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推介

馬丁•克裏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4 10:04:2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馬丁•克裏德,1968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韋克菲爾德,他三歲時舉家遷至蘇格蘭的格拉斯哥;1986年至1990年就讀于倫敦斯萊德美術學院,之後從1990年到2001年一直在倫敦生活和工作,也就是在這段期間,他以團體項目OWADA開始涉足音樂創作。2001年,克裏德搬至義大利阿裏庫迪,目前在倫敦和阿裏庫迪兩地生活和工作。他于2001年獲得特納獎。

馬丁•克裏德的作品旨在探討有與無之間的張力,以及一件作品的具體構成和它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他在1996年創作的作品《整個世界+這件作品=整個世界》充分地展現了這一創作核心。這件作品本身是一道公式,而只要通過閱讀和理解這樣的簡單動作,便實現了它否定自我存在並融入周圍世界的過程。它既可以被做成霓虹燈,又可以被簡單地列印在一張A4紙上,完全取決於藝術家在準備展覽時覺得哪種形式最適合展出的語境。《作品115號》(1995年)的副標題是“在地上安裝一個制門器好讓門只能打開30度”,這個描述正是參觀者進入美術館時所遇到的情況。通過這些細微的介入,克裏德為平淡的美術館參觀體驗摻入了“驚喜”:不得不擠進半開著的美術館大門而感到惱怒,或者淹沒在成百上千隻充了氣的白色氣球中的興奮(《作品200號》,1998年,副標題“一個特定空間裏一半的空氣”),或者出奇地令人動容的情感暗喻(《作品127號》,1995年,副標題“這些燈忽明忽暗”)。

從介入式物件到文本、歌曲和採訪,克裏德對每一個作品都進行編號和歸類。這個編號系統並不遵循線性方式,而且與作品創作的日期毫無關聯,只是一個數字一旦被用於命名某個作品,則永遠不會被再次使用。《作品78號》 (1993)的描述是“從2.5釐米寬的彈性繃帶上裁下盡可能多的邊長為2.5釐米的正方塊並將它們的粘貼面一致朝下以黏成一個2.5立方釐米的立方體”。對於這件作品,克裏德如是解釋,“如果這件作品帶有目的性的話,那就在於製造出某個東西。如此一來,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就是構建——這個東西是什麼材料做的、它是什麼形狀、有多大、如何建造、被放置在何處、被附屬於何物、如何被安置和展示、怎樣便於攜帶、怎樣包裝和儲存、怎樣獲取公證、以何種形式展示和出售、如何定價、數量應該是多少——如果這些都是存在的話。”

克裏德的作品在很多地方展出過,他最近的個展舉辦的地點包括加文•布朗公司(紐約,2010年)、蘇格蘭國家現代藝術館(愛丁堡)、英國泰特美術館(倫敦)、廣島市現代藝術館(日本,2009年)、伯明翰伊肯美術館(英國,2008年)、波士頓藝術中心(美國波士頓)以及豪澤和沃思收藏館(倫敦,2007年)。他所參與的群展包括《羅盤在手:朱迪斯•羅斯切爾得藏品精選》(當代藝術館,紐約,2010年)、《分類:英國泰特當代藝術》(英國泰特美術館,倫敦)、《倫敦呼聲》(Total當代藝術館,首爾,以及韓之演當代藝術空間,北京,2009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