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于洋:丹青裏的“耕讀”,讓我們走入古人的山川與心靈

于洋:丹青裏的“耕讀”,讓我們走入古人的山川與心靈

時間: 2024-06-24 | 片長:00:03:26 | 來源: 藝術中國
專題 >

日前,“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久久為功’品讀書畫中的中華文脈”展覽正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該展覽深度挖掘“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編纂和出版成果,從“大系”中精選表現“閱讀”主題的作品,展覽通過展出作品高清打樣稿、數字作品、出版物、文獻等共320余件,邀請觀眾走進展廳閱“大系”,走進“大系”讀中華文脈。

展覽結合數字化、場景化、美育化方式創新展示,深入挖掘和傳播中華民族的閱讀傳統,呈現歷代繪畫經典中中華先民的閱讀方式,自2024年1月22日開幕以來,觀眾絡繹不絕,引領大眾回望中華民族書香傳世的悠長文脈,感悟歷代先賢的人文理想和心靈世界,同時關照當下,推動全民閱讀深入發展、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展覽舉行期間,我們邀請中央美院于洋教授來到展覽現場,請他結合展覽談談“盛世修典”和“久久為功”主題展的重要意義,同時深入解讀“讀書”“耕讀”主題在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的價值意義,以及“讀書”“品畫”對於當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

問:

本次展覽展示了眾多以“讀書”“耕讀”“品畫”為主題的作品,如王蒙的《春山讀書圖》、項聖謨的《秋林讀書圖》、張路的《觀畫圖》等諸多經典作品,您認為“讀書”這一行為反映了古人怎樣的價值觀?“讀書”對今天的觀眾有怎樣的意義?

于洋:

“盛世修典”這一專題展覽,用展覽展示的形式來復原和展現中國繪畫大系這樣浩如煙海的一本大部頭編著,這個展覽本身在中華世紀壇既給首都的民眾帶來了一場文化大餐,同時也是對於中國書畫傳統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梳理、回顧和傳播。這次展覽是從圖像複製的角度,同時用如此高清的圖片,在浙江大學張曦先生的主持之下,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這樣的一個大部頭的著述,我覺得是在中國繪畫傳統的角度上,從古到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既體系性又生動的、帶有專題性的藝術脈絡。

元,王蒙,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

這次展覽非常獨特的地方,除了回顧和展示傳統書畫的發展系統之外,又以耕讀作為主題。耕讀作為中國傳統文人和民眾百姓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從個人的讀書到向天索要糧食的耕種,在這個展覽裏邊有很多作品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如讀書主題,因為傳統文人都對於讀書、觀畫這個母題很感興趣。同時很多畫家表現讀書這個題材,甚至帶有一點自傳性的去展現畫家個體,在山林之中,在自己的書房之中讀書的場景。比如這次展覽裏比較重要的像王蒙的《春山讀書圖》、項聖謨的《秋林讀書圖》等等,這些作品既是中國美術史、繪畫史中的經典作品,甚至是教科書級的作品,同時又在林泉之志和田園境界的一個角度之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因為以往我們很難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面對這些高清圖景。

明末清初,項聖謨,秋林讀書圖(局部),大英博物館

如項聖謨的《秋林讀書圖》,表現了一襲白衣的文士在山林之中的亭榭中讀書,既有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有個人和家國關係的展現。可以説這個傳統銜接了中國古代繪畫傳統裏的寓興傳統,這個傳統尤其在花鳥畫、山水畫之中,在賦比興的文學修辭的表達之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新的母題,這個母題是在山林裏讀書,它關乎著什麼呢?個人的命運、家國的浮沉。當然更重要的是個人潛心修煉,在自然之中去尋找自己的過程。所以他又把個人智慧、知識、社會連接在一起。那麼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展覽不僅僅從一個耕讀主題,也是從一個古代知識分子文人自我要求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一種新的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空間是什麼呢?既有孔子論語裏面講到“志於道,據于德,依於仁,遊于藝”的君子要求,同時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對於知識分子個體的一种家國使命擔當。其實在讀書題材裏更多展現了山水主題,比如王蒙、項聖謨、吳門四家、一直到四王這些山水畫作品,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其實展現更多的是山水畫的山水樹石的面貌、山石皴法的技巧,但是為什麼畫家在通過題跋會聚焦到讀書、耕讀的主題之上?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一個事情。

宋,馬遠,西園雅集圖(局部),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為什麼不是春山圖、遊春圖?而是扣到耕讀這個主題,我覺得在這一點上確實為現代都市的讀者觀眾打開了一個視野,或者説讓我們在一個喧囂的都市之中,在繁忙的快節奏生活之中能夠慢下來,能夠通過一種放慢速度,緩下精神緊張度的一種思考和狀態,進入到古人對於山川自然,對於家國社會,對於內心世界的一種陶養之中。

元,錢選,王羲之觀鵝圖(局部)

這是本次展覽很重要的一個意義,當然耕讀主題,在書畫表現裏邊,其實也是一種文人心性的自然流淌。我剛才説很多時候是帶有一種自畫像式的,很多時候又是文人雅集的寫照,就像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一樣,去記錄一場雅集,或者一起觀畫的場景,這就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非常生動自然的古人生活瞬間。從這一點上,我覺得這些畫面本身又作為一個記錄,雖然不像影像那麼精確、照片那麼細節,但是這些藝術作品又通過自身的色彩、筆墨、線條給我們拉入了那個世界,進入到那個時空。尤其當這些圖像並置在一起,非常成序列、成系統地按照時空順序、題材順序、風格順序擺放在一起,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展覽,它從敘事結構上、時空邏輯上超越了原著,超越了“繪畫大系”那樣的體例,所呈現出一種豐滿的東西,帶著溫度的東西。這也是我們思考,我們在今天的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之中,我們應該做什麼,或者説什麼更有助於我們去深化這種傳播。

“久久為功”這個展覽,“盛世修典”這樣的一種行為,為我們還原了文人生活的一個個瞬間,同時打開了天人之際的關係,古代知識分子在自然界之中,在人文世界之中去追尋自我的一個過程。我覺得無論是這次展覽還是這一套“繪畫大系”,在今天能夠給我們提供的最為重要的在心性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和意義。

專題:

“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2024/5/9/2024591715216099582_342.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