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向勇

向勇

時間: 2021-10-15 10:02:42 | 來源: 藝術中國
專題 >

白馬花田鄉創方法論——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與機制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主題發言

親愛的各位專家、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向大家分享我的鄉建故事。我個人參與藝術鄉建的工作開始於2012年。當時,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與中國美院共建了浙江省文創設計製造業協同創新中心,我與城鄉營造的工作,與中國美院的同事一起參與了幾個杭州鄉村文化禮堂和美麗鄉村的規劃和設計工作。2016年,因為老家祖屋翻修的契機,我組織師友家人回到故鄉開展藝術鄉建的社會實踐,一晃五年過去了。正好這幾天,我們參加了左靖老師在成都彭州組織的“鄉村建設: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的展覽,梳理以四川白馬花田營造社的鄉創故事。在這裡,向大家做一個彙報,希望對榕江縣開展藝術鄉建工作有所啟發。

剛才,各位嘉賓都談到了自己不同的藝術鄉建理念,都涉及到對鄉村振興的根本認識。我非常同意剛剛方李莉老師、喬曉光老師分享的觀點,鄉村的價值不僅是維護我們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基礎性價值,更有維護文化傳承和文明創化的超越性價值。我們回到鄉村時,亦如汪莎老師面對鄉村的態度,不是傲慢,不是同情,也不是去拯救,而是帶著敬畏、帶著謙卑,帶著療愈自我的心態前往鄉村。

鄉土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起點,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和精神引領是文化振興。近現代以來,中國共産黨、中國知識分子一直關注鄉村建設。農村問題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等不同時期的基礎問題。進入新發展征程,鄉村建設是中華民族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議題。鄉村建設是一個有情懷、有情致、有情感、有情義的偉大事業。撇開那些常見的鄉村開發類型,比如,城市依託型:靠近大城市,擁有客源優勢交通優勢;景區依託型:靠近成熟的區域旅遊資源和旅遊市場;歷史依託型:依託保留完善的建築遺址、歷史遺存;交通依託型:位於高速公路、國道等交通幹線附近。2016年,當我回到故鄉的鄉村時,這些鄉村的優勢我們都沒有。還有那些更多的被篩選外的、甚至是剛剛脫貧的村莊大多數也沒有這些優勢,那將如何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五年來,我們探索一種以文化藝術為主導、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模式。由許多鄉建團隊探索的這種文化創意賦能鄉村徵信的模式被納入2021年6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頒布《“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確定為“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該計劃“以重點産業項目為載體,引導文化産業機構和工作者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和投資興業,促進群眾就業增收。推動文化産業發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産業”。這是我們感到非常欣慰與高興的事情。

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抓手,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引擎。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起到鄉村文化生活重建和鄉村特色經濟培育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所謂承前,就是兩塊工作,保護文化遺産和提升鄉村美育,其目的是為了重建鄉村文化生活,鄉村文化遺産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鄉村文化本身就是具有活態性的,流淌在樸實的鄉民身上,只是由於鄉下年輕人離開鄉村,鄉村空心化了,在返鄉時把不好的社會習氣帶到鄉村,鄉村文化受到了污染。中國的鄉村從1840年以來就不斷在發生文化上的斷裂,我們鄉建工作者要通過文化遺産的保護和鄉村美育的提升,真正重建鄉村文化生活。所謂啟後,就是要激活一種特色的鄉村經濟,包括研學旅行、特色農作、農品加工、康養休閒等業態。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處於中段,通過創意設計、工藝美術、演藝音樂、數字科技等等文化産業手段,培育具有地方感的鄉村文化産業。

白馬花田營造社發展歷程重要時間節點

    2019年8月,我們在四川宣漢白馬鎮畢城村組織首屆大巴山藝穗節,邀請了國內外的這些學者、藝術家、文創人士進入到這個地方,發佈了一個《白馬宣言》,銜接了北京大學的鄉土傳統和美育傳統。鄉土傳統由梁漱溟、費孝通先生開創,美學傳統由蔡元培、胡適、朱光潛、宗白華、葉朗先生開創和傳承。我們將以審美之眼重新發現鄉土的價值,推動鄉土美學的建設,包括村落美學、小鎮美學、縣域美學和城市美學等不同國土空間的美學營造。

《白馬宣言》強調了以下這些原則:第一,新發展征程背景下開展文化創意賦能鄉村振興的“創造-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模式探索,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和全面振興的必然途徑。第二,致力於以復興鄉村美學經濟為目標,積極與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學術機構開展合作,積極與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開展廣泛的、跨文化的、跨領域的對話交流機制,為我國的鄉村發展與人文振興提供模式經驗、行動網路和人才資源。第三,堅持“共創、共建、共用”的生態理念,守護文化傳承,弘揚鄉村美學,培育美好鄉風,發展具有地方感的特色産業,以期促進本村人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推動村社經濟的全面復興。第四,聚焦鄉村的文化、藝術和創意資源的創新式開發,倡導村民集體的合作互助,激發村民的主體意識,創造鄉村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藝術創作、文創開發和産業賦能之間的協同機制,實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數字基礎設施,積極打造社會化、公益性的學術平臺,傳播媒介和推廣渠道,提升鄉村事業和生活方式對人才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第五,注重公益與商業相結合的實踐主義原則。以文化創意和産業創新的組合模式,構建一種社會效益生産力和商業競爭力兼具平衡的互動模式,堅持有利於村民利益的價值分配機制,實現文化經濟與鄉土自然相得益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通過創意設計和科技創新的多元手段,將民間記憶、神話傳説、手工造物、民歌舞蹈、民俗節事等資源,開發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良品和精品。第六,注重鄉間文化場所和文化場域的營造。以白馬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為實踐基地,通過花田課堂、花田創客、花田農夫和智慧花田等活動,借助國際鄉村創客大會和大巴山花田藝穗節,將宣漢白馬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鄉村文創公社。通過融合先鋒藝術創作、産業組織創新和村民自主參與,總結經驗,提煉標準,建立規範,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推廣更多活化鄉土、振興鄉村的有效範例。

鄉村振興涉及到人才、資源、技術、資金、企業、市場等鄉建要素的培養。在這些鄉建要素中,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們採取連接、賦能、共生的鄉創理念。所謂連接,包括文化連結、教育連結和人才連結;所謂賦能,包括場景賦能、文創賦能和産業賦能;所謂共生,包括效益共生、價值共生和生態共生。2016年10月我們開始在白馬建設鄉創營地,到2019年5月我們正式啟動花田營造計劃,我們都在考慮如何用文化、教育和知識去連接本地人與外來人,如何用空間、藝術、産品去賦能鄉村經濟,如何實現鄉土共同體的構建和價值認同體的營建。我們堅持的原則是守護鄉土活態的鄉愁美學,包括以農為本的系統性原則,以人為本的活態性原則和以土為本的地方感原則。

花田文創項目

活態鄉愁美學的守護是為了激活鄉村創意資本,實現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意營造。我們提煉了三種營造手段:第一,要探尋鄉土美學的關係資本,開展關係營造(空間營造),所以我們重點打造了鄉村慢生活的鄉土空間,塑造美好村落的文化基因和統覺場域的認同連接;要探尋鄉土美學的文化資本,開展文化營造(藝術營造),推動鄉土價值獨特的內容原型和滿足故事敘事的藝術傳播,我們開展了鄉土文化資源的調研、拍攝和藝術創作;要轉化鄉土美學的符號資本,開展價值營造(産品營造),連接鄉土符號物與文化意義之間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新聯繫,我們打造了鄉土IP,培育了白馬花田的公共品牌和花田小白的二次元新村民角色。今年中秋,我們開展了網上眾籌和預售,推出巴山竹編、花田手繪和手工月餅的組合禮品,強調季節性、非量産、非標準的鄉土手作産品的特色。通過這幾年的探索,我們認為鄉村振興,就是要把鄉土資源轉變成創意資本,激活鄉村的創意結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液態現代性,我認為液態社會最適合文化創意的滋生。固態社會板結化,缺乏流動性,鄉村就是固態社會,以血緣、血脈運作。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氣態社會,缺乏實現創意的有機環境。只有在由序和無序之間,在既松又緊之間,營造一個創意漫生又實現創意的社會環境。所以,我們認為首要做的就是探索鄉土美學的關係資本,要與當地的老百姓、原住民,以及外來人之間平衡,要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當時,我們最早通過公共空間的營造去實現關係連接,我們組織了很多公共活動、營造環境,希望讓老百姓重新建構起來除關注自己私人生活、自己的私人生産之外的公共生活,引導他們去關注村務的公共事務,參與村子發展的規劃討論。

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

五年來,我們主要開展了四大方面的工作:第一,建設一個鄉村營地,將這個營地定位為白馬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也成為北京大學等二十余所高校的鄉創基地;第二,打造一所虛擬的鄉村學院,開展花田課堂等公益的鄉土教育,培養鄉創營造師;第三,舉辦一個鄉創節慶,組織大巴山花田藝穗節和白馬論壇鄉創大會,吸引國內外的鄉創人士和社會各界關注鄉村文創;第四,建設一個鄉村智庫,成立宣漢文化創意發展促進會,編撰《白馬》鄉創書刊,總結各地開展的鄉創範式,並向全國推廣。

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通過宣漢文化創意發展促進會開展的。這個協會成立於2019年8月,工作站位於四川省宣漢縣白馬鎮畢城村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協會以“連接、賦能、共生”為理念,開展藝術介入與創意營造特色活動,先後舉辦“花田課堂”“花田藝穗”、“花田藝繪”、“花田鄉談”和“花田遊學”等一系列鄉村振興的公益行動和文創産業的創新實踐,以文化創意的當代觀念激活鄉村資源,探索文創鄉建的新模式。我們通過營建公共文化空間、編撰文創發展規劃、組織文化藝術活動等不同營造手段,喚醒沉睡的中國鄉土文明,賦予鄉村振興以文創活力。

花田間內部場景

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們響應父輩的家族倡議,向氏族人回到四川老家四川宣漢白馬鎮畢城村三社,對向家祖宅進行修繕,將 “獨樂樂”的鄉愁轉化為“眾樂樂”的希冀,回歸鄉村原點,將向家祖宅營建為開放的鄉村創客營地。整個院落拙樸典雅,大氣莊重,借鑒北京大學燕南園的建築設計,中西合璧,相容並蓄。整個營地包括生活記憶空間、公共展示空間、住宿休閒空間和娛樂學習空間等不同功能。通過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的積極性,能夠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激發創造活力,是一個能將擁有共同興趣的鄉村創客一起聚會、合作、活動、創造的地方,是分享知識、創造新事物的實驗室、工作室、小型孵化園。我們將建築情感、空間意象和氣氛美學融入到研學創作空間的整體營造中,以多樣化的研學培訓與藝術創作為手段,創造知識、教育、娛樂和審美的深度體驗,推進文化作品的創作、文化商品的培育、文化産業的發展和文化經濟的繁榮的價值演進。我們請設計師通過雅物飾品和陳設美學,結合中國傳統十二節令花神,賦予空間以家的溫度與氣息,描摹出理想的生活場景,細節裏儘是藝術與時光刻下的美學印記。通過國畫、飾品與傢具的細節等各種組合混搭,陳設中注重氣質,在空間中加入強烈的視覺符號,留意精神需求。

一場實踐:花田創客

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的核心理念是連接、賦能、共生。所謂連接,主要發揮鄉創社群人才連接、教育連接和文化連接的連接能力,集結專家、學者、大學生、鄉村創客以志願者身份參與鄉創行動,形成具有內生驅動力的“白馬花田新村民”自組織鄉創社群。所謂賦能,作為創意賦能者和特色産業的協同共生者,以文化創意的方式,具有儀式感、參與感和場景化地創新呈現鄉村的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並通過藝術介入的綜合手段,實現藝術創生的整體效益。所謂共生,我們堅持“共創、共建、共用”的創意生態理念,倡導村民集體的合作互助,引導公益組織、社會企業和志願者等第三方力量的多元參與,共同塑造充滿感性、靈性和理性的鄉土空間。

我們的目標是復興鄉村美學經濟,實現公益+商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我們致力於以復興鄉村美學經濟為目標,積極與政府、社會團體、企業、學術機構開展合作,積極與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開展廣泛的、跨文化的、跨領域的對話交流機制,以文化創意和産業創新的組合模式,構建一種社會效益生産力和商業競爭力兼具平衡的互動模式,堅持有利於村民利益的價值分配機制,以實現文化經濟與鄉土自然相得益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所有的營造實踐都是為了培育鄉土文化力。具體而言,通過鄉村文化營造,涵育鄉村文化原創力;通過鄉村創意營造,賦能鄉村文化生産力;通過鄉村生態營造,激活鄉村文化創新力;通過鄉村價值營造,共生鄉村文化軟實力。

其中,白馬花田營造的公益營造主導內容包括四大類,一個節慶——大巴山花田藝穗節、一場實踐——花田創客、一堂好課——花田課堂和一種傳遞——花田鄉談。比如花田藝穗節(FRINGE FESTIVAL),又稱為邊緣藝術節,在主流之外做一些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具有新銳、創意、草根與先鋒的文化意涵以及多元、自由、互動與日常的表現形式。我們結合了當地鄉村的歷史文化、自然風光、鄉土民俗與在地藝術,通過藝術家與當地村民的共生創作,以創意激活當地民俗文化、故事傳説、手工造物、節日慶典等文化旅遊資源,以期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收益的雙贏局面。目前大巴山花田藝穗節已連續順利舉辦三屆,融入鄉村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通過年輕表演藝術家、音樂人和製作人旅居花田間向家院子,以大巴山文化資源開展在地演藝創作,組織白馬山森林音樂會。我們還舉辦花田喜市鄉創市集,以巴文化為主題,以符號巴國、巴山大峽谷、竹藝草編等要素,凸顯“巴山裏 花田間”的自然生態的意象之美。我們開展的花田創客項目,以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為工作總站,在白馬鎮畢城村梳理文化資源和文化脈絡,從全球視野、國家需要和地方發展的角度,為畢城村提煉出“孝義原鄉 耕讀人家”的文化基因,通過藝術家駐村、白馬故事影像、花田藝繪、花田劇社等模式開展主題墻繪、炫彩塗鴉、藝術裝置等藝術介入的手段,讓這些古老久遠的歷史文化和靜態停止的自然風物鮮活起來,重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重建傳統文化和民俗生活的現代價值和生命連接。以藝術介入鄉創的實踐激活鄉村地方創生“人文地景産”的系統資源,實現藝術創生的整體效益。我們還開展了藝術家駐村項目,邀請大地藝術家駐村進行公共藝術創作,推動“藝術家駐村行動”由點到面拓展,用藝術創造力助推鄉村發展,增添鄉村藝術氣息,提升群眾幸福感;組織花田藝繪項目,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及青年藝術家以主題墻繪、景觀營造的方式對畢城村鄉土環境和文化脈絡進行調研,進行畢城村文化空間的再造和整體環境的審美提升;啟動花田影像計劃,通過紀錄片影像的方式促進了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和的傳播,引發更廣泛的關於鄉村的關注與發展的思考。組織花田劇社,邀請藝術家指導當地村民成立“白馬少年劇社”和“白馬花田舞社”,豐富村莊精神生活和集體文化藝術活動。類似的公益活動還有很多。

花田農夫項目

白馬花田營造的産業實踐主導容包括花田農夫項目、花田文創項目、花田數智項目和花田鄉創實訓。花田農夫項目包括不同時長,主要為花田三日、花田五日、花田七日的鄉村美學生活與農事體驗文旅項目,如花田遊學營、親子體驗工坊等。由來自不同學校和地區的遊學團隊通過報名的方式來到白馬畢城村,體驗農事,探索鄉村慢生活,感受大巴山的魅力風景,並帶動鄉村文旅經濟的發展。花田智慧項目是借助科技的力量來建成智慧花田,結合平台資源優勢和先進技術,打造智慧文旅的新模式,通過“用戶需求+核心技術+創新運營”的智慧化應用場景總體設計理念指導鄉村的建設,從而解決模式單一、缺乏頂層設計、無法可持續發展等地處邊遠地理位置的鄉村發展文化旅遊面臨的諸多問題。花田文創項目是文化創意的戰略思維與實施路徑在鄉村振興的創新適用。四川宣漢白馬花田等地的藝術鄉建代表了現階段激活鄉村經濟的鄉創實踐。吸引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投身鄉村建設事業的新藍海,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藝術創生”的新潮流。藝術創生的核心要義在於營造傳統村落的現代生活美學,通過推動村落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建,進而激活小鎮美學和村落美學的創意資本,培育鄉村文創産業,助推村落傳統經濟的轉型升級。花田鄉創實訓,組建由政府資助、以地級市為單位的鄉創學院,建立鄉創特派員制度;以鄉鎮為單位建立鄉創營地(基地),培養鄉創營造師和鄉創運營官。借鑒清華大學在江西浮梁縣開展鄉創工作的經驗,由縣市一級政府向鄉創學院上報本地的鄉創人才需求計劃,通過遴選掌握鄉村創新發展理念和資源的社會企業家、公益創業者、社會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選聘為鄉創特派員、鄉創營造師或鄉創運營官,通過賦權和賦能等制度設計和資源配置,與村支書和村主任形成“雙輪驅動”,開展“一村一員”“一村一師”的鄉創定制服務工作。

花田公益,向村而行。我們白馬新故鄉營造行動還在持續推進中,我們啟動了鄉村兒童美育項目、空巢老人關愛項目、空巢老人關愛項目和花田環境提升項目,推出萱萓草圖書供養人項目。總之,我們通過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深度推動鄉村産業的融合發展,深度推動鄉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尤其是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第六産業的協同共生,探索公益+商業基於價值共生的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創新模式。

一堂好課:花田課堂

最後,針對貴州榕江的鄉創工作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第一,培育鄉土生活美學,為激活鄉村創意資本提供源頭活水,要做好四件事,保護鄉土文化遺産、建立中國鄉土文化基因庫、重視新鄉賢文化的塑造、引導傳統儀式的日常生活重建。現在我們在做中華美學基因庫,基於數據架構、關聯邏輯、人工智慧,為文化創意提供賦能平臺,歡迎榕江一些參與鄉土基因庫的建設。這些工作都要出臺具體的保護制度和保護措施,形成一個彼此關聯、互動支援的系統性保護和開發機制。

花田鄉創實訓

第二,培育鄉創的專門人才,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在我們在四川宣漢實踐的鄉創營造師,一類是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在江西浮梁縣實踐的鄉創特派員。鄉創特派員可以作為鄉創顧問,擔任鄉創導師,指導鄉創營造師開展工作。組建由政府資助、以地級市為單位的鄉創學院,建立鄉創特派員制度;以鄉鎮為單位建立鄉創營地(基地),培養鄉創營造師和鄉創運營官。

借鑒清華大學在江西浮梁縣和北京大學在四川宣漢開展鄉創工作的經驗,由縣市一級政府向鄉創學院上報本地的鄉創人才需求計劃,通過遴選掌握鄉土創新發展理念和資源的社會企業家、公益創業者、社會工作者、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選聘為鄉創特派員、鄉創營造師或鄉創運營官,通過賦權和賦能等制度設計和資源配置,與村支書和村主任形成“雙輪驅動”,開展“一村一員”“一村一師”的鄉創定制服務工作。鄉創人才開展鄉創工作的目標是積極培育鄉土特色文化産業,包括農村非遺生産性保護的創意開髮型、産業融合導向的文旅農在地化融合型、網際網路思維的小微文化企業網路化經營型、産業集聚的規模化生産型、“文化走出去”的特色産品出口型等不同模式,打造複合型特色産業以推動鄉土的全面振興。

第三、培育第三方的鄉創社會組織。我們認為現在鄉創有三種模式,一種是政府的公共鄉創,像成都市浦明月村,基礎設施建設非常漂亮,政府重點打造。商業鄉建,有商業訴求,企業介入,做商業地産、商業旅遊和高端民宿,但不是每個村都有這麼好的條件。第三種是將公益組織+社會企業結合起來的模式,藝文力就在扮演這樣的社會企業的角色。最好這三方力量共建鄉創智庫平臺。由從事鄉土文創研究和實踐的高校學者和社會有識之士發起,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鄉土振興局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遴選條件成熟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推動設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鄉土振興局授牌的國家鄉土文創研究基地和實踐基地。制定鄉土文創工作指導手冊和營造標準,建立全國性的鄉土文創資源共用平臺。推動建立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在地村民的協同機制。以公益機構、社會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力量,在鄉鎮一級政府的配合下負責藝術介入鄉土文創的方案設計;縣市政府確立鄉鎮政府提交的文創鄉建項目方案,並向社會發佈鄉土文創事業認領計劃,向上級政府申請各項經費支援;村黨委和村委會兩委成立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共同合作,具體推動鄉創項目的實施。組織中國鄉創大會,建立村落美學、小鎮美學、縣域美學的藝術治理評選標準,引導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地方創生與文創鄉建的要素聚集,對接聯合國際教科文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人居署等國際組織設置的文化多樣性、2030可持續發展和城鄉關聯等關鍵議程,擴大中國鄉創發展經驗的國際影響。建立鄉創金融扶持體系,推動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建立文創鄉建專項扶持資金,建設市場化運作的鄉創金融服務平臺,推動國家開發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各大商業銀行縣級分行等銀行機構設立鄉創信貸基金,為鄉創特派員、鄉創營造師和鄉創運營官提供小額信用貸款。推廣深圳文交所“鄉創專板”的交易模式,針對鄉土文化資源、古村運營權、特色文創産品等鄉創資源和項目搭建專門的産權交易平臺,打造特色的鄉創金融孵化器。

第四、培育鄉村品牌體系,包括原産地標識和鄉土文創IP兩大體系。鄉土IP體系,汪莎老師在榕江縣的藝術行動也涉及到了。鄉土IP系列有它的獨特性,它反映了地方世代文明的文化原型,要有明確的目標市場,能夠實現跨界創新。原産地商標可以通過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申請商標註冊或由國家品質檢驗監督總局認證兩種方式保護。有專家認為,地理標誌是一種新型智慧財産權,是産品品質特徵和信譽的標誌,是現階段具有中國三農權益的載體,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區域文化和區域形象的代表符號,是國際經貿中國家權益的體現。榕江縣一定要打造自己的原産地標識。據統計,截止2019年上半年,全國地理標誌總産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福建古田的“古田銀耳”作為地理標誌註冊以來,品牌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5%以上,惠及人口 34萬,帶動全縣每人平均收入增加7000元。榕江縣一定要打造好自己的原産地標識體系,培育一批鄉土文創IP。

總之,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基石在於鄉土命運共同體的認同共建。我在這裡跟各位老師的觀念是一樣的,鄉土不是被城市超越並遺忘的“故國家園”,不是遠方的遊子用來憑吊和懷念的“鄉愁意象”。鄉土不再帶著對城市現代化進程單一模式的艷羨模倣而亦步亦趨的執著追趕,而鄉土正以獨特的鄉風文明、現場性認同和場所精神而形成的“鄉土更加鄉土”的鄉土自信。我們懷著神聖之心走進鄉村,因為我們曾經是,現在也是,未來也是鄉土人,中國文化基因的底色是鄉土基因,而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鄉土文明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鄉土是我們繞不開的生命故鄉,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原鄉。

謝謝大家。

(本文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在主題發言的基礎上整理修改而成。圖片來源:向勇)



白馬花田鄉創方法論——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價值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