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連州國際攝影年展/ 線上影展
 
 

連州市正在建設國際影像博物館。我們想,名冠連州,怎能沒有連州的攝影影像資料呢?就有了尋找和蒐集連州老照片的念頭和行動。我們是連州(連縣)影友。

攝影術傳到連縣,不足百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連州街已有好幾家照相館。而連縣人“從事攝影工作”,記錄連縣風光和事件,大概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當然,都是“公家的相機,公家的人”。

八十有二的老者王東甫,是連縣九陂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連南縣委和連陽縣委工作期間,已有相機,並常陪同各級媒體的攝影記者採訪。“下鄉機不離身,拍攝了大量的瑤、壯族風情照片。兩次有幸參與北京民族文化宮的大型展覽。民族風情攝影成就了我,被推薦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之後,我調到廣東民族學院。”曾在連縣工作的王東甫,也為家鄉拍攝了不少珍貴照片。連縣西岸人杜積禧,曾任連縣縣委新聞秘書。“我1971年開始搞攝影,用的是西德祿來120相機。我和文化館的潘仁式一起,拍攝、沖洗、放大照片一條龍全自己搞掂。”

潘仁式,連縣東陂人,1966年開始,在連縣文化館從事美術攝影工作,可惜英年早逝。他10年專注拍攝連縣,在縣委大樓的曬相暗房裏,留下了數百張120黑白底片。1985年,黃宅裕將這批底片送到連縣檔案館。之後居然找不到。如今展出的潘仁式作品,是其家屬保存的一部分。

王東甫,杜積禧,潘仁式——連縣紀實攝影的先驅者,為家鄉留下了20年的真實記憶:

光緒帝賜建的聖旨石牌坊、乾隆年眾籌建的三層八角凉亭,早已無跡可尋;始建於南朝的慧光古塔,本孤立於城南,今已被高樓廣廈淹沒;沒了浮橋,雙溪亭埋沒在萋萋荒草之中…… 東較場上,革命群眾齊聚“萬人大會”;中山南路,革命樣板戲花車巡遊;馬面灘峭壁,民兵突擊隊飛吊開鑿棧道;湖口水“五七幹校”,豬圈旁激情表演《紅燈記》……

那人那事,那山那水那情景,往日已如雲煙,惟見20年曆史的黑白掠影。

不過一代人的光景。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

1965——1985連縣影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