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篆隸來實現書法的創新

時間:2016-11-02 20:02:26 | 來源:藝術中國

展覽>


曹全碑(局部)
 

中國文字的最早字體是篆類字體,秦代以前的文字(除秦隸外)可統稱為篆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篆書成為日常主要使用的文字。到了鐘繇和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日期,篆隸在日常書寫中基本被正、行、草三種字體所取代。隨著這些新字體的興起,篆隸變成了古體字、傅山等清初書法家追溯的書法本源,就是這兩種比王羲之優雅的法書傳統更為久遠的古代字體。傅山宣稱,這些在鐘繇、王羲之生活的魏晉時期之前就通行的篆隸,是書法的最高典範。他認為鐘繇、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正、行、草書的大師,正是因為他們深諳篆隸古體字向今體字的演變,並保持了古體字的方法和精神。

傅山反覆呼籲書法家們重新認識古體字向今體字轉變對書法的影響,追本溯源,以篆隸為本來實現書法的創新。他還將這一理論付諸具體的書法實踐,並匯合當時其他學者的論述,逐漸形成深入人心的美學潮流。這是傅山的貢獻。

摘自白謙慎先生《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書法的嬗變》

編輯:羅元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