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狂想曲 “鋼琴之王”的浪漫主義——李斯特逝世130週年紀念展開幕式現場
2016年7月31日,李斯特逝世130週年紀念展——匈牙利狂想曲 “鋼琴之王”的浪漫主義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北京畫院繼2015年與匈牙利國家美術館成功合作舉辦《蒙卡奇和他的時代:世紀之交的匈牙利藝術》及《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等藝術交流展之後,為紀念享譽世界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被法國作曲家柏遼茲譽為“鋼琴之王”的弗朗茨•李斯特逝世130週年而特別舉辦的。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青年策展人王加與李斯特第五代嫡傳弟子、匈牙利音樂博物館館長、著名鋼琴家阿萊克斯•西拉西(Alex Szilasi)共同策劃,由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匈牙利李斯特故居博物館、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事務中心和北京畫院共同主辦,匈牙利摩根斯達集團及北京畫院美術館承辦,力圖通過展出作品以及史實文獻,呈現“鋼琴之王”李斯特璀璨的藝術人生,並引領觀眾最真實地走進他所身處的浪漫主義時代。
本次展覽是首次以“鋼琴之王”李斯特為主題的在匈牙利境外舉辦的主題展覽,作為國內古典音樂愛好者最耳熟能詳的西方鋼琴演奏大師,李斯特巨大的名望與號召力是許多同時代音樂家所不能比擬的,而他對後世音樂家更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舉辦此次李斯特逝世130週年紀念展,北京畫院美術館有著與過往展覽截然不同的考量。本次展覽北京畫院與匈牙利國家博物館、匈牙利李斯特故居博物館攜手,通過眾多珍貴展品使觀眾最直觀地接觸到一個世紀前的李斯特及其所處的輝煌時代。展覽的開幕式更是特別選在李斯特的逝世紀念日(李斯特于1886年7月31日去世),也是對一代“鋼琴之王”的不朽藝術人生的緬懷。
施特羅布爾創作的《李斯特坐像》(石膏稿)
國寶級珍品中“鋼琴之王”的自信與堅毅
李斯特在世的75年間,正是歐洲肖像畫發展史上史無前例的多元化時期,歐洲多位繪畫大師都為他創作過風格迥異,體裁各異的肖像畫,此次展覽也將為觀眾展出這些肖像畫,對研究19世紀歐洲肖像畫發展史有著特別的意義。音樂與繪畫的巧妙結合,將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展體驗,帶領觀眾感受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時代,深刻理解李斯特的藝術成就。
觀眾欣賞蒙卡奇創作于1886年的《李斯特像》
蒙卡奇為李斯特創作于1886年的油畫肖像是本次展覽最為珍貴的一件展品,這幅作品堪稱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同時這也是李斯特生前最後一幅油畫肖像。這幅作品既展現出了蒙卡奇個人的繪畫特點,又凸顯了畫面主人公李斯特個人的鮮明個性。蒙卡奇運用深色的基調創作了這幅肖像,深暗色的畫面背景中突出了巧妙呈三角形的三個高光點——李斯特堅毅自信的面部及雙手,這幅寫實主義作品將鋼琴之王李斯特的威嚴與霸氣顯露無疑。
施特羅布爾創作的李斯特手部雕塑石膏稿
施特羅布爾創作的李斯特面部雕塑石膏稿
展覽特別展出了匈牙利雕塑大師施特羅布爾為李斯特創作的手、面部及坐像雕塑(石膏稿)。手部雕塑保持著未經打磨的初稿樣貌,造型並非是演奏中的而是最為平靜的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狀態,這件作品最大程度還原了李斯特雙手最為平常的真實狀態。頭像及坐像中則巧妙地抓住了李斯特鎮定自信的神采與目光,雕塑中李斯特的形象剛毅堅定,與蒙卡奇創作的李斯特肖像所呈現的精神色彩如出一轍。
石版畫《35歲李斯特肖像》(複製品)
位於展覽一層展廳的埃拉爾古鋼琴
李斯特一生使用過眾多品牌的鋼琴,從他13歲起便開始使用埃拉爾鋼琴,本次展覽向觀眾呈現了極為難得的一架19世紀的與李斯特曾經所用鋼琴同款的埃拉爾古鋼琴,這架鋼琴完全用紅木打造,現今仍保持著演奏級的水準,矗立在一層展廳的這架珍品古鋼琴似乎在訴説著鋼琴之王當年的輝煌過往。這款鋼琴的原型對日後現代鋼琴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它的創造者法國制琴大師塞巴斯蒂安•埃拉爾也因此被譽為現代鋼琴之父。
在李斯特生活的年代,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為他創作的石板肖像畫,石板肖像畫也是在那個時代風靡歐洲的藝術類型,展覽一層展廳展出了不同年代李斯特的石板肖像畫作品,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作品,逐漸品味鋼琴之王的成長歷程。
現場展示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傳承關係圖譜
打開鋼琴之王的朋友圈 感受“李斯特狂”
李斯特在近代音樂史上擁有獨特的地位,與許多同時代的音樂大師有著深厚的情誼——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鋼琴老師車爾尼,對他演奏影響甚大的“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摯友柏遼茲、肖邦、瓦格納,同時還包括為他繪製了經典形象的繪畫大師蒙卡奇。
這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此次展覽用生動的展陳方式復原李斯特了的朋友圈,展示出“鋼琴之王”和他的摯友、老師、弟子之間的如何交往,如何探索音樂新的巔峰,如何在那個時代進行了讓整個歐洲為之瘋狂的巡迴演出。這些都將成為觀眾了解李斯特,進入李斯特藝術的重要環節。
蒙卡奇特別為李斯特繪製的音樂會邀請函
展覽一層展出了1886年一張小的由蒙卡奇邀請舉辦的演奏會邀請函,在這張送給李斯特的邀請函上,蒙卡奇親筆為李斯特畫上了一張彩色鋼筆肖像,邀請函上介紹李斯特的稱謂已經改為了鋼琴詩人(大師),而曲目單最後一行的《匈牙利狂想曲16號》也是李斯特特別為蒙卡奇創作的。同時,如果觀察足夠細心,就會發現這張請柬中還包含了日後成名的法國浪漫主義音樂家聖桑的名字。
匈牙利藝術家創作白瓷質地《貝多芬像》
“樂聖”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流傳在民間的關於貝多芬親吻少年李斯特的場景或是傳説,而作為古典音樂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超級明星的李斯特,卻完美的繼承了“樂聖”的衣缽。展覽二層展出了匈牙利藝術家創作的貝多芬白瓷像,這尊貝多芬像與以往印象中貝多芬的形象有所不同,讓人聯想到了希臘諸神造型相似,同時能感受到米開朗基羅創作的大衛的神韻,藝術家用雕塑這種形式呈現了音樂家貝多芬充滿競技感的狀態。白瓷特殊的質感昭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身心純潔的狀態,在真正的藝術家身上,人工的、假的東西都應該被摒棄。同時雕塑中的貝多芬的面部又流露出些許害羞,也暗示了樂聖貝多芬內斂的一面。
受李斯特提攜與欣賞的音樂家肖邦肖像畫
展示李斯特歐洲巡迴演出足跡的地圖
一張巨大的歐洲地圖被密密麻麻標記了眾多城市與時間點,這便是李斯特自1839年開始的八年間在歐陸大地奔走巡演的足跡。李斯特精湛的演奏讓他生活時代的歐洲為之瘋狂,東至伊斯坦布爾和莫斯科,南至直布羅陀,北至哥本哈根,李斯特用旺盛的精力與出眾的才華讓歐洲記住了代表性的“李斯特狂”(Lisztomania),而如此密集緊湊的演出頻率和時間安排是擁有飛機火車等便捷方式的今人也難以企及的。
展覽現場設置的趣味性裝置用微信朋友圈的方式呈現李斯特的私人關係
美術館中的“音畫跨界” 讓“鋼琴之王”更真實完整
本次展覽是北京畫院美術館第一次舉辦此種形式的跨界展覽,展覽結合了珍品的權威性與藝術性、不同思路融入展覽策劃的多元性以及多媒體互動的趣味性。在眾多大師原作、手稿展出的基礎上,北京畫院美術館還巧妙地通過多媒體方式在展覽中融合了諸多李斯特的音樂元素,同時還以微信朋友圈的方式趣味性的還原了李斯特的私人交際生活,讓一個更加完整的音樂大師浮現在每一位來到現場的觀眾眼前。不僅僅是傳統的美術愛好者,愛好音樂的觀眾也紛紛踏入了美術館的大門,在這音與畫相結合的場域中探尋者“鋼琴之王”充滿魅力的生命軌跡。
展覽特別設置的李斯特音樂視聽互動區域
本次展覽中方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青年策展人王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21世紀,展覽的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多媒體技術的革新已經愈加多元化,我們不能再墨守成規,無需再把音樂與美術加以嚴格劃分,這個展覽可以成為一個契機,為我們今後舉辦更多的所謂跨界的展覽提供一定的借鑒,通過展覽去呈現不同領域藝術家之間的友誼,也展示不同藝術形式之間不可言喻的互通與關聯”。
“李斯特是一個具有綜合才能而又獨一無二的人,他有很好的文學和哲學素養,同時又有精湛的鋼琴演奏和作曲技術,同時他又樂於提攜優秀的後輩藝術家,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希望呈現最真實完整的李斯特,而非傳統展覽中單純的文獻展示”本次展覽外方策展人、匈牙利音樂博物館館長、著名鋼琴家阿萊克斯•西拉西(Alex Szilasi)説道 “李斯特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讓我明白了從事藝術的目的不是為了做最好的,而是要做獨一無二的。”
動畫《貓和老鼠》片段表現李斯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
展覽現場觀眾欣賞《李斯特坐像》(石膏稿)
在此次展覽之外,2016年7月30日中山音樂堂還舉行了“李斯特之夜——匈牙利鋼琴家阿萊克斯•西拉西獨奏音樂會”,作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李斯特第五代嫡傳弟子、匈牙利音樂博物館館長、著名鋼琴家阿萊克斯,用精湛的演奏技巧為中國觀眾帶來了純正的李斯特音樂。
在2016年8月13日9點半,本次展覽的另一位策展人、國家博物館青年策展人王加,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為聽眾們帶來有關李斯特藝術人生的公共藝術講座,詳細而生動地解讀李斯特的音樂成就和他所處的時代。
據悉,本次展覽將在北京畫院美術館一層、二層展廳展至2016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