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副院長郝大鵬教授做主題發言
非常感謝曉風教授為這次活動所定的很好的命題——腹地智慧。這個題目定得很好,很有內容。在開始跟我商量參加這次論壇的時候,我想過很多內容可以用腹地的內容講,特別是今天,你用反思了的論點,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的題目是“重回土地”。就像剛才曉風教授介紹的,我要在這裡介紹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四川美院身處中國西部腹地,整個營建是智慧營建,所以這兩個很切合今天的內容。
在這之前,我先講一下我們做大命題設計的時候,有幾個要思考的問題。責任與使命、思考與探索、還有踐行與回應。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城市背後,是日見凋敝與荒蕪的鄉村與土地。這是一個現狀。大學也是城市發展的一個角色。這幾十年,中國的大學建設是突飛猛進,但是建設裏面出現很多高大上的大學校園和慾望膨脹、自我意識增強。這種膨脹,也使大學的精神在迷失。大學因何而生,大學校園因何而生,這方面我們思考得很少。
我們認為,大學應該關注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與現實問題,並給予回應。大學校園建設也應該作為城市設計的實驗室,為社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做積極的探索。
首先思考探索。虎溪校區的建設是2004年開始啟動,腹地這群藝術家、建設者肩負一種使命和責任。所以,在我們建這個校園的時候,進行了很多思考和探索: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到哪去?對我們的歷史如果不加以追問,我們是誰,如果不加以思考,往哪兒去,不加以一種提問,我們的建設就是盲目的。
校園風景
對我們來講,重要的不是去大刀闊斧地改變什麼,而是以土地精神的延續為創作埋下伏筆,為學院書寫歷史,為未來大學昭示其生長的原點。所以我們命題是重回土地,回到我們人本身應該生存的地方。
我們做了什麼事兒?我們回應了什麼東西?我們認為,要認真地重回土地,必須做好以下內容:
管好資源、做好規劃,用好空間,地域營造,傳承創新。
下面結合校區對這些問題一一作答。
這個圖紙就是我們重慶大學城是在城市中心,主城涵蓋了我們大學城的這塊地,下圖紅的區域就是四川美術學院校區所在範圍。
重慶大學城設計圖紙
第一,管好資源。在當時環境裏面,我們有很豐富的地理資源,人文資源以及文化資源。地理資源包括周圍的水渠、鄉鎮、耕地、田地。管好資源是為了用好資源。不是説把一個資源放下來欣賞,而是將其用於內容之中。今天的這個禮堂就是我們學校如何利用資源的例子。在設計多功能廳的時候,看臺在那邊,很符合今天通常會場模式的。後來為了利用資源,我們把後面作為進場,在前面做了一個大玻璃屏,目的是保護和管理原本的樹木資源。應該説,這個設計達到了我們想要的效果。今天的學術會議,我們將玻璃全屏敞開,讓參會人員和環境産生互動、與自然共生一體,。
第二,做好規劃。要注意的就是利用、優化、控制。要做到利用我們的場地資源和其他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場地的文化資源等等。在這個土地上進行建設,就一定要做很好地優化場地結構。控制容量、空間和成本,也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有這樣一個思考的:在功能分區上,一地四分,把教師、學生、教室、學術做一個很好地四分;在交通體系上,結合場地用了一圈六射——六個通道,東南西北以中心為點;在空間結構上,出現了西北通南,東西生態同廊六個開放空間場所;在保護與更新上,主要以中心為保護,其他三面作為更新場所。這是需要一個宏觀的控制、管理的。
最早的規劃是華南理工做的,後來我們自己又修規了的規劃。華南理工是南方的學校,做平原城市很有經驗。而西部山地山丘環境,他們缺乏集約性和分類性的東西。我們所做的規劃,包含所有內容,比如建築學術、生活等等。這個空間最後的概念和理念,叫做十面埋伏,周圍的東西很多,但是進了校園看不了多少東西。這就是智慧管理和設計的價值。
第三,用好空間。在這個場所空間裏面,整合集約功能空間、開放公共景觀空間、塑造特色活力空間,是我們對空間的使用方法。
首先是集約空間,如何讓四個部分有很好地整合和集約,是為騰出空間和保護自然環境的一個必備因素和條件。教室樓群中,每個教學樓形態、色彩都不一樣。方教授也提到,四川美院主張開放的大學、多元文化的主導,我們儘量分解校園設計,這裡面有外面老師做的設計,也有本校老師做的,形成了一種多元文化的東西。
其次是開放景觀空間,包括山、林、水等景觀。校園保留有11個山頭,還有很多的林地、水塘。以前的農作物照樣在延續。到了三月的時候,滿校都是油菜花。由於我們對像是大學,不是公園,所以我們要安排和設置學生需求的特色空間。很多景觀都是我們圍繞大學、美術學院需要的特色空間做的考慮。
東門完全打破了以前的所有的大門都是橫向對著城市的格局。側面有3萬名教職工的校友墻。凡是到這個學校裏面來讀過書,做過工,教過書的,都有名字記載,哪年哪月在四川美術學院,一日川美人,終生川美人,這是很好的回歸感。
東山將場地和改造做了有效的結合。前面是方力鈞贈送的雕塑。其寓意為:藝術是學無止境的,不要認為自己學滿了,實際上還差得很遠。
美術館,很多學校請世界大師做美術館,魯美大連校區的設計費要一千多萬。我們學校資金有限,請不起建築大師。羅中立美術館是我設計的,沒有設計費,面積接近2.37萬方。從規劃到建築到室內,到外裝都凝聚我們的辛苦和勞動。但是感到高興的是,美術館代表我們的地域化風格。
我們在西部腹地,要留住人,是很困難的。學校有很多優秀的老師,如果不給他尊嚴的生活和良好的創作環境,誰會跑到西部去。所以要有很好的條件。很多東部學校的教師看到我們學校有很好的條件,甚至想調到西部,説能在你們這兒工作,實在太舒服了。
校園墻採用地道的本地工藝和本地材料。老院子是曾經拆了一半的農房,後來我們建設校園的時候,把它保留和恢復起來。並成為大學城的原點。現今15所院校所在的虎溪大學城,曾經是美好的農村。經過大學城進入以後,改變成今天的城市。這個老院子讓學生、讓百年以後所有人到這個地方看了以後,能記得原來這個地方是這樣一個情景和場地,並給大家以歷史感和不能忘卻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也來過老院子。
這個山洞位於家屬區和工作室之間,只有100米的距離。打洞原因不是為了簡單地走路方便,也是對地域化的思考。我們校園有了重慶這個地方所有的地域特點,包括山、油菜地、水、樹林、蜿蜒曲折的道路,唯一欠缺的就是山洞。外沿還有一個正在建設的院落,預計明年完工。
校園裏有各種各樣的橋,有石的,有木的,有金屬的。
微企園位於學生宿舍下面。這是四川美術學院的人才培養的示範、探索和對社會的回應。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是用於探索的一群人。二三年級的學生可以在這裡開設微企業。政府給學生辦企業執照,學校給學生提供場地。使他們通過微企與社會接觸、為社會服務。清華美院的老師來參觀的時候曾説,這裡是培養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地方。創業的大學生成為法人、老闆,做他們專業上的延展性事情。
第四,地域營造。
形態傳承:學校旁邊有一個國家糧倉。我們想用糧倉這個概念做一個本地形態的、中國的美術館。糧倉這個概念和美術館很切合,美術館是精神糧倉。學生進了大學以後,他的作品就在糧倉裏面儲放、展覽出來。美術館所有的形態都是以糧倉的形態追蹤過來。由於我們是山地,其中也結合了山地院落。 肌理整合:我們塑造的教學內部空間對地域性的民居院落做了一些沿用和引用,這是對保溫節能的嘗試。集約化中心場所都是根據農村建築打造的。每一個建築都有不同的肌理表達。
改良材料:嘗試把不同的本地材料用於環境和空間中,我們稱其為粗材細做。
複製工藝:工藝是最本質化的東西,很多復古的東西缺乏是營建本身的工藝。我們講四川美術學院很多東西不止是材料是本地,工人都是本地人,都是以前村裏面的工人,用他們的營造方式來解決這些形態問題。我們只提供造型的樣式,他去解決工藝和成形問題。我們想傳承的也是這些東西。
第五,傳承創新。為了把傳統的東西與今天的東西挂上鉤,也需要有當代性的東西。我們用碎片的方式做了美術館的外立面,既可以説是精神糧倉的豐滿性,也可以説是網路時代、資訊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所有的資訊、內容在今天都很碎片化了。此外,美術館的公眾性很好,它不是給一群業內人士看,所有的老百姓,包括老人和小孩,參觀的時候都拿手機拍照,將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
我們校園傳達的就是重回,重回給大家一個好的環境、一個不影響學術活動開展的環境。在這樣一個重回的環境裏面,對我們的教學、學生學習反而有非常好的好處。我們所有空間是在外部看起來很自然,很親密,是人與自然共融關係下的學習場所。在這樣一個寧靜的環境裏面,我們給予自然向文化轉化的可能性。
在這樣一個有文化的回歸土地的環境中,我們也在做很多學術方面的活動,今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在這樣一個十面埋伏、看不見建築的環境裏面,我們的學生在裏面生活、學習,創作,成長。
校園風光
最後,我要説的是,四川美院的傳承從未止步。
如何擔當起大學的使命和責任,已經不是簡單的造一群房子,完成一些功能使用的要求。實現對生態、文化理想的堅守與追求,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需要我們在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付出極大的勇氣精神與智慧活動。
大學應該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捍衛者,大學應該是文化傳承的堅守者,大學應該是社會發展創新的源泉,大學應該是促進社會進步的文化基石。
在使命和責任上面,四川美術學院還任重道遠,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西部腹地智慧論壇,總結更多的西部的思考、西部的踐行。只有把西部所研究的、所創新、所傳承的東西,廣泛地向東部乃至於全國、全世界推廣出去,我們的工作才真正有價值,我們勞動才有真正的彙報。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