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交流

 

今天,萬旗藝術中心的手拉胚師傅幫德國藝術家Alke修整胚體,師傅的嫺熟技藝讓Alke讚不絕口,他們各自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自己所表達的意思,在那一瞬間語言仿佛不是障礙。師傅邀請Alke嘗試手拉胚的製作,她用心地詢問了如何把握刮刀的角度,如何控制底盤的速度,雖然試驗並不是十分完美,但體驗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中國老師傅的專注和樸實成為她這次中國之旅的深刻印象。

美籍華人、美國麻省美院美術系主任梁漢昌的作品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包容。他運用切割陶瓷,並將它們重新組合等方法呈現作品,是由於他認為陶瓷已經走向了全世界,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社會,文化,歷史交流的媒介。這種創作方式也是想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中華文化的推崇,更是一次個人情感的回歸。

德國藝術家Laura Saches是第一次來中國,但卻是第二次接觸陶瓷。她曾在澳大利亞留學期間跟隨導師接觸過瓷器。關於作品的創作,Laura並不想把它具體化,她所崇尚的理念是極簡主義和抽象表達的思維,在澳大利亞學習時,她曾經對土著的色彩和圖案很感興趣,所以這次德化之行她希望嘗試將不同的色彩和材料運用在作品中。

德國Keramion陶瓷藝術基金會美術館館長Gudrun Schmidt-Esters就此次活動為何選擇在德化做陶上午採訪了藝術中國主任勾霞,勾霞説:“德化是中國的瓷都,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今的藝術形式更為多樣,這麼多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經驗的藝術家在一起創作,作品的多種可能性是我們期待的,加上窯變的不可控和偶然性更是陶藝的魅力所在。”

德國藝術家Anna Holzhauer對中國特殊的事物很感興趣,同時也對中國的陽臺等建築構造印象深刻。這次作品中,她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把抽象和具體融入到陶瓷作品中。相比較其他多彩的瓷器,她更喜歡德化帶有啞光質感的白瓷。這次在創作中,Anna在雜物間對一個廢棄的鐵架産生了靈感,她想把它再創造,與她已完成的白釉作品結合,傳達一種理念——簡單元素和簡單形式的組合。

傍晚時分,唐承華借助傳統燒窯手段進行創作。他在戶外空曠的地面上擺上平整的石塊,陶胚立在石頭上,周圍架滿長條狀的柴火,形成原始的燒窯空間。在點火之前,藝術家將每個人的酒杯斟上酒,敬天,敬地,敬火,敬天地造化的力量。唐承華將這件作品命名為《天堂》(Heaven),他不追求最終陶器作品的形態,意在表現燒制的過程。陶、土來自自然,藝術家在用他的思想和精神注入陶土之前,它們就是陶和土。當藝術家將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信念注入其中,它們便有了人賦予的生命。人用自己的力量將自然中的材料塑造成有形的事物,而一把火過後,一切又化為灰燼,回歸到自然。藝術家希望通過整個創作的過程啟發告訴人們珍惜上天的恩賜,珍惜生命的過程和為別人留下的記憶。在純粹中,感化人心,感激萬物。

 

更多請瀏覽:【專題】 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

 


北京電影學院劉旭光


 


德國藝術家Alke Reeh創作中


 


德國藝術家Anna Holzhauer創作中


 


德國藝術家Laura K.Sachs創作中


 


德國藝術家Laura K.Sachs接受藝術中國採訪


 


各國藝術家觀看傳統陶燒制過程


 


工作人員


 


荷蘭藝術家Brigitte Spiegeler創作中


 

1  2  3  


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第七天:向古老的陶文化致敬

  傍晚時分,藝術家唐承華向中外藝術家們表演了一場中國傳統陶燒制過程的行為藝術,唐承華將這件作品命名為《天堂》(Heaven)...>>>

來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5-07-17 10:18:44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
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藝術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