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祥:畫不在大小,要有意、有境

時間: 2015-06-29 | 片長: 00:09:4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展覽

 

2015年6月28日下午,“曹吉岡小作品展”在築中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曹吉岡2013年以來的小幅作品三十余幅。藝術家李天祥、趙友萍、張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克舉,藝術評論家彭鋒、張晴出席現場。本次展覽由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擔任學術主持。

曹吉岡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探索與研究中西藝術結合的新方向。此次展覽的作品,藝術家以坦培拉技法入畫,利用其水性特徵,在畫面上經過多次的罩染擦拭,留下山水余像,如同水墨畫經過時間的風化之後留下抽象性的墨痕,具有一種“虛無感”,更有一種內在的“厚重感”。

曹吉岡的藝術是本真的、淳樸的,更是感人的。藝術家寄情于山水,以多年的修養積累,將一種豐富的山水內涵與自己心境相關聯,他的作品是在非常“寫實”地發掘個人“靈魂深處”的內容,是自然與心靈的對話。從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一個知識分子藝術家對自己內心的堅守和態度,還能夠看到中國古人的思想精髓,其藝術飽含對中國精神和聖人思想的追求與探索。

策展人張晴評價曹吉岡的作品時説,曹吉岡以寧靜、善思的藝術實踐將幾十年以來他對自己所研究的、觀察到的中國山水的精髓,以貫通中西方美學的高度,融合在自己的畫面上,並體現出超越自身的靈韻。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他與自然界在實景感受中獲得的視覺和心靈的相謀。“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曹吉岡在與自然風景的對話中,找到了他想表達的思想乃至他對山水的精神所致, “吾與物相依,物與我同心”,山水之意與其內心所崇尚之真正藝術是相通相映的。曹吉岡也因此得以將山水的靈魂再現于筆端,實現活的山水在畫面上的寄存,並實現了藝術的個性。對一個藝術家來講這是非常有難度的。

此次展覽雖是小幅作品,卻透露出大幅作品開闊飽滿的氣息。這些小風景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著幾十年寫生經驗但決不停留于習作的文人藝術家,是如何讓自然的內在生機與雋永的意味得以煥發新顏。藝術家把自己的感知與視覺語言交織于一體,將中國古代思想與傳統圖式、文人心境和自然景色進行深度的結合與轉換,一種新的繪畫形式應運而生,打破了常規的觀景和賞畫的模式,讓人感受到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精神禪意,這也正是這次展覽的精髓之處。

據悉,此次曹吉岡小作品展將持續到8月9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