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素處以默

時間: 2015-06-26 10:39:43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展覽

初識曹吉岡是在他中央美院的畫展之上,黑白的山水油畫,竟透露出優雅的力撥山兮之古意,實屬難得。於是欣然邀請曹吉岡參加“在當代——第一屆中國油畫雙年展”,在那次的展覽上,他以一幅氣勢磅薄的《廣陵散》,讓我倆以共同的興趣“廣陵散和嵇康”作為暢敘的起點,共同感受“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時集,群烏乍散”的美妙。

在當今這個繁雜的一個藝術生態中,鮮有人能像曹吉岡一樣,在其作品中處處感受到與其心靈所向之間的神秘關聯。正如其筆下至美的鳳凰嶺,幽微、素雅、蒼靜而充滿詩意。曹吉岡以寧靜、善思的藝術實踐將幾十年以來他對自己所研究的、觀察到的中國山水的精髓,以貫通中西方美學的高度,融合在自己的畫面上,並體現出超越自身的靈韻。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他與自然界在實景感受中獲得的視覺和心靈的相謀。“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曹吉岡在與自然風景的對話中,找到了他想表達的思想乃至他對山水的精神所致, “吾與物相依,物與我同心”,山水之意與其內心所崇尚之真正藝術是相通相映的。曹吉岡也因此得以將山水的靈魂再現于筆端,實現活的山水在畫面上的寄存,並實現了藝術的個性。對一個藝術家來講這是非常有難度的。

曹吉岡的藝術表達是模糊的、隱晦的、關聯廣泛的,而這些都隱藏在看似明確簡單的實體畫面之上。在古樸、厚重的筆鋒之下,曹吉岡所關注的自然、山水已經散發出詩般的本質,表現出生動的特殊性。其上的層次是豐富的,正如他畫面上鳳凰嶺之丘壑是景中之丘壑、畫中之丘壑、心中之丘壑的重疊與交匯,自然與其心靈的對話。被遮蔽的隱晦的情感思想,在藝術的象徵指引下,昭然若揭。

在大幅繪畫充斥的今天,當我們反過來再來看曹吉岡的小幅畫時,會覺得更加凝練。同樣凝練的還有他反覆作為對象的山、水、石頭。藝術家所秉持的獨特的藝術態度和立場,使曹吉岡的小幅畫中可以發現小中見大之間的傲然與蒼茫,可凸顯出其藝術的不可接近。正如本雅明所講的“一種特殊的時空交織物,無論多麼接近都會有的距離外觀。”他寧可讓人的目光和思想聚焦在這個方寸之間,體會廣大,看到更豐富的內涵。這是藝術家為藝術理想而特意拉開的與塵世的距離,是一個知識分子藝術家對藝術的自愛和真誠。

曹吉岡的藝術是本真的、淳樸的、感人的。他寄情于山水,以多年的修養積累,將一種豐富內涵和他對於一個文人與知識分子的理解相關聯,這就是其繪畫最大的特徵所在。在他的畫面當中,我們能夠看到我們中國古人的思想精髓,也能看到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堅守和態度,還能看到徐悲鴻先生倡導“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美學追求,更能看到一種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曹吉岡的藝術讓中國的精神和聖人的思想又在我們中國人血脈當中打通和提升,並在修身養性之後將外化于自己藝術創作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們這次展覽的精髓之處。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曹吉岡虛靜的精神狀態、淡泊的心境使其能夠洞察大自然最神奇而微妙的動人之處。我們也期待觀眾能在這次展覽中,和曹吉岡的畫面相遇,與他的藝術和心靈融匯一體,走進曹吉岡的思想隧道深處進行探究,共同打開山巒,進行尋覓 。

2015年端午節前寫于南池書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