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歷史回顧

時間: 2015-06-16 19:17:40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展覽> 瑞士巴塞爾藝術展> 相關報道

1970年,幾位來自巴塞爾藝術界的業者,以無比抱負與熱誠,推動一個宏大的願景。40多年後,巴塞爾藝術展是公認國際上首屈一指的展會,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藝廊提供絕佳的展示交流平臺。讓我們來回顧這40年來巴塞爾藝術展走過的路。

1970

巴塞爾藝術展由Trudl Bruckner、Balz Hilt和Ernst Beyeler三位瑞士藝廊代表創辦。第一屆展會成績已超出預期目標——有來自10個國家,多達90家藝廊、30家藝術出版商參展,吸引了16,300人士進場。

1973

巴塞爾藝術展舉辦了首個國家專題展覽《American Art》,把鎂光燈聚焦在美國抽象派畫家Jackson Pollock身上。隨後一系列的國家專題,展示了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以色列、荷蘭和比利時等當時得令的藝術家作品。

1974

展會里加入了Neue Tendenzen(德語意指「新趨勢」)展區,以推廣各國年輕藝術家創作。一個由國際級藝廊代表組成的評選委員會,甄選出50家藝廊參展,包括國際著名、來自美國紐約的Castelli、法國巴黎的Sonnabend、義大利都靈的Sperone、德國柏林的Block、瑞士蘇黎世的Verna和Ziegler等等。

1975

成立短短六年,巴塞爾藝術展已迅速發展到300家藝廊的規模。參展藝廊來自21個國家,每年吸引超過37,000人士入場。

1979

Neue Tendenzen展區被新引入的The Perspective展區取代。展區承繼推廣各國年輕藝術家的重任,為16位藝術家舉行個展,引領John Armleder、Tony Cragg、Peter Fischli與David Weiss、Beat Streuli與Martin Disler、Julian Opie、Jean-Frédéric Sc​​hnyder、Helmut Federle和General Idea等人踏上國際舞臺。

1989

為慶祝攝影誕生150週年,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hotography Art Dealers旗下16家藝廊展出了一系列富歷史意義的攝影作品,回看150年的發展進程。五個特別策劃的攝影藝術展覽,讓巴塞爾藝術展成為世界領先的攝影藝術展示平臺。

1993

原為獨立展會的Edition于成立兩年後正式被納入為Art Basel展會的Art Edition展區。 15家世界頂級藝廊參與第一次展出。新推出Young Galleries展區給剛起步有潛力的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展出。

1995

引入Art Video Forum錄影藝術展區。來自瑞士的Pipilotti Rist和西班牙的Enrique Fontanilles獲得第一屆由主要贊助商Swiss Bank Corporation(現合併為UBS)頒發的錄影藝術獎。

1996

Young Galleries展區由Art Statements取代登場。 23個年輕藝術家展覽奠定了巴塞爾藝術展的領導地位。曾于Art Statements初試啼聲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包括有Mariko Mori、Vanessa Beecroft、William Kentridge、Pierre Huyghe、Elisabeth Peyton、Gregor Schneider、Jorge Pardo、Ugo Rondinone、Kara Walker、Manfred Pernice、Ernesto Neto、João Onofre、Hans Schabus、Ghada Amer、Gary Webb和Kader Attia等。

1999

引入The Art Film專區,展出由藝術家創作或有關藝術家的電影。入選影片于Stadtkino Basel電影院放映。

2000

Art Unlimited專區豐富了展會的藝術涵義。除制定的展覽區域以外,展會特別策劃一開放式展覽場地,以博物館形式展出裝置、雕塑、大型壁畫、錄影、行為藝術等當代藝術作品。

藝術出版在展會中通常處於較次要的位置,直至第一個藝術書籍專題展覽出現,把焦點放在2000至2005年間的重要藝術出版。展覽的成功引伸至兩個後續的展覽:Small Press Scene——60-70年代間的藝術出版,和Artist Records—— 藝術家音效創作。

2002

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誕生。位處北美與拉丁美洲文化的交匯點,同時被譽為境內最國際化的城市,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展出來自美洲的頂尖藝廊與藝術家作品,展示了當代藝術的多元性,迅速成為國際藝術界最熱衷的冬季聚會。推出創新的展區概念Art Positions,在一個個海運貨櫃內展出全球傑出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第一屆就有來自23個國家160家藝廊參與,吸引超過30,000人士進場。

2003

最長壽展區The Art Nova正式推出。展區展出藝術家三年內新近​​完成且從未發表過之作品。參展藝廊可挑選2到3位代表藝術家作展出。

2004

新環節Art Basel Conversations正式推出。邀請藝術界各方人物出席專題研討會,給與會者帶來業界的第一手資訊、在收藏和展示藝術等各方面的知識和專業意見。講談會嘉賓包括資深藝術收藏家、博物館總監、雙年展策展人、藝術家、藝評人和建築師等等。

新環節Public Art Projects是多個博物館規模的大型公共藝術創作項目,在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主場館前展出。

2005

在新推出的Art Kabinett展區,于參展藝廊中挑選出數個參展單位,于新展區內規劃另一展覽空間,更有焦點地展出代表藝術家的作品。 Kabinett展區形式廣泛多元,可以是主題性聯展、藝術歷史材料或是藝術家個展等等。

2006

巴塞爾藝術展推出Art Premiere展區,開始時以展示新入圍藝廊為主,後來把焦點轉移到一眾時代與文化對比的藝術家身上。

2007

聽覺視覺藝術作品《Ball of Artists》在邁阿密海灘Vizcaya Museum展出,超過1200名與會者親歷藝術品的震撼,展開了當代藝術之於歷史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半永久性的裝置在節目完結後,遷移至博物館花園讓公眾觀賞。

2009

巴塞爾藝術展踏入40週年。 《Il Tempo del Postino》,一齣由20多個藝術家及團隊以歌劇形式演出的「時代藝術」創作,由著名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與藝術家Philippe Parreno、Anri Sala及Rirkrit Tiravanija導演。劇目于2007年度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首演。 2009年巴塞爾展會與Fondation Beyeler及Theater Basel合作,劇目在展會期間舉行了三場售票演出。

Art Positions展區遷移到會議中心展館內,原場地由新加入The Oceanfront環節使用,首次展出由藝術組織Creative Time委託洛杉磯藝術家Pae White創作的《Self Roaming》:一個互動城市景觀裝置,在沙灘上建構出如迷宮的大都市影像。

2010

巴塞爾藝術展展會延伸到會場以外,成立The Parcours展區,在巴塞爾市內富歷史氣息的舊區,展出由著名藝術家、藝術新秀主理的地區性公共藝術創作及項目演出。

新展區Art Feature取代Art Premiere,讓藝廊有機會展出具歷史性的藝術材料、任何時期藝術家的個人展覽,專題性的藝術策展等等。跟邁阿密展會的Art Kabinett同樣,Art Feature很快就成為策展人、鑒賞家及收藏家最喜歡的展區之一。

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與藝術組織Creative Time合辦的晚間活動Oceanfront Nights,于Phu Hoang Office與Rachely Rotem Studio設計的露天展館展出。展館建築由可自由擺動的磷光繩索編織而成。

2011

慶祝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誕生十週年,展會特別在著名建築師Frank Gehry設計、新落成的New World Symphony大樓裏舉行特備藝術節目。節目標誌著藝術團體Performa與巴塞爾藝術展之間的合作,同時是第一個在New World Symphony舉行的藝術活動。

Art Video作品在New World Symphony大樓7000平方英尺的戶外投影墻放映;Art Public展區搬進Collins Park,Bass Museum of Art加入展區的疇劃工作。

2013

巴塞爾藝術展掀開亞洲新一頁,推出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為世界打開亞太藝術之門。超過半數參展藝廊將展出亞太藝術家的創作,讓展會成為區內以至全球藝術文化交流的舞臺​​。

2014

MCH瑞士展覽(巴塞爾)有限公司 (MCH Swiss Exhibition (Basel) Ltd.),繼於2011年7月1日起持有亞洲藝術展覽有限公司(Asian Art Fairs Limited) 六成股份後,現已成功收購餘下四成股份。目前,MCH集團已成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全資擁有人。

巴塞爾藝術展與Kickstarter攜手創立「眾籌萌藝」網上籌募項目,為全球非營利視覺藝術機構籌募資金。

巴塞爾藝術展推出Next企劃,聯繫顯赫的收藏家與有志入門者,並向頂尖藝廊介紹剛踏入藝術鑒賞世界的新晉收藏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