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1974 年生於上海,成長于新疆。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美術學院史論係在讀博士,師從范景中先生研究中 西圖像學及中國明代藝術史。
劉晶晶:達·芬奇在他的第一米蘭時期寫過一段話,表達了他初踏藝術征途時的想法:我 知道,我不可能找到很有用或很喜歡的東西,因為前人已經佔有了全部有用的或必不可 少的東西,我只能像一個最後來到市場的可憐人兒那樣取物。因為這個可憐人得不到其 他任何東西,只得撿起人家覺得沒啥價值的擯棄之物。我要把許多買主看不上眼而挑剩 的這些貨物裝上我那虛弱的毛驢,不是把它馱到都市去,而是馱到貧窮的村莊,在那兒 按質論價出售。你剛開始畫畫的時候,心情是否和達·芬奇一樣呢?
艾敬:在藝術創作上我常常都感覺到自己孤獨無助,似乎那些先輩已經把路都走完,走得比我們好的我們又不想照走,䏰ऺ먉ꦜ﨡覦ॽ⥼聯餉⧻露ᥱ嬤滎捦쉥瀝綏ꛬ一些年輕人也在勇於做各種新奇的嘗試,卻似乎很難跳出䏰১쥱ନꛩ㽩쀨恤뎤滎̧봥ꦥ炥⌦ݨã¦葤耬봥鐤ꎦ踨尤ꎨ올放逐自己,不融入䏰১檣䤽㧳묤韨떤묤韤葷욥覦葧俁¦葥ʩ獥䧥但是我也從來都不合群,就如同行走于集市上,各種叫賣聲,各種成功或失敗,各種得意或沮喪,百年老店或者小作坊,從身邊掠過,一路風景看在眼裏。然而,自己要走的路需要去分辨哪些是沒有希望的死衚同,哪些需要一點一滴去積累去開闢。
劉:所以你是一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像那部電影的名字一樣—《孤獨的長跑者》。保 持距離是一種態度,就像你説的那樣,放逐自己,不合群,這裡面有超然的冷靜與自信。 這或許跟你做音樂有關係,因為你的視角和眼界天然就跟單做 視覺藝術的藝術家不同。
艾:有一個距離去看待事物才能客觀和盡可能地全面,欣賞一幅畫作或者雕塑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作品,你需要有一個距離去觀察作品與環境形成的關係。我與環境和親友的關係也是若即若離的狀態,我尤其喜歡陌生感,那些新的環境的陌生感使我覺得充滿詩意,包括我最喜歡的城市、我的親人,離開一陣子再回來,那種由陌生回到熟悉的感覺會很有層次。
劉:達·芬奇早年就以完美主義者聞名,他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處女座的你和你的外 公都同樣具備追求完美的特質,這可能是一种家族的遺傳,也是藝術家的共性。但是完 美主義者對於自己是殘酷的,在創作中有和自己的較量,也有對 于自我的尋找與治療, 或者,更有自我的馴服在其中。
艾:我常常不放過自己,過去也不放過別人,現在我只對自己狠。完美的追求甚 至不近 人情,但是得到的滿足感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忍耐,就如同在蒸桑拿的時 候的要把汗水 蒸出來,必須要忍耐高溫的蒸烤,需要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 在所有人懷疑和不信 任你的時候,耐得住孤單,甘於平淡,卻不甘於平凡。
劉:在達·芬奇和他的同時代人看來,“藝術”即“art”,意思是“技巧”,更接近於手工業術 語,跟現在“藝術”這個詞語所勾連的諸多抽象與玄奧很不同, 你在畫畫的過程中也同樣 感受到“那是一個工匠般的過程”,我想那同時也是一個苦行僧的過程。
艾:剛剛從紐約回來的時候,我也嘗試去與一些工匠合作,石匠和鐵匠我都合作過,由 他們完成我的想法。那時候雖然我從心底裏尊敬他們,但是我無法感受到 他們的心態以 及工作節奏,我用很多耐心去請教和溝通。曾經認為自己和工匠之間有很大的審美差距, 現在,通過這些年自己逐步變成了手工業者,我感到自己與那些工匠們是平等的,都是 幹體力活兒的,沒有多大的不同,區別只是在於我 為自己的想法而工作,工匠大多數為 別人的想法而工作。我不如他們的經驗老道, 我需要虛心學習。我喜歡自己動手,有些 工作只能自己去做,技能為我所用,沒用的技能先放在一邊,有效率地去完成自己認為 對的方向。每一天每一天,手工業者的勞動生活,使我更加自信和強大起來,也使我變 得越來越謙卑。
劉:我覺得你對自然法則的領悟和對藝術的敬畏謙卑來自於你的女性直覺,用你 自己的 話來説,就是“藝術的通靈者”,這一點非常令人著迷。我在想,所謂“通 靈”,也許一部 分來自你的直覺,一部分來源於你的音樂天賦和訓練。所以,你的音樂經驗和繪畫經驗 的轉換成為和達·芬奇對話的一個奇妙契機,像《文心雕龍》 裏説的“秘響旁通,伏採潛 發”,你和達·芬奇之間,形成了隱和顯的對話。你將他隱的樂譜化成顯的音樂。能談談 你依據達·芬奇《音樂家》主人公手中的樂 譜創作成為音樂並訴諸機械裝置的細節嗎? 我覺得仿佛你在破譯一個新的達·芬奇密碼,有意思的是,達·芬奇也是一位音樂家,演奏
七弦琴的造詣很高,他首 次出現在米蘭宮廷的時候,音樂家的身份排在藝術家的身份之 前。
艾:“秘響旁通,伏採潛發”,我很喜歡這個很有音律感的句子,仿佛你敲打一根木頭的 一端激蕩的卻是整根木頭,雖然它們發出不同韻律的聲響,帶給別人的時間節點和感受 雖然不同,卻是一脈相承而來。在決定用達·芬奇的《音樂家》進行對話時我馬上興奮起 來,之前的恐懼也消除了,達·芬奇不再是一個巨人、一位大師或者一位星外來客,他是 一個傳播密碼留下課題的先輩,我需要的是發現以及有所傳承的行為表現。我發現了畫 面裏音樂家手中模糊不清的樂譜,我請了海內外四位古典音樂家幫我解讀這一小段樂譜, 我綜合了自己認為的樂曲走向,輕鬆地寫完了一小段練習曲一般的旋律。那個旋律仿佛 不是我寫的,猶如神助,樂曲按照它想發展的方向很快就完成。同樣的,達·芬奇不會寫 一個完整的樂譜,我也不會笨到寫完一首歌。紐約的一位朋友問我為什麼會選擇達·芬奇 的畫作《音樂家》進行對話,我説你沒有看到,樂譜上有兩個隱蔽的字母像是“AI”嗎? 這就是奇妙之處。
劉:的確奇妙!像是一種命定。你的作品讓我想到䏰ᦋ饛裀ꤼꩥ뤸䨧⧂麧豧ꄧƠ念就是愛“美本身”。你的名字和作品已經跟“愛”緊密融合,而在形式感和意念上,我傾 向於感知你作品中毫不掩飾的美。在䏰ᦋ饛㩇쬧諍耬獧ƥﵬ在藝術家這裡,美進 入一種介於理念和物質之間的狀態(美可以致幻,引領人進入藝術家的世界),你同意 嗎?
艾:其實我從不掩飾自己的“醜”,那種“醜”如果使我感到自在自然,一切美感會自然流 露。藝術性的語言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或者繪畫等其他視覺藝術都是對於情緒的䏰⨿ଠ都是要達到可以令人暈眩致幻的感受,或者説亦真亦幻,這些應該都來源於生活本身。 藝術家的創作是需要把那些複雜的感知高濃度地䏰㧂쥇ꦝ壀⦉ऻ奾襤ꨉꦜ葉椹兩襤䤺짖髢ݧꄧ궦l那是因為他們輪迴于幻像之中。我喜歡用所有繁瑣細緻的手工業手段去呈現 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那些深層次的感受需要有類似經驗的人才能讀懂。
劉:15 世紀義大利的新䏰ᦋ饛뤹饓⥭楮樏⥥稯ꨍarsilio Ficino ,1433—1499)認為 美伴隨有美好感覺的色彩,不同的局部既不同於整體,又彼此擁有,同時具有和諧的比 例—這在你的畫上表露無遺,你對於色彩的疊加近似于浮雕般的琢磨,“LOVE”的貫穿則 像一個密碼和邀請。你的畫有一種直白天真的含蓄,就像天生麗質的孩子。
艾:謝謝你如此慷慨的讚美!我樂於追求對於美好或者完美的呈現,在色彩的追 逐中, 我發現了一切繪畫中色彩的表現是源於對於光的追求,表面上是色彩關係, 實際上是對 于光的渴望,“追逐那些光”,這才是色彩表現的終極密碼。也因此在宗教裏我們也不難 發現,那些對於光的䏰⨿ࣀ⦈᤻줺꧱릜쨺맚䨮ॿ椹暑餞餺駚䨿禁묤뿤훦賬웥랥謚光的母體裏。
劉:有意思的是,你的日常工作生活和義大利的新䏰ᦋ饛뤹騀姚䧐楿婝襐륐謠即行 動生活與靜思生活的平衡。“所有的愛都始於觀察。......沉思者的愛從視覺 上升至知 性,......行動者的愛停留在視覺上。......因此,靜思者的愛被稱為神性 之愛,行動者的 愛被稱為人性之愛。”(菲奇諾《會飲》)行動和靜思是將靈魂 帶到更高境界的雙翼, 在你的自述中,你䏰㥈ࢀ쩂㤺릤媽ᨡশ⩇짚䴏$ꛥ䩥膥⌠知識,那些匯聚在我生命裏的 寶貴能量,總是在呵護著我,給我翅膀”。對於知識, 達·芬奇在他的著作中再三強調繪 畫藝術必須以知識為基礎,他選擇的畫家職業 在他的時代常常受到輕視,因為人們對沒 有科學就沒有藝術這一基本真理普遍無 知。所以繪畫不僅僅是技藝,它也是奠基於知識 的一個學科。
艾:1999 年我到花家地學畫的時候,藝術家還是近乎于不務正業的代名詞。現 在很多 人也不能感激藝術帶給他們的美好感受。知識的掌握需要在生活中去觀察, 在實踐中去 發現和總結,沒有技法無法完成想像力。有關科學與藝術的先後,大 約十年前,我曾經 寫過一句話:藝術發生於所有事情之前。英文的寫法是“Art is everything before everything”。 我認為大地之初的文明起源是因為藝術 的想像力而産生了這一切,當然包括了科學。我 們完成䏰ऻ椺릺ऺ㨱᥊맚䦔海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很重要,我發現自己的知識積累 源於先天的給予,以及後天 (命運)的安排。
劉:我覺得你是一個理性地去表現感性的藝術家,即使我們認為特別感性的達·芬 奇也 再三強調理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而他在追求深刻領悟自然法則的過程中, 點出畫家 必須“博通”。這個博通,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真實。你怎麼看藝術家的 博通與專精? 艾: 理性源於我的壓抑,從小到大我一直處於壓抑之中,感性思維往往是陷阱, 非常有害, 有害的事情一般我不會做,因此需要理性來克制和壓抑,理性地分析 之後往往只有一個 對的答案和結果。“博通”很重要,我過往是職業歌手,給我很多不同的工作經驗。我從 九歲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學習過戲劇表演,主演過電影。我寫歌,在舞臺上邊彈琴邊唱, 在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開演唱會。我也寫字,曾經給日本以及國內一些雜誌寫過專欄,
嘗試過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我相信,做一件事最基本的首先是技能上刻苦的訓練。“專 精”是專注于自己的長處,但是過於保守。我認為既要“博通”,也要精益求精,不一定“專 精”。比如,我畫畫,當我完成這次新的繪畫作品系列《WALKING IN THE SUN》的時 候,我想要體驗那種更加接近光的感受,我突發奇想,從北京到邯鄲再回到北京,在兩 天時間裏來回一千多公里,去燒制了幾個陶瓷作品,感覺很爽。我覺得停留在繪畫的精 雕細琢裏還不夠,會把自己逼死,也還沒有放開,放開了再回來,在畫面上更加肆意張 狂、更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