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展覽

特列恰科夫畫廊藏品來華巡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2-10 17:42:2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俄羅斯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是聞名於世的以集中收藏俄羅斯藝術家作品為宗旨的美術館。座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建立於19世紀下半葉。奠基人是當時經營紡織業的企業家帕•特列恰科夫(1832—1898)。

帕•特列恰科夫是一個很有文化素養的美術愛好者,當他有了一定財力後萌發了對藝術品的收藏。他著重收藏同時代俄羅斯畫家的作品,並立志建立一個美術館展示這些作品,讓大眾受益。他曾説:“我希望留給後人一座民族畫廊……對我一個由衷而熱切地喜愛油畫的人説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好的願望了。我要致力於創建一座為社會所公有的美術館,收藏大眾易懂的美術精品,使大多數人受益,並從中得到樂趣。”特列恰科夫對自己28歲時的誓言,終生篤行不倦。去世前,他把收藏的全部作品捐獻給莫斯科市,實現了他生前的願望。

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府不但保留這個以特列恰科夫個人名字命名的畫廊,並且以巨大的財力予以支援。列寧還親自簽署命令,將其他私人收藏的俄羅斯畫家作品歸併到特列恰科夫畫廊成為國家畫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現在它已成為世上收藏俄羅斯畫家作品最豐富、最具權威性的美術館。

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擁有8萬多件俄羅斯畫家的藏品。這次來華巡迴展作品集中在俄國社會大變革時期,也是俄羅斯油畫發展最繁榮多變時期,是從1894年到蘇聯瓦解前夕的1980年這一跨世紀、跨時代的最具代表性畫家中挑選出的56件作品。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俄羅斯美術界隨著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巡迴畫派”逐漸喪失以往的活力,藝術界對以往主要重視藝術的社會性而忽略對藝術自身語言的追求進行反思。此時,歐洲現代藝術逐漸影響俄羅斯美術界。新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觀念使許多年輕畫家對歐洲的新藝術感興趣,並開始轉向歐洲現代派藝術的行列。19世紀90年代初,一群受過高等美術教育的青年人組織了一個“藝術世界”的文藝團體,以新的美學觀念教育和組織青年人。他們是個跨世紀、跨時代的具有強烈的革新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團體。他們既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和虛偽的創作,也對“巡迴畫派”後期的局限性不滿。他們善於團結許多有社會影響力的畫家,如:列賓、富魯貝爾、賽洛夫、科羅溫、阿爾希波夫、涅斯採洛夫等參加“藝術世界”的展覽。

“藝術世界”的活動涉獵範圍很廣,對戲劇藝術、文藝理論、音樂、詩歌、繪畫等各藝術領域都産生影響,使俄羅斯藝術發展到新的高峰。評論家認為這是俄羅斯藝術發展的“銀色時代”。

本次展示的作品就是以“藝術世界”的同盟者馬利亞溫的早期作品《讀書》開始。馬利亞溫是一個基礎紮實,很有修養的畫家,善於處理光色關係,他那寬大隨意的筆觸、裝飾的風格和抽象的形式、那種富有激情的表現力,顯然得到當時同仁們的支援和讚賞,也得到許多青年人的追隨。尤其是菲欽,對馬利亞溫更是欽佩不已。這次展覽中,“藝術世界”社團中主要成員索莫夫、庫斯朵其耶夫、涅斯採洛夫、列赫特、謝列勃良科娃等畫家的作品都有展示。他們除形式風格多樣外,更著重藝術本體的探索。

“藝術世界”也是俄羅斯前衛藝術的起步。當時,更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則靠近西方現代主義。於是,接著産生具有先鋒色彩的“藍玫瑰”、“紅方塊王子”等藝術社團。“藍玫瑰”中的薩裏揚注重理想美的追求和作品中象徵主義色彩;“紅方塊王子”藝術社團中的彼得羅夫—沃德金、康恰洛夫斯基等畫家,他們受法國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派的影響,注重物質的質感和色彩的濃重以及幾何形態的立體感,同時他們又注重汲取民間裝飾藝術和傳統,創作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俄羅斯先鋒派中具有世界影響的則是“抽象主義”的康定斯基,“至上主義”的馬列維奇以及“未來主義”的塔特林等等。遺憾的是在這次展覽商洽過程中,雖經我們多次要求,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卻未能提供他們的作品。在展覽中只有1910—1930年間俄羅斯先鋒派的阿爾特曼的《德加肖像》、“藍玫瑰”畫家薩裏揚的《山地》、“紅方塊王子”貢恰洛夫斯基的《小提琴手》等,以此略窺俄羅斯先鋒派之一斑。

十月革命的勝利迎來了前衛藝術的新紀元。無産階級新政權“推翻舊的,建立新的”的口號,使前衛藝術家感到鼓舞,理想變成現實。蘇維埃的領導人也把前衛藝術家充實到文藝界的領導層。革命初期是前衛藝術在文藝領域裏獨當一面的時期,即“英雄的共産主義時期”。但俄羅斯的前衛藝術與法國前衛藝術不同,俄國的前衛藝術更具有精神性和思辨的特點,他們關注的是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現代性、社會性和時代性,他們的作品也更具有浪漫性和Utopia色彩。

十月革命時期藝術流派紛呈,各自提出自己的藝術口號,在眾多的藝術群體中,有二個組織影響最大。一是“俄羅斯左翼美術家聯盟”;另一個是“俄羅斯美術家聯盟”(1928年改為革命美術家聯盟)。前者是由反傳統的各種藝術流派組成,包括新原始派、立體派、未來派、構成派等等,代表成員有康定斯基、馬列維奇、夏加爾、波波娃、塔特林等等。他們在政治上同情並且參加十月革命。由於他們對革命的擁護和熱情,獲得了政府領導的信任,取得了美術界的領導權,並與作家中的“左翼”派一起掌握了全國性的“無産階級文化協會”。而“俄羅斯美術家聯盟”以阿爾希波夫、庫斯朵其耶夫、卡薩特金、涅斯採洛夫、尤恩等畫家為核心,繼承俄羅斯寫實傳統,他們的口號是“藝術面向群眾,反映現實生活”。

俄國革命的新政權在它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以後,要求一種為政治服務的藝術並確立普及藝術的目標,可是受重用的前衛藝術觀念和作品顯然與此相悖。同時,群眾對前衛藝術難以理解和不予接受。因此,政府無法延續支援前衛藝術,逐漸解除前衛藝術家在美術界的領導。魯迅先生曾對這段時期的美術作過這樣的闡述:“十月革命是左派(立體派和未來主義)全盛時代,因為在破壞舊制度——革命這一點上和社會主義者是相同的,但問所向的目的,這兩派都並無答案。尤其致命的雖屬新奇,而為民眾所不解。所以,當破壞之後漸入建設,要求有益於勞農大眾的平民易解的美術時,這兩派就不得不被排除了。其所需要的是寫實一派。於是右派遂起而佔了暫時的勝利。”這就是蘇聯革命初期這個不算短的文藝界複雜時期,而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1932年蘇共17大作出“改組文藝團體”的決議,改變當時的文藝界狀況,成立統一的美術家協會。從此結束了美術界各種流派多元並存的局面。接著,1934年高爾基在蘇聯作家代表大會上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口號中把“社會主義”的政治概念和“現實主義”的文藝概念相混搭,歷史地看,這個提法是不夠科學的。但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藝術家們還是按照這個方針進行創作,肯定現實,面向生活,反映在作品中是以歌頌正面人物和社會新氣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面貌。由於當時蘇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隨之文藝創作也比較繁榮,出現不少優秀作品。在這次畫展的作品中,如:阿•格拉西莫夫的《雨後潮濕的露臺》,謝•格拉西莫夫《集體農莊市場》,莫拉沃夫《在鄉戶籍登記處》,康恰洛夫斯基、馬什科夫的靜物和肖像以及富有生活氣息的普拉斯托夫兩幅油畫,都屬於這個時期的作品。

1939—1945年是蘇聯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法西斯的侵入使許多藝術家放下畫筆奔赴前線抗擊法西斯的侵略。待到戰爭結束以後,文藝界情緒高漲,可是卻被當時極左文藝政策所扼殺。當時的文藝政策是:全盤否定西方文藝,肅清西方資産階級文藝思想的影響。於是,許多藝術家受到批判,文藝界出現僵化教條主義和矯飾風。但是,由於衛國戰爭和戰後建設生活的激蕩,使藝術家自覺地在作品中注入對祖國、鄉土和人民的熱愛,依然産生了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前線來信》、《戰後休息》、《糧食》、《和平的原野上》以及這次展覽中傑伊涅卡的《莫斯科郊區》,科林的《庫克雷尼克塞肖像》,馬克西莫夫《拖拉機手薩沙》,雅勃隆斯卡婭《早晨》等等。

50年代中期,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文藝政策得到了整頓,批判了文藝界的極“左”路線和前階段流行的矯飾風和個人頌拜風。蘇聯美術界有了新的轉折。藝術家也開始接觸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對印象派以及其他傳統藝術進行再認識,重新思考藝術中如何表現人的價值和個性,探討藝術的功能。美術創作中開始打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格局。畫家們回復到比較自由的氣氛中。這種現象,他們稱為“文藝的回歸”。特別是60年代至80年代,出現了對現實主義風格的多種理解和探索。涌現出:“嚴格的現實主義”、“親切的現實主義”、“有表現力的、浪漫的現實主義”等流派。其中“嚴肅風格”、“裝飾風格”、“古典風格”影響最大。蘇聯理論家把這段時期的美術歸納為“藝術思維形式”,即“真實再現形式”、“聯想形式”、“真實—聯想形式”三種。其中所謂“聯想形式”的藝術思維,就是循著完整、詳盡的寓意聯繫方法,主要用暗示、對比、比擬、借喻等方式進行“思維”。例如“嚴肅風格”其特點是追求藝術形象的悲劇性,描繪生活中困難和艱苦一面,作品往往具有寓意性和哲理思考的特點,強調聯想,而不推崇真實的再現,追求更廣闊的聯想天地。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如:莫伊謝延科、科爾熱夫、波普科夫等。在這次展覽中有他們代表性作品。莫伊謝延科《通訊兵》、《姐妹們》、《三月九日》,科爾熱夫《畫家》,梅爾尼科夫《鬥牛士》,波普科夫《父親的軍大衣》等等。

莫伊謝延科的作品《通訊兵》就是一幅從真實再現的表現方法轉向內在的,從觀眾的聯想中去求取藝術效果的表現方法。作品表現在夜幕籠罩中,二個年輕的通訊兵,騎著戰馬飛馳而過,戰馬似乎衝出畫面,快捷的旋律、疾飛的光線、戰士警覺勇敢的氣概,喚起人們對整個國內戰爭年代和那段歷史所懷有激昂、熱烈的情感。《五月九日》則是用哲理性語言同觀眾對話。這是一個戰勝法西斯紀念日,作者借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展現富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用哲理性的油畫語言展示給觀眾,含蓄的、也是犀利的力量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思考。波普科夫的《父親的軍大衣》這幅作品中的“軍大衣”是在衛國戰爭中獻身的父輩精神的象徵,穿軍大衣者為畫家的自畫像,背景中有三個在戰爭中失去丈夫的寡婦,似乎是他母親一生中幾個階段的形象。畫家以寫實和象徵手法交替,情感深沉,令人深思。有的老畫家如雅勃隆斯卡婭採用“回歸派”的手法,以古典風格創作了《傍晚•古老的佛羅倫薩》。觀眾通過畫面上所描寫的畫家背影,直接看到的是哥特式教堂,兩扇半開的玻璃窗反映出古城特有的寧靜和典雅,畫家採用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細膩的藝術手法表現,使人物與周圍大自然和諧一致。女畫家這個時期的摸索既與50年代塑造農莊女莊員的《糧食》不同,也與一些60年代初“裝飾風格”的《紙花》風格相距甚遠,女畫家雅勃隆斯卡婭也能代表這一時期許多藝術家,他們孜孜不倦的摸索精神令人敬佩。

這次來華巡展的俄羅斯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藏品中,集中在1894—1980年間的作品,這是俄羅斯油畫發展的多變時期,也是不斷繁榮時期,許多畫家和他們的作品是中國觀眾所熟知的,俄羅斯的油畫變遷和發展值得中國美術家借鑒和思索,相信對發展中的中國油畫也會有所啟迪。(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全山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