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權的作品又一次結集出版並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展覽,這是他的藝術創作向同行和公眾展示的又一次契機,是他的藝術處於盛年的豐收,讓我們比較全面地了解他藝術探索的成果,也得以探討他在油畫藝術上取得鮮明風格的成因和他藝術中折射出來的中國當代油畫的特徵。
作為改革開放時代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培養的一代中年藝術家,張新權從1980年代開始就積極地在油畫藝術從事探索並堅持不懈。他有著良好的藝術秉賦,在造型和色彩上富有敏銳的感覺,落筆用彩之際,澎湃的激情傾露外溢,欲罷不能,作品以強烈的表現性語言展現出充沛的情感。但是,在以感性表現為自己的語言方式的同時,他的思考愈見沉潛,意欲在對事物表像的刻劃之時展現亊物存在的歷史印記,追尋歷史穿越歲月留給當下的氣息,這就有了他一個又一個關於歷史風景的系列。在這些系列的創作過程中,他的感覺處於一種臨界的狀態,也即從現實的空間朝向歷史的情境,在兩個世界的邊緣穿行,在為歷史造像的同時將自己的精神投注在景物的生命形態之中,形成筆下如同歷史舊照般的當代表述。這是他作品強烈醒目的特徵,也是一種將藝術的激情轉化為文化關注的印記。
張新權以艦船為主題的系列作品曾得到畫壇的注意,在這個系列中,他將巨大的艦船軀體作為描繪的主體,用闊略的筆觸構築出那些龐然大物的鋼鐵之軀,用強烈的透視造型撐持起物象形體的張力。在同一個系列的不同作品中,他的視角是多變的,有的猶如從半空旋轉俯瞰,可見艦船的體塊在多視點的空間中延伸,有的角度猶如迎頭迫近,使艦船的身影直逼眼簾。這樣圍繞一種對象反覆的結構,表現出一種走向歷史並且叩問歷史的執著心理。借助艦船這個母題,他表達的既是對工業遺産的關注,也是對歷史風雲的追述。為了使這種精神的追尋獲得視覺的呈示,他探索了新的表現技巧,在用筆上大膽鋪排渾灑,大量使用非寫實的象徵性色彩,用腥紅色和粉紅色強調出歷史風雲的變幻,為作品渲染了一種記憶式的色澤,讓人在直觀的感受中進入歷史的場景。為了使視覺的形象富有時間的印記,他還通過反覆實驗,掌握了油畫色層的龜裂效果,用以表現鋼鐵和煙雲的質感,使作品具有厚重的份量。
如果説張新權在艦船系列中表現的是一種宏大敘事的話,可以説,在他新近的園林系列中,他把敘事變成了一種更有詩性意味的述説,甚至帶有一種沉吟的情調。他幾年前曾因邂逅一組關於蘇州園林的老照片而生發懷古的幽思,畫出了一批如夢如幻的小型作品,但在踏訪江南園林的體驗中,他對園林的認識加深了數許,在那些深深的庭院、通幽的曲徑中踱步之時,他的情思可以遙接時間帷幕之後的古典文化意韻,但是,在今天的園林空間裏,當年的高墻擋不住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紛擾,低頭可對晤斑跡漫漶的山石與亭閣,抬頭卻看見現代都市疊翠高樓的梢頭,他感受到的是歷史與當下並存的景致,是一種時間邊界交疊的影象,也是一種超越現實的現實,為此,他的作品旨在表現這種奇異而真實的體驗。在這個系列中,他用了類似寬銀幕的巨大畫幅,以交錯穿插的複雜結構將園林的古典格局和精微細節收入畫面,但在空間的跌宕起伏和景物的光影閃爍中,畫進了一個當代漫步者的咏嘆。這種在對歷史情境的描述中帶著當代人感受的視角與方法,使他的作品帶有歷史感和當下性並存的獨特意境。
事實上,歷史感與當代性疊印的藝術特徵,正是中國當代藝術最突出的文化特徵。一方面,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時代的變遷之中,有許多來自現實的感動在激勵著藝術家,但是藝術家的文化心理總是意欲超級現實的表像,去追尋歷史的印記;另一方面,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得以確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語言的敘説中,藝術風格和語言總是要和他的主體關懷、現實關懷結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産生動力和力量。張新權在藝術探索中一直注重二者的的內在統一,在油畫語言上尋找與藝術主題的關聯。在艦船系列中,他抓住的是鋼鐵物象的斑銹痕跡,用層層累積的技巧表現整一而豐富的物質形態;在園林系列裏,他著重表達的是夢境般空間的迷惑,因此他運用的是如同中國水墨畫般的技法,以墨黑為主調,在黑白灰中做細微的的變化,畫出滿幅墨色渾茫、氣息氤氳的效果,他將書寫性的筆調和筆意融合於油彩之中,也展現了他獨特的風格面貌。
在張新權的作品面前,我看到了歷史的印記,但是這種印記帶有被時間過濾的質感,所以我稱他的作品是一種“風雲跡”,於是有了這個展覽的題目。這種超越時空的歷史印跡既包括了歷史之物的印跡,更包括了藝術家的歷史感在畫面中的印記。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