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展覽

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敘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0-03 23:19: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主辦方:成都市錦江區當代藝術學會、成都市錦城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

承辦方: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

策展人:何桂彥

展覽時間:2014年10月12日——2014年11月28日

開幕時間:2014年10月12日下午3點

開幕地點:成都市二環路東五段299號東湖公園西大門

展覽地點:成都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流中心

策展助理:林中小路 楊彪

展覽統籌:李飛遠 符周陽

設計:AHK設計事務所

 

參展藝術家

第一專題:文化記憶與視覺中的政治:風景與微觀政治學

張曉剛 毛旭輝 何工 王玉平 崔國泰 周吉榮 張小濤 呂山川 張發志 申亮 劉琨

第二專題:都市景觀與後現代性:作為景觀的“社會風景”

方力鈞 蘇新平 龐茂琨 王家增 鐘飆 魏青吉 李昌龍 李青 劉芯濤 何劍

第三專題:傳統的復活與文化現代性的表徵:風景中的文脈

尚揚 周春芽 王易罡 尹朝陽 屠宏濤 劉國夫

第四專題:隱喻與象徵:風景的另類敘述

朝戈 丁方 范勃 宋永紅 郭晉 邱黯雄 李大方 孫遜 蔣華君

第五專題:日常與現實:風景中的日常話語

曾浩 忻海洲 何汶玦 康海濤 章劍 庹光焰 馬文婷 潘劍

 

由成都市錦江區當代藝術學會、成都市錦城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社會風景”——中國當代繪畫中的風景敘事,將於2014年10月12日下午3點在成都市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流中心開幕。“社會風景”展作為成都市錦江區啟動“藝術•錦江”當代藝術研究展的首展,特邀著名批評家何桂彥擔任此次展覽策展人。同時,展覽邀請了44位重要藝術家的參與,並展出了他們極具代表性價值的作品。

本次展覽力圖去討論的是,“風景”如何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形成了新的特點。在文獻部分,策展人何桂彥從本土文化的邏輯出發,分析、梳理中國的傳統山水畫創作,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社會、文化、藝術氛圍,是如何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形成了自身的風格,並最終出現了一種有別於西方的“社會風景”。 同時,本次展覽強調線性的發展脈絡,將“風景”這一母題置於特定的歷史、政治與文化情景中,試圖探尋其內在的聯繫和演進的軌跡。其基本線索為:以50年代對中國畫的社會主義改造(前現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作為審美與文化現代性的風景(現代)——90年代以來後工業時代與都市化背景下的景觀風景(後現代或當代意義上)展開。

就展覽部分而言,此次展覽共邀請了44位重要的藝術家參加,策展人根據藝術家作品的風格與內容,也為了更深入地呈現“社會風景”形成的特點,又下設了五個展覽專題。第一專題是“文化記憶與視覺中的政治:風景與微觀政治學”,藝術家包括張曉剛、毛旭輝 、何工 、王玉平、崔國泰、周吉榮、張小濤、呂山川、張發志、申亮、劉錕。第二專題為“都市景觀與後現代性:作為景觀的‘社會風景’”,參展藝術家分別是方力鈞、蘇新平、龐茂琨、王家增、鐘 飆、魏青吉、李昌龍、李 青、劉芯濤、何劍。第三專題是“傳統的復活與文化現代性的表徵:風景中的文脈”,這一專題的藝術家主要有尚揚、周春芽、王易罡、尹朝陽、屠宏濤、劉國夫。第四專題是“隱喻與象徵:風景的另類敘述”,藝術家包括朝戈、丁方、范勃、宋永紅、郭晉、邱黯熊、李大方、孫遜、蔣華君。曾浩、忻海洲、何汶玦、康海濤、章劍、庹光焰、馬文婷、潘劍則組成了展覽最後一個展題——“日常與現實:風景中的日常話語”。

從此次展覽的五個專題以及參展藝術家的創作而言,藝術家在風景的創作過程中,其切入的角度、表現的風格、意義的訴求實質是十分多樣化的。有的並不追求對自然風景進行真實的再現,而是源於個人的文化體驗,或描繪出一種內心世界的風景;有的追求審美的現代性轉換,使筆下的風景具有文化表徵的意義;有的作品隱含現實主義的視角,大多圍繞當下的生存狀態、精神困惑展開;有的強調從傳統中汲取養料,在語匯、修辭,尤其在審美氣質上與傳統發生內在的聯繫;有的則十分重視敘事性,甚至將“敘事”本身作為作品意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社會風景”又可以概括為兩個基本類型,即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風景,即藝術家的表達始終以自然的風景作為載體;而廣義的風景,即藝術家將某些場景、事件作為一種被看的社會景觀加以描繪。

借助本次展覽,不難發現,在中國當代架上領域,“社會風景”是一個繞不開的現象,它不僅形成了自身的表徵系統,而且,對應於時代文化的變遷,其修辭方式和創作發展均有自身的軌跡與譜係。從藝術史的角度考量,當我們面對一張風景畫時,既可以看到繪畫在技術、材料、媒介方面發生的變化,也可以看到風格、語言、形式、趣味的演變軌跡,更重要的是,能捕捉到它的視覺機制、審美習慣、創作觀念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與文化語境中建構起來的。

此次展覽注重對藝術史的梳理與呈現,通過“社會風景”透視過去30年間創作機制、各種文化思潮對藝術創作的影響,同時,從一個側面反映當代架上繪畫的基本特徵與美學追求。從而為當代藝術史的書寫提供一些新的梳理與解讀的角度,及其可能性。如此高規格、高品質的展覽正是“藝術•錦江”當代藝術研究展的學術意圖之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