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開始。
開始於無形。
以“形”,
以“無”之形,
以“無形”之形,
造形外之象,
成象外之大象。
“無形之形”的概念來自於中國傳統哲學。 《易經》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道德經》載:“大象無形”。 展覽呈現了這樣一批藝術家:他們創作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製造視覺的“形式”,而是對東方哲學一種有意或無意的精神體驗。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一種與內心自性和存在整體的雙向對話,是探究真實世界的一種行為方式。創作成果的表現形式,是對“形”的超越,是“象”,是無形之象,是象外之大象。共振計劃·天津2013——“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The vibrARTion Project: “Forms of the Formless” Exhib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Tianjin 2013)邀請美國著名藝術史學者瑪琳娜·唐納休教授(Marlena Donohue)參與策劃,是2012中德文化年期間同名展“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的延伸與拓展。無論是策展團隊構成,還是參展藝術家及作品呈現方式,都體現出兩次展覽主題的關鍵詞“中國”與“國際”的區別。如果説2012中德文化年期間的“無形之形”中國當代藝術展是中國藝術家面對西方觀眾的中國獨唱,那麼2013年的“無形之形”國際當代藝術展則是中西方藝術家的國際合唱。在“共振計劃”的視覺平臺上,中國智慧與西方哲思將直接面對,再次碰撞。期待此次中外藝術家及中西方觀眾的激情“共振”能擦出火花,點亮當代藝術的“世界午夜”。本次展覽是“無形之形”的第四回展覽,之前在德國卡爾舒特藝術中心、北京寺上美術館、湖北美術館的展出都受到了廣泛關注。預計第五站將於2014年春在北京當代藝術館展出。
關於“共振計劃”: art (藝術)+vibration(振動) =“共振計劃” (vibrARTion) 。
共振是生成能量的物理過程。藝術是激發情緒的心理過程。無論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振動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與藝術共振,我們的世界充滿精彩。”共振計劃: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藝術”從中國出發,是一個具有中國質感、探尋東方藝術和哲學本質、既重視傳統亦關注當下的持續性藝術推廣項目,內容涵蓋雕塑、繪畫、影像、裝置、公共藝術等各種藝術式樣,目標是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與國際脈搏律動,向世界呈現呼吸的、脈動的、真實的中國狀態。
“共振計劃”由北京當代藝術館館長粟多壯發起,首站于2012中德文化年期間在漢堡市Großen Bleichen大街舉行,至今已在中國、德國、丹麥舉辦8次重要展覽。”共振計劃:走向世界的中國當代藝術”分為展覽與出版兩個部分,兩者相互獨立,相輔相成。共振計劃網路平臺:www.vibrar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