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馬得2013作品再次對裝置語法的多種呈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24 16:26:15 | 文章來源: 藝術家官網

2013年10月19日,“首屆中國國際當代裝置藝術學術論壇暨2013馬得作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的聖之藝術空間開幕。此次展覽,馬得帶來了近年來創作的近十件現成品裝置作品,這是藝術家繼2009年上海的個展之後,再一次對裝置語法的理解與呈現。

進入聖之空間的一樓展廳,首先注意到的是由日常最尋常的塑膠方凳組合而成的巨大裝置《100隻凳子》。100個塑膠方凳個體的造型在連續重復後形成了平面化的幾何形體,個體的重復形成群體的差異景觀。這些方凳以現成品的方式呈現在一面展墻上,這些凳子本身是作為日常常消費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而馬得此次展覽結束後,會重新讓這些凳子回到租借放手中,實現它自己正常的功用。馬得此次展覽的作品都依這樣的思路回到它來的地方。顛覆了藝術品進入市場的商品價值。

在塑膠方凳裝置的對面是由連續重復的電腦風扇構成的作品《藍風》。與塑膠凳子形成的平面方陣不同的是,有所有風扇共同吹出的風延展了作品的空間,包括每個小風扇上的四盞藍色的燈共同形成視覺與觸覺的綜合感受。

當觀眾在展廳中行走時,地上的安裝了熱敏器的圓盤吸塵器開始工作,吸塵器的熱敏器驅動它自動改變方向去跟隨觀眾並由安裝在吸塵器上的手機拍攝影像,通過wifi傳導至平板電腦上紀錄吸塵器自動行進拍攝下的影像。同樣這種非邏輯、非再現的另一件作品是在墻上的電腦硬碟連接的鉛筆,有硬碟的運轉形成的動力使鉛筆無序的運動,而墻面上形成的痕跡。

最大一件作品是以神七殘害為主體的一件裝置作品。這件作品有神七的部分殘骸,以及殘害公證書的文獻,包括殘骸打眼留下的碎屑被放在一個天平上稱重,並最終被拍賣作為這件作品的終結。一方面是延續藝術家一貫的對於時空和生命的探究方向,更是藝術家在外太空與現實世界之間一次思考。另一方,作品提出今天人們對收藏藝術品的態度,當一塊雞血石、翡翠在消費中承載價值時,人們如何面對藝術家所創造的觀念?也呈現出收藏者對藝術的態度。

最不易被發現的作品是兩面墻的交匯處——墻角,被馬得改造成細長的鏡子。本來應該匯集消失的墻面重新因為鏡子的出現重新把空間展現出來,撕開墻角的局限。對人們習慣了的視覺經驗形成一種新的激活。並強化了這種被激活的視覺經驗。

評論家高嶺介紹馬得時講道:“馬得69年生人,無錫輕工業學院畢業,畢業以後他學的工業設計,所以他對材料很懂。平常他居住在上海,他是一個蘇州人,居住在上海二十多年。我是通過賈方舟老師推薦給我,大概五年前認識他,這裡展出的一些作品是五年前的作品,像“塑膠凳子”五年前就成型了,還有電腦風扇做的“藍風”的一面墻也是他五年前的作品,我個人覺得他對電子元件很熟悉,一點就通,他自己這一點印象給我很深刻,因為我們都是畫畫出身的,你要是做一些裝置、材料的東西還要請很多人會診、出主意才能做,他自己做,腦子一想,想到哪兒就能做出來,這個本事是一般人達不到的,很快,底下還有一個機械的鉛筆在墻上畫,他前天跟我説做不了,馬上想出來就能做出來,就跟我們説顏料怎麼用一樣,他知道什麼東西能做馬上可以做出來,大學畢業二十年,他對工業化的物件、材料觸類旁通的能力是超常的,這一點我認識他幾年是知道的,他不像藝術家天天畫方案,他是幹別的事情,有點兒像邱志傑那樣超級聰明,有這種悟性,馬上能用起來,而且馬上能落實、能做出來,這一點他不用求別人,他自己就能做,作為裝置藝術家,很多裝置藝術家都要很多助手,諮詢很多行業、論證才能做,他這一塊是很有天分的。”

馬得,作為一名觀念藝術家,1995年開始從事觀念影像藝術創作至今,經歷了對於攝影本體的反覆試驗和探究,融匯了時空的轉折和消解,形式和深度趨向寬廣,2007年開始從事裝置創作。在創作中,馬得總是試圖發掘現成品與裝置藝術的內在有機聯繫,也正是因此,其創作總能被藝術家被注入更多的時間、空間和生命的要素,讓觀者在解讀作品的同時更多的獲得的是自我的生命體驗。作為一個思路清晰的藝術家,馬得對自己作品的個性都有很深刻的自醒,因此,無論通過攝影、錄影、裝置藝術等不同的媒介進行的創作,他都能將其新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式給以熟稔的呈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