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汪亓:最美好的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1:05:5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郭蕾-汪亓-攝于2012年

【簡介】汪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98屆本科畢業,現任故宮博物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黨委書記。

  

問:回想當年在史論係學習與生活的日子裏,您有什麼難忘的記憶想分享嗎?

答:最美好事情的應該是遇到很多良師益友。奚靜之先生當時是我們的系主任,主要研究西方美術史方面,在她的領導下有張夫也老師、趙萌老師、尚剛老師,後來杭間老師也從《裝飾》編輯部回來了,這是相對來説比較年輕的老師。當時也有很多老先生給我們做講座,像楊琪老師,曾被聘為中央電視臺《世界文化廣場》欄目藝術顧問,在北京電視臺《名師講壇》欄目錄製播出《西方藝術欣賞》節目十余集。現在回想起來很幸福,因為能接受老先生的教誨和指點。

那時候我們係是隔年招生,因此人數比較少,大家都開玩笑説我們是研究生班。我們班畢業時只有九個人,以前更少,畢竟這與當時社會需求有關。這種情況下,系裏的同學們都很熟悉,平時都經常在一起學習交流。大學四年能交到好的朋友,總的來説是很愉快的事情。可以説這些朋友對我人生知識的豐富、性格的形成,對以後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  

問:大學時有什麼有趣或難忘的事情?

答:因為班裏大部分是北京的學生,走讀的多,參加集體活動的機會比較少。我平時也就是按部就班,自身趣聞不多。當然也沒擔任什麼職務,接觸的事情比較少。高興的是能和系裏出去考察,有那麼兩次吧。一次是劉老師帶領我們去南方,他是教陶瓷史的。大概有兩周左右,我們有機會考察窯址,到南京、杭州、上海、蘇州以及景德鎮走了一圈。那是第一次和同學們一起集體出行,不像現在有條件出去,所以機會很難得。儘管條件艱苦,大家聚在一起,還是特別愉快。能到實地看看窯址,從課堂到實踐,了解陶瓷究竟是如何燒造的,很是有趣。我記得當時還買了很多紀念品,背回一個大的青花扁壺,挺有意思的。到杭州時,有個同學照應,租到自行車,這樣就能騎自行車在杭州遊湖,很開心。然後參觀了上海、南京的博物館,從實物直接體會陶瓷的魅力。第二次是跟著杭間老師一起到河南鞏縣石窟寺,回來時去了一個窯址。這也是一次難忘的考察,真的值得回味。

  

94、95級的部分同學的集體活動

問:學習史論對您後來工作有哪些影響呢?

答:以前我們叫工藝美術學系。印象深刻的是從尚剛老師那裏學到的嚴謹學風,對以後我在故宮繪畫組研究工作有很大幫助。大學時的學術訓練,像專業寫作,尚老師的作業要求就是簡潔準確,史料豐富,尤其是第一史料對研究很重要。現在儘管沒達到尚老師的嚴格標準,但至少有這樣明確的目標。大學給我的訓練,尚老師學術上的規範為我以後工作打了很好的基礎,對我在故宮古書畫部有很大幫助。

畢業後想做編輯,但沒成功。因為當時能想到的工作也就是編輯、老師和博物館。但正好故宮有名額,就遞交了簡歷。儘管專業不對口,學習方法還是相通的,只是把知識運用到研究繪畫。當時真的很出乎意料,沒想到能進入博物館,竟然還是國家一流博物館。當時本專業的人數確實少,故宮也需要年輕人,是一個機緣吧。後來也陸續引進了咱們係的一些人才,分佈在故宮各部。  

問:談到就業,能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建議嗎?

答:在求學期間,希望你們能沉下心,熟練掌握研究學習的方法。跟老師學習好的方法、理念,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方法。當然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現實問題。以後要是想來博物館也很歡迎的,投入我們這項工作。再有就是可以做編輯、策展人、藝術批評家、拍賣行等工作,都很好,甚至可以不從事這方面工作。這些在做人方面是相通的,學會做人,從事什麼不重要。  

問:對係慶有什麼期待?

答:我畢業後很少能再和原來的老師同學聚在一起,當然很期待這次的係慶。包括現在還有一代一代的年輕老師和學生加入,希望能與他們交流。還記得我們那個時候工藝美院的主樓裏,電梯口玻璃窗陳列著老師們的照片,他們意氣風發。尚老師很和藹,印象很清晰。如果係慶能通過視頻或照片看到,會很溫暖,到時希望有紀念冊、短片來永遠紀念。

   (採訪:倪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