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曹小鷗:我的藝術史情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10 14:33:4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曹小鷗
 

史論係83年開始設立,87年送走了她的第一批畢業生。如今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小鷗就是其中一員。她以女性獨特的視角帶我們重溫當年史論係的學習生活。

 

記:作為史論係的第一批畢業生,請問您當年是怎麼想到要選擇這個專業呢?

曹:沒想太多,就是喜歡藝術,喜歡文字,所以就來了。

記:那麼當年的招生情況是怎麼樣的呢?當時的班級有什麼特點呢?

曹:83年還是各藝術院校自主招生,好像是最後一年自主招生了,所以我當年是在參加全國高考之前考的中央工藝。我們83史論班除北京有4、5個同學外,其他地區基本上一省一個,17個同學,覆蓋面很廣。要説特殊的,那就是我們班年齡差比較大,當年恢復高考還沒幾年,想上大學的人很多,所以考生中既有有工作經驗的人,也有從高中直接考大學的,當時咱們學院規定的是周歲22歲及以下的都是可以的,但有例外,像我們班楊陽當時超出了這個年齡,但由於她是北京市的“三八紅旗手”,所以破格錄取,她年長我8歲,所以呢,我們班年齡跨度大——應該可以説是史論係年齡差最大的一個班吧。我們班還有長我1歲、2歲、3歲、4歲的,我是從高中直接入學的,年齡小,又是南方人,同學們都很關照我,比如班長曉岩一直將他的米票換給我,因為當時每人每月只有6斤米。當時我們班就是個大家庭,年長的帶著年幼的,北京的帶著外地的,除了上課,還整天瘋在外面,我們一起成長。

記:當時的學習內容是怎麼樣的呢?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

曹:除共同課外,我們主要上理論課,從一年級就進入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等通史及文化史課的學習,一二年級還學了兩年的畫,素描、色彩、中國畫、圖案等等都學,有固定的畫畫教室。高年級時學專史,比如陶瓷史、傢具史、考古等等,我們還有專業寫作課,考察課等等,豐富之極。我們基本上每年都出去——考察的時間加起來有年載!還有課後先生們給我們組織的一些活動——比課堂還要有意思呢。另外,央美的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先生等也被邀到系裏來授課,還有我們還上古漢語課,為的是能夠讀文獻,英語在史論係是小班上的,學習時間也較其他係科的同學長。回想起來,第一個史論班的同學很幸福。感謝老師們!

記:史論對您工作成長歷程有什麼影響麼?

曹:真正喜歡這個專業的人,對這個專業都有一種情結。無論以後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始終都會或多或少地圍繞著它。當時八九十年代,説實話,除了業界,社會上對於這個方面的了解很少。我們當時從事的職業與它直接對口的也不明確,但是我們都會帶著專業意識去做事。比如説我吧,陰差陽錯進入了媒體行業,在《光明日報》工作了十幾年,但我始終是從事的藝術相關的報道,中央工藝美院的大小活動我均盡力宣傳 ,同時,對學院老先生的思想極力加以推廣,1998年,我在《光明日報》的副刊中推出了一塊“藝術設計”版,這是個以介紹、講解設計及設計師為主要內容的獨立版面,在當時正統的報業界可以説是唯一的。我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很多年啊。

記:您在2000年放棄經營了十幾年的媒體工作,轉而進入北服任教,是什麼原因促使您這麼做的呢?

曹:怎麼説呢,對我來説,從事媒體行業始終是少了一種歸屬感。幹媒體這一行,對於學術、對於問題,很多時候並不能深入剖析。我始終認為我是有專業的,所以,我後來選擇回到學院,即回歸學術。我去北服本意是想教書的,但我恰好碰到教育部新規定,就是高校授課老師必須有碩士以上學位,所以,被逼去了英倫讀書。其實,當時在國內弄個學位也是可以的,但我這個歲數不能僅僅為了張學位證書了。於是,我在2004年的9月,一咬牙走了,我去英國讀碩士了。我把10歲大的女兒送回南方父母那兒。接下來兩年裏,我們一家三口分別在三個地方。在英國我學的是攝影,2006年9月我回來之後,落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承蒙藝研院領導信任,叫我擔任設計藝術學系系主任,所以仍然繼續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期間我回咱們史論係來授過課,也給咱們清華錢學森班那些學理科的孩子們上過藝術史課——那些學生看藝術的視角還真是不一樣。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