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仲淼:走進畫家的世界——採訪揚州籍女畫家聶躍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1 11:42:4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紐西蘭留學生去年年底,聽説現任教于清華大學的揚州籍女畫家聶躍華老師將於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家鄉揚州新建的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特飛到北京採訪了聶老師。在清華大學聶老師的工作室看到了她的眾多作品。看聶老師的作品第一眼,就驚艷于那種深邃色彩的厚重與明麗色彩融匯的不平衡的張力,感到讓人不自覺産生一種“好漂亮的畫”的欣喜和多看一眼的衝動。

其中《自然物語》系列作品非常吸引我,作品的空間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外太空浩瀚的宇宙,濃重的色彩,宣染著色的方法産生一種隨意大氣、簡約不凡的視覺效果;精緻的筆觸刻畫出細膩的植物,營造出真實的幻境。

看聶老師的這個系列的作品會聯想到宇宙中的某個正在走向終點的星系,那麼些在歲月中沒有被消磨掉的能量,都浩浩蕩蕩地匯聚到一個不確切的點上。那種深邃感,匯聚到這一枝一葉上,讓我感受到失去參照物不辨方向的惶恐。似乎立刻就能體會到宇航員們那種所謂把近處的一張鋁片看成幾十萬光年外的一顆恒星,而把挂在天際的某個巨大的天體當成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其中《自然物語—紅河谷》讓我想到火山噴發的動態景象,好像岩漿在順著山谷的縫隙往下流,又不自覺地把我的思緒從宇宙洪荒拉回到現實。《自然物語》系列中有多幅作品,主色調都不同,《瀑布》是明麗黃藍的,《紅河谷》是濃烈的橙紅,《深谷悠悠》是強烈的黃藍,《五彩地》是鮮艷的黃綠,《大地》是蕭索的白灰.

面對如此動人的作品我産生了很強烈的崇拜和好奇,它們是怎樣産生的?畫傢具有怎樣的想像力?

用畫家本人的話説;《自然物語系列》作品的創作緣于她想通過作品來詮釋一種力量感,歌頌生命和運動永恒的力量之美。她所描繪的蘆薈桀驁不馴的外形與頑強的生存意志賦予了作品豐富的內涵。借助於蘆薈厚實、棱角分明的葉片所彰顯的個性,另一方面依託一個宏大的空間載體,表達宏觀的宇宙空間的浩瀚。在作畫的時候更多依靠直覺,而直覺的依據實際是畫家的想像力。

她進一步説:“當火山噴發的時候,是地球內部的岩漿運動的結果,運動是一種力推動的結果,這種力量,動物體裏有,植物體裏也有——比如你看到植物的小丫兒突突突長,是因為內在有一個力量在給它往外頂。因為能量才能産生運動,運動的背後是能量。人的成長也依賴能量,為什麼孩子會長高、長大,因為他們身體內有一種生長激素的,也就是內在的力量。這是從微觀上來觀察的力量之美。關於宇宙的恒定的力量之美不僅限于地球概念,可以推廣到宇宙概念。宇宙、太空對我都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那是一種能量的震懾力,象要把你吸進去的感覺。所以在作畫的時候是在表達那種直覺。這時候心中的意象已經變成潛意識。雖然不再看什麼,但心象在借助於一個載體表達。”

她又説:“意象的深層是通過眼睛看到的現象經過大腦想像後生成了的作者心象,當“心象”向“意想”的轉換的時候,內在的人文修養發揮重要作用,揚州是一個人文積澱深厚的地方,“揚州八怪”給我意象表達心象的啟示。畫的價值,在於作者賦予它的那種生命力,賦予它的力量感,它就會有價值。比如白描,有生命力的畫,線條出來時有彈性的,我們稱為“折釵骨”,花沒盛開的時候是花骨朵,力量全部都在裏面,盛開了之後力量就散發了,它半開的時候就相當於折釵骨,力量有一個往外彈得勁兒。借助於一個現象、轉換成藝術家的心象表達出來的意象,作為藝術家的原創,希望表達的理想,能夠歌頌生命和運動的永恒的力量之美。做畫的過程其實是在表達想像力的過程。”

這個名為《自然物語》系列的畫作,意為“自然的故事”。這些故事,仿佛可以感覺到浩瀚的宇宙在順著你的思緒往周圍鋪陳,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自然之力的神奇。我想這可能是和它們的用色有關。這位畫家很喜歡也很擅長強力色彩對比與調和來表達她的情緒與想法;從她的畫裏,可以很直觀地感受到男性的激烈澎湃與女性的堅韌柔和。

一個可以通過一幅畫來傳達如此之多感覺和情緒的,該是怎麼樣的一位神人?

聶老師是揚州人,揚州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這個古老的城市所給她的影響,是難以言喻的。她告訴我們説上中學的時候開始學習繪畫,當時她就讀于揚州中學,完成了學校的功課後,在課餘時間習畫,學習花卉白描、人物素描、速寫、色彩風景等,受到多位老師的指導,教授時間最長的是肖和老師,肖老師的兄長,省畫院的肖平老師,以及著名的畫家亞明老師都曾鼓勵和指導過他們。我覺得聶老師在學畫的生涯中很幸運,在那個年代,她早早的就接觸到了雕塑和油畫,曾經跟隨劉玉老師學習過雕塑,很早就給她打下了立體造型的基礎。不過説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聶老師説還是當時揚州學畫青年最崇拜的張世椿老師。張老師是唯一一位走進中央美院任教的揚州人,對藝術有很高的造詣,聶老師説她很幸運,得到了張世椿老師的親自指導。聶老師説張世椿老師對她最深刻的影響不僅僅在於繪畫的技巧,而且更在於對作畫對象的觀察和理解。當學生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看,學會了想之後,把它畫出來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了。那種通過老師的眼睛帶領學生觀察的啟髮式的教學,幾乎影響了她的藝術生涯。恢復高考後她與長兄聶危谷先後走出了揚州城,踏上了豐富的繪畫之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