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真真切切情與意——丁觀加的水墨山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20 10:34:0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丁觀加君在水墨畫壇馳騁已逾半個世紀,經過長期的研習和探索,他在山水畫領域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面貌。他的畫風平實中見功力,溫和中露真情,寫景中含詩意,兼有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勁健,格調純正,雅俗共賞。

觀加生於江蘇長江入海之口崇明島,又長期工作在江南歷史文化名城鎮江,他任鎮江中國畫院院長的二十年間,在畫院坐落的北固山中峰,可以鳥瞰滔滔長江水和來往穿梭的船隻,對水有特別的感情。江南秀麗的自然景色,輪廓柔和的山巒,色彩豐富的田野,從小滋潤了他的心靈,培育了他的性格。

觀加為人正直,待人誠懇,處事認真負責而又不失靈便。這一點也影響了他在繪事上的成長。早年在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學習繪畫時,他受業于傅抱石、陳之佛、呂斯百、黃顯之、秦宣夫、楊建侯等名師,以濃厚的興致廣泛吸收各家之長。回憶當年學習情景時,他深有體會地説,他之所以能在藝術道路上走到今天,和他在學校接受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修養的老師教導,有密切的關係。他認為在繪畫上忌吃偏食。為實現用藝術展示自己才能和服務於社會大眾的理想,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頑強追求,他有自己的主見,不跟風,不追慕時尚,也不固執、不保守。他密切關注畫壇理論與實踐,經過思索和選擇,吸收新鮮知識,充實自己的藝術修養。他尊重文人畫的筆墨寫意傳統,長期練習書法,研究書法入畫的原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筆墨功力在不斷地在提高。他高度評價徐悲鴻、蔣兆和、李可染等通過中西融合之路,推進中國畫變革所做的艱巨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果。他十分敬佩林風眠、吳冠中等敢於挑戰國畫固有的筆墨程式,在彩墨、墨彩上的革新探索……觀加有敏銳的思維,廣闊的胸襟,有開放的視野,同時又踏踏實實地進行繪畫實踐,他的山水畫創作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活力。

觀加深知傳統文人畫之優長和不足,文人畫末流以摹倣古人為榮,疏離人生與自然,漠視形似,流於空洞;還由於沉緬于“水墨為上”的狹隘觀念,輕視色彩等其他語言因素,限制了自身表現語言的拓展……時至今日,文人畫必須在保持其寫意精神和筆墨傳統的同時,適當吸收新的養分,方能適應時代的變革和人們新的審美需求而發揚光大,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一切程式化藝術變革和創新必經之道。

觀加繼承傅抱石等新金陵畫派諸前賢把國畫引入面向現實、面向自然進行新創造的探索,遵循師古人與師自然並重的原則,堅持寫生,從現實生活和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和蒐集素材。觀加從學生年代起就養成寫生習慣,注重對客觀自然的認真觀察和體驗。他説:“為了畫好畫,只能細緻觀察,認真寫生,這確實需要花力氣,才逐漸有較多的繪畫語言,才逐漸心手相印,才能進行創作。”正是因為觀加在這方面付出了艱苦的勞動,有了充足的視覺經驗儲備和豐富的心靈體會,他的繪畫語言中的個性因素也就越來越鮮明,創造性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

觀加善於在平凡的自然山水中發現美,雖然他的足跡遍及名山大川,可是他畫中描寫的多為看似平常的田野、河流、山丘、草地、漁舟……他用勾、勒、點、擦、皴、染等傳統筆法墨法,結合西畫的造型、滿構圖和光與色彩經驗,寫自然景色的生動,抒發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善於用墨,濃、淡、枯、澀,求其在變化中的美感;他敢於用色,有的作品以色彩為主,把色彩當作墨來使用,甚至在以一種單純色彩作為主色調的畫面中,用少許墨來點綴;有時墨與色相互調和,融為一體;有時色與墨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為了使畫面呈現豐富的墨與色彩的層次,墨中透色、色中透墨,以墨壓色、以色壓墨,或者以墨襯色、以色襯墨,都是他常用的手法。他如此鍾情於色彩,一是由於他要表現春夏秋冬季節色彩分明的江南自然界的情調氛圍;二是他出於對變革中國畫語言的自覺。基於對中西繪畫規律與原理相通,質材、手法雖不相同,但是可以相互溝通、借鑒,而不必涇渭分明的認識,他大膽吸收西畫色彩用法,以增強水墨畫的表現力。

觀加是按照“中西融合”這條道路在進行山水畫創作的,20世紀中國畫的衍變歷史已經充分證明,繼承文人畫傳統做“以古開今”的努力和兼蓄中西做“外為中用”的探索,都是繼承和發揚中國畫行之有效的途徑。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追求傳統的中國文化精神及其現代形態。觀加理解的山水畫的中國文化內涵,是根源於中和、通融哲學觀的天人合一與仁愛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上,反映在繪畫中則是筆墨、形與色彩、章法等語言傳達的真實感情。觀加的山水畫有濃厚的抒情意味,這既表現在景色的選擇上,更體現在頗有推敲的點線面與色彩的組合中。他的畫從早期偏向寫實逐漸轉向強化寫意性,近期的作品更重視心境的表達。他説,畫畫,畫到底是畫心意。正是他許多作品中耐人尋味的、真切的情與意,征服了不少國內外愛好藝術的觀眾,也得到業內行家的好評。

朝著“畫心意”的方向,觀加未來藝術之路會越來越寬廣!

邵大箴,2012年6月12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