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然後,它成了一座城:6小于60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5 13:33:4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策劃人:David van der Leer

從古至今的新城鎮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貫穿於世界各地不同社會中的主線。通常,或者將新城鎮建設成為激增人口的安全避難所,以作為某種政治理想的“證明”;亦或,僅僅是為生産和繁榮而建造的某些地點。那些新創建的城市矗立於各種已實現的極具野心和代價高昂的人類事業中。

隨著20世紀中期開始的全球城市化高增長率,從亞洲、中東、歐洲到遙遠的非洲和南美,在那些我們預期中以及意想不到的地方,新城市的建設呈現出驚人的發展趨勢。

作為自20世紀50年代始陸續建成的數量龐大之新城的實證,“然後,它成了一座城”以跨平臺展覽項目的形式,分析並記錄了六座已創建但未滿60歲的城市的日常生活。它們是:昌迪加爾(印度,1953);巴西利亞(巴西,1960);哈博羅內(波札那,1964);拉斯維加斯(美國,20世紀60年代);阿爾梅勒(荷蘭,1976)及深圳(中國,1979)

六位錄影藝術家、紀錄片導演和影像工作者試圖探尋:是那些必要的條件,可以把這些全新的“城市空間”轉變成讓此地的居民和訪客感受到真實與生氣的“生活之地”?是一個城市植被的數量和比例嗎?是城市休閒活動的數量與品類的多寡嗎?是城中建築語言的多樣性或文化藝術所扮演的角色嗎?還是體現在一個城市的交通狀況、上下班耗時、污染情況或犯罪率中?又或者,答案只不過在它本身流逝的時光中。

“然後,它成了一座城”將通過一系列的錄影作品,以及在深圳為期三周的“巴士工作坊”(一個在改裝市內巴士裏的公共工作坊)來體驗上述的六座新城。在這深圳的巴士旅途上,我們將一起探討那些將城市從建築師、城市規劃者、政治家和開發商的“理想”轉變成一座新城生機勃勃的“現實”所需的潛在要求。或許,這些非正式的要求也會給予世界上那些正在建設的新城市以啟示。

“然後,它成了一座城”項目將包括委託Astrid Bussink (荷蘭), 王功新 (中國), Sam Green (美國), Cao Guimarães (巴西), Miki Redelinghuys (南非), 和 Surabhi Sharma (印度)創作的新作品,以及Mary Ann O’Donnell和Huang Jingjie(A.T.U)合作的工作坊。

“然後,它成了一座城:6小于60”與“6小于60”合作,由Rochelle Steiner策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