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現代形式——明圓藝術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4 09:42:4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一、展覽立意/展覽目標:

展覽主要探討中國藝術傳統中的“自然”題材(花鳥、山水等)及其系統的哲學的自然觀、語言形式,如何順著這條核心脈絡在觀念和語言上向現代轉化的可能。這一課題過去一百年事實上未能真正解決,但在當代藝術三十年,不斷有藝術家進行這方面的實踐。

本展試圖集中一部分藝術家這方面的探索,不僅是將傳統當作一種“符號”來拼貼使用,而是尋求如何從裝置、多媒體、抽象藝術、新水墨等現代形式以及從自然與現代城市的關係,來轉換傳統對自然的理解和表現。

二、展覽題目:自然與現代形式——明圓藝術展(暫定名)

三、展覽主題闡釋:

中國藝術傳統的核心觀念是“自然”,所謂觀念上的道法自然、圖像上對自然形式的“形似”、技術上的“心師造化”和書寫心性。

現代性在西方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工業社會的精神分裂和語言上的抽象幾何,但這兩個方面一直是與中國傳統的哲學和語言形式相衝突的,即中國哲學強調人的自然性和佛教禪宗的“園融”,在語言上強調自然形似的有機形式及其書寫的心性化。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現代藝術在吸收西方的藝術觀念和形式,但一直沒有在中國哲學和語言內部展開解決中國思想和藝術的現代性問題,即“自然”及藝術如何向現代的工具理性和非手繪的物質手段的過渡?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現代藝術的核心問題是“自然的現代性”癥結,但從清代中期宮廷繪畫以來的“中西合璧”、油畫的中國化以及當代藝術的觀念化都未能真正完成中國藝術內部的現代性轉化,歸結到具體的語言層面,即自然與現代形式的問題。

這個展覽試圖探討當代藝術中對自然的實驗性表現,即如何通過現代形式如裝置、攝影、表現主義、Video以及三維虛擬的電腦藝術來表現自然題材,這些題材包括山水、花鳥、動物及其自然景觀,或者通過自然材料表現的觀念藝術。從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來,當代藝術諸多藝術家都在這個問題上多有前衛性實踐,儘管尚未呈現系統的認識和語言模式,實驗方向也比較多元化,但體現了當代藝術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中國藝術傳統對日韓等東亞國家唐宋以後就有深刻的影響,儘管中日韓在20世紀走上了獨立的發展道路,但其基本的藝術問題、語言美學及其現代風格還是屬於一個系統的。這次展覽也邀請一些日本、南韓藝術家參展,以展示中日韓對自然的現代性實踐的軌跡。

四、展覽日期:

2011年3月12日- 4月3日

五、展覽地址:上海明圓文化藝術中心(復興中路1199號3-5樓展區)

六、展覽組織:

出品人:淩菲菲

策展人:朱其

策展助理:侯萍

參展藝術家:

芭芭拉·愛德斯坦(美國)

陳建輝

陳林

笛田亞希(日本)

洪欣

蔣崇無

季大純

金南五(南韓)

李到炫(南韓)

李龜龍(南韓)

劉敏

林欣

李澤民(加拿大)

樸雄珪(南韓)

清水惠美(日本)

孫良

旺忘望

王煜宏

肖娟

小清水漸

袁順

尤塔·波波(德國)

張健君

朱葉青

趙崢嶸

    展覽日期:2011年3月11日- 4月3日
  開幕時間: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15:00
  策展人:朱其
  參展藝術家:清水惠美(日本),笛田亞希(日本),李到炫(南韓),金南五(南韓),樸雄珪(南韓),芭芭拉 •愛德斯坦(美國),張健君,尤塔·波波(德國),李澤民(加拿大),季大純,袁順,趙崢嶸,孫良,劉敏,洪欣,旺忘望,朱葉青,蔣崇無,王煜宏 ,陳建輝
    展覽地址:上海明圓文化藝術中心(復興中路1199號3-5樓展區) 
    展覽主要探討中國藝術傳統中的“自然”題材(花鳥、山水等)及其系統的哲學的自然觀、語言形式,如何順著這條核心脈絡在觀念和語言上向現代轉化的可能。這一課題過去一百年事實上未能真正解決,但在當代藝術三十年,不斷有藝術家進行這方面的實踐。
    本展試圖集中一部分藝術家這方面的探索,不僅是將傳統當作一種“符號”來拼貼使用,而是尋求如何從裝置、多媒體、抽象藝術、新水墨等現代形式以及從自然與現代城市的關係,來轉換傳統對自然的理解和表現。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