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李木作品

圖畫——李木作品展,圖畫,李木作品展,李木,作品展,李木藝術,李木作品,李木展覽,李木個展,中間藝術館B展廳,中間藝術館,B展廳

到底是形式決定內容還是內容決定形式

這是一個困擾了大家恒久,以至於後來者已經感受不到它的困惑的古老話題。從上個世紀80年代由吳冠中先生率先倡議並在藝術界引發廣泛爭議至今,這個話題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由此引起的有關現代中國藝術審美價值判斷的思考也隨著時光的流失、人心的改變、經濟的喧囂而被厚厚的塵封起來。也許這個“審美價值判斷”的提法不夠專業,也未免不夠準確,但偌大一個中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藝術從業者,都秉承同一個審美價值判斷標準,用同樣的方式認識藝術、用同樣的方式從事藝術、用同樣的方式利用藝術、甚至用同樣的方式糟蹋藝術,這種狀況本身已經説明;我們現在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審美價值判斷,更提不上的體系和標準。現在的藝術已經沒有,也不應該再有統一的、恒久不變的標準。放眼世界藝術領域,我們很難找到哪怕一個,像我們這樣“萬眾一心”、“強求一律”、“群體模倣”的、並且絲毫不感到羞愧的,令人生厭的“藝術局面”。

所謂的令人生厭的藝術局面,主要就是指在美術創作過程中,以“內容決定形式”為主導的,僵化的創作準則;藝術必須要有主題,藝術形式必須要為主題服務,而為主題服務的又必須是某一類的藝術形式等等。也許對於更多的青年藝術家來説,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所涉及的問題已經不是現今藝術所追究的關鍵,他們只需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去做,就足以擔當今天社會賦予他們的一切責任。但他們沒有注意到,幾十年來千篇一律的“規範”、“教育”以及“誘導”,已經讓他們及整個社會基本上喪失了任意判斷、評價、選擇藝術的能力和可能。我們不知道反對藝術標準唯一性的原則,不僅僅體現在藝術的功能認知層面,還要體現在藝術的審美方式及形式語言的探索層面。不能僅靠變換繪畫的內容和主題來替代藝術的變遷,也不能僅將繪畫的表現形式作為工具來圖解所謂的思想和內容。我們長期的、集體性的擁擠在一個狹小的思維空間之中,用少數人的經驗和語言,訴説多數人想要説,卻又不知該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説的話。我們只不過是自以為很自主、很個性化罷了。

如今我們的藝術已經蛻變成為極少數這個行業獲益者和大多數這個行業中妄圖獲益者之間的事情,它已經和社會文化、社會生活脫離了關係。因為作為這個社會文化主體的公眾不是生活在對主題、觀念、概念的謀略和策劃裏面,而是生活在色彩、線條、形狀和空間之中的變化之中。他們不需要苦思冥想的一次次的面對藝術家們的用心和伎倆,他們需要的是由於形式邏輯、規律關係的不斷改變,而帶來的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變化。

外國人追捧我們的藝術,是由於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眾多藝術表達方式中的一種,並且是非常獨特的一種。我們自己也樂此不疲的追捧自己的藝術,除了滿足過分的虛榮和慾望以外,還能有別的什麼呢?我們把本應由十幾億人們所享有的、豐富多樣的現代中國藝術表達方式變為了單調的一種,並且也是唯一的一種。好像除了用具象的繪畫方式去挖苦社會,用簡單認識事物方式表達痛苦,用功利的價值方式宣泄玩世不恭以外,其他任何方式都和藝術沒有關係,也不能允許其他任何表達和表現方式與藝術發生關係。一方面我們的藝術在國際越來越有特色,另一方面我們藝術在國內卻越來越失去自己的特點。我們的藝術已經被“內容化”,成為各種各樣觀點、謀略、方案的圖解,並且解釋的非常具體。因為藝術中所有具體化的圖解,最終都會演變成為赤裸裸的説教,所以,以“內容決定形式”為主導的藝術本身,也終將會為“內容”所帶來的局限葬送。

我們並不指望有朝一日“形式決定內容”,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種藝術語境下。但也不想永遠的陷入“內容決定形式”的泥潭之中。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時代並不是只有那麼點“內容”。

李木作品

來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4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
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下一頁李木作品 上一頁李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