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東旺謙和、溫婉又帶有藝術大家氣質的談吐,足以令人肅然起敬。忻東旺自稱肌體裏與生俱來就浸透著一種叛逆性格,也許,正是這種“叛逆”,讓他從一個“流浪青年”成長為一名有著厚重分量的畫家。當忻東旺在被譽為中國美術界“奧斯卡”的全國美展上折桂時,他與他的畫作無疑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界的一個符號。 折桂美術“奧斯卡” 甲申年金秋,第十屆全國美展油畫作品展在南國廣州開展,500件各類題材、各種形式、各種風格,代表中國當代油畫藝術最高成就的作品,向世人展現著魅力。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一直是中國美術界最高規格的展覽,被稱為中國美術界的“奧斯卡”。對畫家來説,傾注心血的作品能夠入選,就足以引以自豪。 在空氣中都飄散著藝術氣息的展廳內,一幅表現普通勞動者吃得專注,吃得滿足,吃得暢快,題為《早點》的作品令參觀者“嘖、嘖”稱歎。一名觀眾評價道:這是一個有關“吃”的題材,“吃”歷來是國計民生中的頭等大事。在近百年來的中國歷史中,戰亂饑荒、天災人禍,人們對饑餓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今,真正解決了“吃”的問題之後,畫家才能以平靜的心態觀察、品味“吃”的藝術,《早點》極富質感的油畫語言,堅實的造型、貼切的用筆、樸實的色彩,使這幅畫成為經典性作品。 《早點》以無可爭辯的藝術魅力被評為油畫作品金獎。稍晚一些,它的作者,出生在康保縣的忻東旺得到獲獎消息後,卻表現出出人意料的淡然。倒是他的同事和親友激發出無法抑制的興奮。 “的確感覺很平靜,這些年來我對中國油畫藝術的發展十分了解,自然對自己真誠創作的作品充滿信心。如果感覺到非常高興,那麼獲獎也就出乎意外了。” “這個榮譽是他(指忻東旺)應該得到的,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上他就獲得了銅獎。”忻東旺的妻子張宏芳卻非常激動:“我們結婚10年,一路攜手走來,感覺到忻東旺太勤奮、太執著了。” 忻東旺的淡然就像他的畫作一樣,沒有絲毫矯情造作的成份,就像他身體裏流淌著壩上高原的血液一樣,秉承了一種樸實而堅毅的東西,儘管此時忻東旺已經成為中國油畫屆的“符號”人物。 流浪在壩上的青年 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大沙漠南緣的康保縣李家地鎮,有一個名叫忻家坊的村落,每當渾善達克風沙四起的時候,只有村邊的“小老樹”預示著生命的存在,整個村莊顯得寂寥而蒼涼。 據老人們講,李家地鎮原名叫李大人鄉,也許是上蒼憐憫這些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地方的人們,有史以來,這裡走出過不少名人。忻東旺大概就是被上蒼憐憫的寵兒吧。 1963年,忻東旺出生在忻家坊村一個“成份較高”的農民家庭,懵懂無知的忻東旺不明白,在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成份”為什麼會使他比其他孩子飽償更多的苦難。 有許多人不解,出生在窮鄉僻壤的忻東旺怎會與高雅的繪畫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忻東旺的大哥忻東昌解釋為“天才加勤奮”。忻東昌介紹,大字不識的母親王茂枝心靈手巧,農村過年有貼窗花的習俗,別人家的女人事先在紙上畫好樣子,再剪成窗花。而無師自通的王茂枝拿起剪子就能剪出圖案精美的窗花。忻東旺也覺得他受到母親遺傳基因的影響。 忻東昌回憶説,那時買不起紙,教科書的空白處、家中的墻壁、院子的空地就成了忻東旺發揮想像的地方。 轉眼到了1981年,忻東旺已念到高中。“我的骨子裏與生俱來就有一種叛逆性格。”癡迷于繪畫的忻東旺在同學的驚愕中,頭也不回地輟學回家了。貧寒的家境怎能容下一個吃閒飯的大小夥子?父親讓他下地幹活掙工分,而忻東旺卻投奔到內蒙古化德縣文化館學繪畫。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烏盟師範學校美術班,然而,由於忻東旺的戶口不在化德,再加上有人“舉報”,美好的願望瞬間化為泡影。 在村民的觀念裏,農民下地做農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忻東旺卻對此不屑一顧。忻東旺的好友戈潤增回憶説,那時不知忻東旺從哪兒弄來一頂鐵路職工的大檐帽,戴在農村人本來就看不慣的長髮上,顯然成為農民中的另類。這也許就是忻東旺叛逆性格的外在表現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壩上農家流行畫墻圍子、挂玻璃畫,為了生存和愛好,忻東旺與戈潤增等人開始了在壩上四縣的流浪生活。每到一個村子,為了打開局面,忻東旺等人就央求村民,只要舍給一頓飯,就給人家畫墻圍子和一幅玻璃畫,出自忻東旺手下的墻圍子大多取材于日記本中的“祖國風光”,當色彩艷麗的墻圍子和玻璃畫上的七仙女等出現在農家的時候,忻東旺不僅換回了一頓飯,無形中也起到了廣告作用。但儘管畫一個墻圍子只收6塊錢、一幅玻璃畫1塊5毛錢,但還是有許多農民畫不起,隨之帶來的是饑一頓飽一頓。 從一個村莊徒步走到另一個村莊往往有幾十里的路程,囊中羞澀的忻東旺為了尋找一個安身之處,經常厚著臉皮給車馬大店店主家畫一幅玻璃畫,換取一夜的棲身之地。忻東旺回想當年:“那時儘管苦、儘管累,但在繪畫興趣的驅使下,通過愉快的勞動得到生存的滿足,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流浪的生活也有苦悶的時候,忻東旺説:“每當傍晚走進一個陌生的村莊,心中就會生起莫名的傷感,內心就會發問,你今晚住在哪?覺得每一個農戶家透出的燈光就是幸福的天堂,每一個燈光下面,都是自己嚮往的歸宿。” 命運在不屈轉机折 也許命運註定忻東旺在流浪中生存,在流浪中獲得希望。1983年壩上遭受了罕見的旱災,那年秋天,母親王茂枝在不安中離開了人世。壞年景讓許多農民吃飯都成了問題,忻東旺也不得不在迷茫中尋找生存的依託。 父親拿出家中僅有的二三十塊錢塞在忻東旺的手裏,給他畫了一張詳細的路線圖,囑咐一路上投奔親戚討口飯吃,即使這樣忻東旺在半路上還是不得不賣掉了自己心愛的一副墨鏡,終於來到山西忻州。在親戚的通融下,忻東旺在石豹溝煤礦“五七”家屬工廠謀了一份搬運坑木的差事。身體的勞累能夠忍受,但離開畫筆的痛苦時時煎熬著忻東旺那顆年輕的心。 一個偶然機會,領導發現忻東旺有繪畫才能,讓他當上了一名油漆工。那時煤礦剛剛蓋好職工食堂,食堂內一面墻壁需要裝飾,忻東旺在上面畫了一幅壁畫。後來山西省煤炭管理局的領導到煤礦檢查工作,無意中看到了壁畫並大加讚賞,與礦領導商量讓忻東旺也給省煤管局食堂畫一幅,當煤管局食堂的壁畫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時候,忻東旺也被更多的賞識了。 1985年,在他人的引薦下,忻東旺到太谷縣印刷廠當上了一名包裝設計。命運在不經意間出現了轉折,在太谷,忻東旺結識了一些準備考取美院的繪畫愛好者,他們點燃了忻東旺的希望,結果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晉中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通過系統的學習,忻東旺真正領悟到繪畫藝術的真諦。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大同幼兒師範學校當上了一名美術老師,期間他的多幅作品在省內外參展並獲獎。 1990年,愛惜人才的山西師範大學將忻東旺“挖”了過來,他創作的表現農民工焦慮而又充滿希望神情的作品《誠城》獲得第三屆中國油畫年展銀獎,並成為忻東旺的成名作。 忻東旺的名字在油畫界越擦越亮。1999年,天津美術學院將忻東旺“搶”了過來,還送他到中央美院深造,並被聘為副教授。“也許是受骨子裏叛逆性格的驅使,我受到學院派的影響,但又不拘泥于學院派。”此時,忻東旺極富個性的寫實主義風格日臻成熟,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上,忻東旺創作的《遠親》獲得了油畫作品銅獎。 有著近百年曆史的清華大學是一方令人嚮往的熱土,2004年8月,命運再次垂青忻東旺這個從壩上一路艱辛、一路坎坷走來的青年畫家。清華大學破格將忻東旺調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內斂含蓄的忻東旺雖然有了一個完美的歸宿,但是,他那顆熾熱的心依然在藝術的道路上不停歇地流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