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永生畫展:對話山水傳承,重寫河山精神

時間:2017-05-28 14:24:40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展覽海報

2017年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奧加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重寫河山——宣永生水墨作品展”的藝術展,展覽主角係旅加藝術家宣永生。此次展覽由奧加美術館和《庫藝術》雜誌聯合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擔任策展人。

現場嘉賓合影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當岐、劉巨德、莊壽紅、島子、戴順智等教授,清華美院辦公室主任任茜,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王端廷,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原主任殷福,藝術評論家曹喜娃,藝術家袁加(代表袁運甫、錢月華夫婦)、徐建新、程瑞珍、伊靈等,庫藝術雜誌總編江濤,奧加美術館館長李英傑,中國戲曲出版社副社長龔偉民,原中國美術市場報副總編胡人偉,798悅美術館館長王飛躍,百雅軒版畫院院長王玉林,新京派研究院院長黃岩,中央工藝美院師友畫院秘書長劉志毅,蘇州基業藝術館館長沈建國,北京博翰龍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虞怡陽,寶浦投資諮詢總經理李萬才,藝星網董事長孫世海,王博華夫婦,芝加哥大學哲學系潘睿妍等。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板塊,共同展示了宣永生近年來的創作軌跡:

上篇“問道古今”,呈現了宣永生對古今山水畫的臨摹與重構,從荊浩、關仝、巨然、范寬到張仃、吳冠中,從有形有象的山水到混沌無名的萬物之始;


對話張大千  68×68cm 紙本水墨 2013

對話吳冠中  68×136cm 紙本水墨 2012

中篇“草蛇灰線”體現了宣永生對線條、暈染和書寫性的形式探索,以張旭之狂草書寫天地混沌之氣象,與西方抽象藝術並行、提煉和提純民族精神的形式構造;


靈的光之二 96x178cm   紙本水墨  2012

下篇“氣吞山河”,則以提純後的形式語言,以臆氣、逸氣與浩然之氣與壯麗的河山共鳴,書寫風雲際會處崇高的個體生命感悟。“背楚投漢,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坐看天際雲煙起之一 68×68cm 紙本水墨 2013

當今中國畫家普遍將探索新的繪畫樣式作為一個研習方向,而中西融合也是現在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在這種大的文化環境下,宣永生得力於青年時期在中央工藝美院學習和中年在加拿大旅居兩段人生經歷,在繪畫視野上顯得更加開闊,也更有創新精神。此次展覽的作品藝術家提煉了傳統山水形式、筆墨線條也更加個性化、意象化。他脫開傳統筆墨程式的束縛,獨取其意境神髓,營造出屬於其本心的,可居可遊可思的山河面貌。關於此,藝術家本人也談到:這些作品是我多年來對傳統思考的一個成果,如何重新認識傳統山水,如何使之更具有當代面貌,更具有“我”的面貌,這是我比較關心的。繪畫學習有一個繼承的問題,但這並不表示要一定要照抄、臨摹古人的形跡,臨摹寫生是一個藝術家必經的過程,而在我目前的認識當中,我更認為畫我心中的河山,才是在繪畫裏與古人前輩進行精神溝通更好的一種方式。

展覽當天下午,在奧加美術館也同時舉辦了宣永生水墨藝術研討會。

藝術評論家王端廷在研討會上發言

關於展覽作品,評論家王端廷談到:山水是一個文化概念,河山更突出的是地域概念。此次展覽名為“重寫河山”,我認為定位是比較準確的。他抓住了宣永生先生在面對祖國山河敢於突破前人,畫我自畫的精神特點。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仍然是“線條”這個中國畫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但他的線條不是靜態的,是舞動的。宣永生作畫,以線條為骨架,以水墨渲染為輔助,有的更是運用西方現代抽象主義和當代藝術裏的拼貼手法,這無一不顯示了他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敢於探索的勇氣。

藝術評論家曹喜蛙在研討會上發言

藝術評論家曹喜蛙站在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視野中説到:現代人一個很大的困惑就是不同國家間的當代藝術沒有區別。當代藝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材料、觀念無所不有。但是這次展覽材料的使用和文化定位就比較明確。雖然宣永生的山水錶現已經脫離了傳統形式的束縛,作了大膽的突破和探索,但是他依然保持有和傳統遙相呼應的心跡在其中。一個藝術家風格的行成就是需要不斷的去修改前人的規矩。有時藝術家往前邁一步是了不得的,但這在評論家眼裏看可能就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本職定位不一樣,要做的也不一樣,藝術家更需要注重自我的表現。立足本民族純粹的文化基因,多方吸取好的藝術養分是必要的,在向前的探索的過程中,宣永生無疑做的比較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在探討會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結合自己多年實踐的經驗認為:藝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管東方西方,各自藝術在發展到一定高度時,它所內含的“道”則是唯一的、想通的。名稱都是表面,內在探索對藝術家來説才更有意義。我在米蘭的一次旅行當中,通過觀察中西方雕塑的不同,發現西方的雕塑是神的雕塑,但是他們的神總想到人間去,而中國的雕塑是人的雕塑,人裏多了幾分神的昇華。這其中的不同也是對“道”的理解不一樣。宣永生這次展覽有兩張作品分別是:《對話吳冠中》、《對話張仃》,名稱是跟之前的老藝術家對話,但其本質是跟藝術的“道”的對話。所以藝術實踐,要多把握內在精神,少注意表面文章。

展覽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院長李當岐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致辭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致辭

外國嘉賓在現場觀看拍攝作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在現場講解作品

藝術家袁加(左)和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右)在展覽現場交流

波黑大使(前右)同翻譯在現場就中國文化進行交流

觀眾在現場觀眾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