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談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和羅丹故居

時間: 2015-01-29 12:57:44 | 來源: 東方早報

首頁> 資訊> 展評

晚年羅丹

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內景

巴黎的羅丹博物館是很多遊客爭相要去參觀的重要場所,它在羅丹的時代是一個藝術的匯聚之地,相當於現在的藝術園區,許多藝術家在這裡租房間陳列自己的作品,或進行交流活動。因為羅丹住在郊區,進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他在這裡租了兩間房,既陳列作品,也會晤藏家。可以想像,他的好多訂件的洽談應該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我大概在十多年前去過一次羅丹博物館,時間的消磨讓我對羅丹博物館的印象已經很模糊,完全構成不了一個完整的印象。可是,羅丹在我心中依然如舊。因為那是上世紀70年代後期捧讀《羅丹藝術論》所烙下的印記。羅丹博物館是由一棟舊的建築改造而成,是法國政府遵循了羅丹生前的願望。網上有很多人説這一舊的建築是羅丹故居,或者説博物館是由羅丹故居改建,都是不對的。實際上這座建築與羅丹的關係,只是羅丹生前租借了它裏面的兩個房間作為自己的展廳。後來,羅丹把自己的作品捐給國家,遺囑中希望能把這個地方改造成羅丹博物館,但這個地方並不是故居。羅丹一直生活在巴黎郊區的一個名叫默東的地方,那個地方是真正的羅丹故居,也是如今羅丹博物館的一部分,同樣對公眾開放。

羅丹博物館坐落在市中心靠近標誌性建築榮軍醫院不遠的地方,它和巴黎的畢加索博物館以及其他名人博物館有很多相似之處,都不在主要街道上,而是在一條小街上。這裡雖然交通還算便利,但是,往往因為處於小街上而門面都非常小,小到你稍不注意的話就可能會匆匆地走過。

在巴黎,羅丹博物館是很多遊客爭相要去參觀的重要場所,它每年的客流量可能僅次於幾大博物館。羅丹博物館由於羅丹超乎尋常的名聲,所以在這個不太寬敞的小街上擴建了一個新的門臉,這個新的門面成為羅丹博物館的入口,從這個入口進來經過服務台買票之後即可進入到主建築門前的廣場。在服務台的右側是一個紀念品商店,空間非常窄,但品類不少。

客觀來説,羅丹博物館新的大門入口並不如原來那樣有原汁原味的感覺。因為這個入口本身的建築空間非常有限,畢竟是在一個舊的空間中改造而成,所以,不可能營造出一個現在流行的恢弘豪氣的入口。進來之後首先見到的是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羅丹博物館所有的展覽在這裡舉行。這裡在羅丹的時代是一個藝術的匯聚之地,相當於現在的藝術園區,許多藝術家在這裡租房間陳列自己的作品,或進行交流活動。因為羅丹住在郊區,進城交通不太方便,所以,他在這裡租了兩間房,既陳列作品,也會晤藏家。可以想像,他的好多訂件的洽談應該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進門之後的右邊是以《思想者》為主體的花園,這裡的月季盛開,花朵特別的大,形成獨特的景觀。具有歷史經典性的羅丹雕塑與月月紅的相互輝映,新與舊之間正如同生命的迴圈。它的遠處可以看到艾菲爾鐵塔的塔尖和榮軍醫院的金色屋頂,讓人們切身感受到身處巴黎。在這花園的不同區域,不時會發現一些名作安靜地矗立在那裏,巴爾扎克在樹蔭下與每一位訪客無形的對話,如同見到熟人能夠給人以一種意外的感覺:親切,他鄉遇故知。

與《思想者》對應的左側的院墻上鑲嵌有巨大的《地獄之門》,人們都喜歡在這件代表作前合影,它的左邊還有《加萊義民》。沿著右側的小路往前是一個新建的看似很簡單的像平房的建築,沿著路邊都是落地的玻璃窗,這裡是固定的石膏雕塑展示廳。再往前右轉就是館內有著綠茵茵草坪的花園,又像一座綠色的廣場。其兩側樹木成蔭,裏面散落有很多羅丹的雕塑,實際上這裡就是一座雕塑公園。

2014年9月,因為羅丹博物館左側在裝修,所以,只開放右側,右側正好有羅丹當年所租的兩個展廳。中國國家博物館在11月舉辦的羅丹雕塑展,展廳設計就會借用到這個場景。在這裡,絕大多數的作品是沒有玻璃罩的,也就是裸露在外面的展出,幾乎是還原了當年所陳列的感覺。據羅丹博物館的館長所述,這裡所有的窗戶都是能夠打開的,尤其是面向花園的那部分,打開窗戶後看到的景觀,是其他博物館所難以比擬的。熱情、豪爽的女館長卡特琳娜·舍維約在這裡停住了腳,不僅告訴我它的獨一無二,還非常自豪地打開了了一扇窗,並讓工作人員端來了咖啡。她讓我們置身於羅丹作品周圍、面對戶外的美景,品嘗具有法蘭西味道的咖啡以及獨特的博物館文化。確實感到很愜意,也深深感到作為博物館從業人員的特殊的優待。

從建築本身來看,羅丹博物館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棟1737年竣工的洛可可風格的私人公館,在多次易主後於1753年為比隆元帥所擁有,因此,至今還被稱為“比隆公館”。可以説,以老建築改造而成的羅丹博物館,並沒有在建築空間上下很大的功夫來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而是完全通過作品的陳列,用作品來展現它的魅力,用作品來連接與羅丹的歷史記憶。這之中包括展廳內陳列的同時代的像凡·高等畫家給他的畫像。所以,當人們看到它開著的窗子,看到直接面對的花園,幾乎保持了羅丹生前的格局和感覺,這一切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有少數過道上的作品加了玻璃罩,多了一些博物館的感覺。還有就是花園的遠處矗立的高樓。

為了很好地解決具有歷史底蘊的博物館與當代的問題,羅丹博物館還在花園內不時引進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通過與羅丹的對話,展現對同一主題的不同的詮釋,使參觀者更多地了解藝術的發展和變化。這些當代藝術作品並不是長期陳列在這裡,而是短時間的陳列。在這裡,我們看到有很多到羅丹博物館來上課的學生,他們在這裡構成了一個羅丹博物館的新景觀,他們在這裡會像思想者一樣思考很多藝術的問題。當然,我們難以知道他們在説什麼、想什麼。

離開羅丹博物館驅車直達遠離市區的羅丹故居,現在被稱為故居博物館。如今這裡已經成為羅丹博物館的一部分。故居在一個高地之上。大門極其普通,稍不留神可能會被忽視。進入後,路的中間是兩排一直延伸到前方的巨大的栗子樹,樹的中間是條非常有味道的小道,我們可以想像到羅丹當年行走的樣貌。靠近門口的左側是一座大型的雨果青銅雕塑。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放這麼一尊大型雕塑,是因為時年43歲的羅丹1883年在雨果去世兩年前受命為偉大的作家雨果造像嗎?還是因為1901年4月21日羅丹的《維克多·雨果》雕像在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引起強烈反響?

沿著栗子樹的路走到頭,就是羅丹的故居,周邊的花園很開闊。從外面看,故居的建築還比較大,實際上建築面積不是很大。拾階而上,進門之後下面是餐廳,上面是臥室,很樸素。引人注目的是餐廳,餐桌上放著羅丹的雕塑,據説羅丹喜歡把自己的作品放在餐桌上,一邊吃飯一邊欣賞。在這個主體建築的隔壁是羅丹的工作室,其外立面的是玻璃墻,能夠看到外面的景色。至今這裡依然保留了羅丹生前工作室的原有狀態。其中的兩側有展櫃,也是羅丹生前陳列的一些收藏,各色各樣。有古羅馬、希臘以及埃及的,當然這裡面也有亞洲的。工作室的一側是一大片草坪,盡頭有一些雕塑。工作室正面對的坡下,是羅丹的墓地以及如今的庫房。遠處則是巴黎。

羅丹的墓地上安放著一尊《思想者》,成為標誌。這裡是羅丹和他的妻子羅絲的合葬墓。有歷史照片顯示,當年羅丹的葬禮非常隆重。羅丹在潦倒的日子裏認識了縫紉女工羅絲·貝莉。那時候,羅絲雖然如花似玉,可是,卻難以抵擋住卡米耶的美貌和才情,三人之間的故事糾纏不清。結局是,1917年1月底,羅丹終於給陪伴他一生的忠實的羅絲以妻子的名分,舉辦了遲到的婚禮,兩個星期後,2月14日,西方傳統的情人節那天,羅絲去世,成全了一段苦澀而美妙的故事。而另一位被稱為羅丹情人的卡米耶此時卻在精神病院裏任紅顏和才華一起褪去,造就了一段人生悲劇。同樣在愛情煎熬中的兩位女性,一位只能稱得上是家庭婦女,而另一位則是才華橫溢、甚至可以挑戰羅丹的傑出的雕塑家。其身後,羅絲和羅丹永遠在一起,並被人們瞻仰,而那位悲劇的卡米耶還沉睡在專門為蒙特維爾格精神病醫院死去的病人建造的墓地中,連她的侄子在戰後曾經想把卡米耶的骸骨移回故鄉維爾納夫都未能如願,最後只好把一塊紀念性的圓形石板放在了維爾納夫村克洛岱爾家族的墓地上,以表示她的魂歸故里,而這時候誰知道她離羅丹有多遠。但是,人們還是唸唸不忘卡米耶,忘不了她曾經創作的那些精彩的雕塑,忘不了她與羅丹之間的纏綿和激情、不捨與反覆、糾葛與抗爭。

墓地的後面是羅丹生前收藏的一處古建築,裏面的雕刻和廊柱都表現出了羅丹的選擇和喜好,今天它成了庫房一側的墻面。庫房也是開放的,無數的羅丹雕塑是倉儲式的擺放,參觀者可以繞場一週。這裡陳列的基本上都是石膏的原作,同形象的大大小小,充滿了視域。尤其是迎面的那一組單個的《加萊義民》的塑像很震撼人心。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羅丹雕塑的不同版本,因為羅丹的創作有不同的時期,從小稿到正稿有著不同的變化。行走其間好像行走在羅丹雕塑的樹林裏,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

庫房分上下兩層,下層不對外開放。我們在館長的帶領下有幸得到參觀的機會,但這裡不許拍照。作為庫房,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作為羅丹博物館的庫房則呈現出與羅丹相關的另外一個世界。數量之多超于想像,重要的是這裡還有羅丹生前收藏的數以千計的世界各國的藝術品,表現了羅丹的審美趣味,同時也表現了羅丹藝術的一些來源,即與古希臘古羅馬之間的關係。庫房內井井有條。邊上還有工作人員的辦公室。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專業人員並不是館內的正式員工,資料整理、修復、拍照等都是包給外面的專業公司。好處一是更為專業;二是節省經費。節省經費對於羅丹博物館這樣的具有國家性質的館來説有著特別的意義,按照羅丹的遺囑,該館的運營經費自籌,國家不給錢。因此,羅丹博物館的經費一部分是門票收入,另一部分來自售賣翻制羅丹作品的收入,其他則是對外合作展覽、文創産品以及社會贊助的進項。

如果有時間的話,在夕陽下的草坪上坐一會兒回味一下觀感該是多麼美好啊。遺憾的是,卡特琳娜·舍維約館長説:“來不及了,該趕回巴黎了。”

(文/陳履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