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改造首次將福格博物館(Fogg Museum)、布希雷辛格博物館(Busch-Reisinger Museum)和亞瑟M•薩克勒博物館(Arthur M. Sackler Museum)三座博物館聚集在一個屋檐下。它們分別收藏的重點是中世紀以來的歐美藝術品、中北歐藏品和亞洲藝術與古董,共涵蓋大約25萬件從古代到現代的藝術品,區域跨度含歐洲、北美、地中海地區和亞洲。擴建的成功使得三家博物館內的精品收藏可以第一次合併起來,歸置於一處。同時博物館還設有四個研究中心:修復與技術研究中心、現代藝術研究中心、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檔案中心、薩迪斯考古勘探中心。新館吸引著學生、教職員工、學者和公眾踏進這一世界頂級的藝術研究和學術機構。在新建築體內,觀眾可以進行與展品相關的新研究,探討身在博物館內産生的新觀念,瞥見工作中的修復人員,訪問獨一無二的藝術研究中心,並享有觀看豐富藏品的第一手經驗。
這次擴建而成的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新地標位於康橋市昆西街道32號,工程增加了40%的展覽空間,除去一個有300個座位的劇院,還有多個教室、小書房與文物保藏中心。空間高闊的畫廊用於容納超大型的當代藝術作品,還有一塊為數字作品預留的展示空間。經過改建並擴建之後的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于2014年11月16日正式向公眾開放。開館大展定為“馬克•羅斯科的哈佛壁畫”。
馬克•羅斯科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是美國抽象派畫家。生於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學習。他最初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後嘗試過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以後,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馬克•羅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兩三個排列著的矩形構成。這些矩形色彩微妙,邊緣模糊不清。它們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營造出連綿不斷的、模棱兩可的效果。顏料是被稀釋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籠罩和暈染,使得明與暗、灰與亮、冷與暖融為一體,産生某種幻覺的神秘之感。
羅斯科自己曾説過:“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許多人能在我的畫前悲極而泣的事實表明,我的確傳達出了人類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畫前落淚的人就會有和我在作畫時所具有的同樣的宗教體驗。如果你只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1961年,馬克•羅斯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達到藝術事業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