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知•行:董正賀書法展"在頌雅風文化藝術中心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20 23:15:5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開幕現場

初秋的一剪清風隨墨香飄入頌雅風文化藝術中心——2014年9月20日下午,“知•行——董正賀書法作品展”在此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由岳潔瓊女士策劃,是由北京頌雅風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中電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頌雅風文化藝術中心、中國藝術新聞網承辦,頌雅風藝術月刊、頌雅風製版中心協辦的“文化的品格系列作品展”的第七回展覽。此次展覽總共展出了董正賀老師的近期作品共31件,集中展示了其深厚的藝術造詣。

策展人岳潔瓊女士表示,“知•行——董正賀書法作品展”是對董正賀先生書法特質的一次呈現。知,是一種基於知識所形成的判斷。多年的書法實踐帶來的體驗,親身的經驗所形成的對於書法的感知。行,是長期的身體實踐所養成的運筆書寫習慣。董正賀先生書寫速度較緩慢,多為中鋒用筆,力透紙背,筆鋒深入到紙張的纖維裏,行筆過程中遇到橫折筆劃轉折處,則用手腕之力轉為側鋒,緩慢轉動筆鋒,在下行的筆勢中增加逆向的筆意,使文字顯現筆劃之間結體架構的張力。

此次展覽展出的書法作品內容多為頤和園中楹聯和牌匾。據董正賀先生介紹,頤和園中的牌匾和楹聯很多取自《詩經》及《文心雕龍》等古典著作,用詞優雅、千古流傳。選取頤和園的牌匾內容,主要是希望觀眾能夠轉換視角——頤和園不僅是人們出遊的名勝景點,它更是中國宮廷園林文化的勝地,它不僅以其美麗的景色著稱,更應該以其承載的文化吸引眾人。遊目騁懷之間,浮蕩的是頤和園內部蘊含的宏大典雅,而書法的橫豎撇捺,正是連接古往今來歷史傳承與精神典範的文化載體。讀董正賀先生的書法,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更是一種對心境的寫照和對中國文化的溫習,想必這也是先生此次展覽選材頤和園的用意之一吧!


策展人岳潔瓊女士致辭

    董正賀先生是故宮裏專職寫字的書法家,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寫字”。當代研習書法的人很多,但是以寫字為工作的人卻很少,故宮有這樣的崗位。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生前是董正賀先生的同事,他們曾經一起為故宮裏的展陳藏品寫説明,在使用電腦字體之前,直接用毛筆寫就,就像是印刷術出現之前的抄經工作。文革後故宮中新設的“鐘錶館”,“石鼓館”專館,館名匾額也是出於董正賀先生之手,書風追摩文革前郭沫若書寫的專館匾額,幾無二致。故宮之外,著名的“國家圖書館”的匾額也是董正賀先生的作品。

在當代書家中,董正賀先生可算是個另類。她的書法作品更偏向於深入傳統,植根于學習書法的基礎書體“楷書”,林散之曾説“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從唐碑入手,推向魏漢,再回到唐”。董正賀先生在書寫經歷中一直專注于“歐體楷書”,對於北齊泰山石峪金剛經書體也有20年之久的研習,兼習李北海等行草書體,但她的書法作品以楷書和泰山金剛經書體為主,她工作中的書寫內容多為當代簡化字,為此,策展人將她的作品稱為“新古典”書法。

這種“新古典”書法的創作源自董正賀先生對於“為故宮書寫”的敬畏和珍視。故宮一年的觀眾流量高達1500萬人次,觀眾來自世界各地,當然人數眾多的是中國觀眾。毋庸置疑,故宮無形中成為大眾審美的教育場域,數量眾多的楹聯,牌匾,藏品的説明都是靜默的“法帖”,在潛移默化中悄然陶冶著大眾審美的眼睛。尤其是那些珍貴的傳統藝術精品、製作精良的器物等展品的説明文字,很多就是董正賀先生用端莊齊整的小楷書就,初看之下,陪伴在珍貴文物身邊的説明文字似乎本該如此,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這些説明居然不是列印出來的,而是用毛筆寫在宣紙上!當然,這也是故宮的一種“皇家范兒”。


北京頌雅風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錚女士致辭

董正賀先生長期潛心琢磨,才創造出承繼傳統而又兼備時代氣息的新書體。有些簡體字的間架結構,是從草書中借鑒書寫的筆勢走向,更多的需要憑籍個人書法造詣和修養自創結體。看似簡單,實在花費了相當的精力。董正賀先生的簡體字楷書讓觀眾在欣賞珍貴文物的同時,不經意間結識了中國書法。她這種自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環境營造的有心之為令人感佩。

董正賀先生書法作品的特質是雍容典雅,她書寫的內容大多是意味美好的文字,她本人的氣質與書寫內容高度契合,也可説她和她的書法作品相互涵養。她曾多次書寫“時雍道泰”橫幅,詞句源出於唐代名相魏徵一首樂府詩句:“眇眇方輿,蒼蒼圜蓋。至哉樞紐,宅中圖大。氣調四序,風和萬籟。祚我明德,時雍道泰”。作品充盈著一種盛世的廟堂之氣。朝夕浸潤在故宮的皇家氣象,氣度自然流溢筆端。

董正賀先生不簡單刻意地求新求變,她的書法生涯可作康有為先生關於“書法之妙”名句的注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于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


書法藝術家董正賀先生致辭

溯及董正賀先生的身世,方知其父董石良為著名書法家,京城註冊老字號“張一元”茶莊便是出自其父之手,此外,還有杭州西湖蘇堤的“仁風亭”。董正賀先生由其父開蒙,年歲稍長追隨徐之謙,康雍等先生蒙受筆法。家學淵源和自小練就“把筆弄翰”的童子功給了董正賀豐厚的滋養。書法學習在於學習老師的執筆方式和運筆技巧。觀察老師寫字時筆勢走向,獨特的運筆方法,轉折之處的用筆軌跡,如何以肩帶肘,以肘帶腕。行筆的習慣直接影響著字體的間架結構,留白佈局。這些珍貴的經驗也是老師傳授技藝的重點。

董正賀先生非常勤奮。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曾經多次記錄臨摹某貼達到五百遍之多,而董正賀先生的臨摹遍數不止於此。她的日常工作即是寫字,在休息時間還是用來寫字。董正賀先生也因此方能做到在楠木板上直接用廣告粉書寫。最精彩的一次,是在18公分高,35公分長的楠木板上寫下400字的內容。故宮裏的一些抱柱,有段時間是由董正賀先生在板材上直接用油漆書就。書家聞此可知董正賀先生的功力。


展覽現場


董正賀先生(左二)與友人及嘉賓合影

此次展出的書法作品內容多為頤和園中楹聯,這些美好的詞句與董正賀先生的書體相得益彰,將給我們帶來富有新意的“新古典”審美體驗。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0月9日。


展覽現場


展覽一隅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岳潔瓊女士致辭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作品欣賞:《和風清穆》


作品欣賞:《穰福申猷》


作品欣賞:《潤璧懷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