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卜衛的墻——繪畫與攝影在中國建築的異國體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11 22:55:26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卜衛大部分品都是攝影與繪畫的結合。這是作品《黑日焰火》。

這個由《上海日報》和 Llamart 藝術機構共同舉辦的展覽設在一家設計酒店的公共空間裏,意在讓客人每日進出等候之餘欣賞、購買,因此不免選擇不少淺白且裝飾性強的作品,相比之下,卜衛(Viktor Popov)暗色系、充滿顆粒感的《星系》(Galaxy)、《游泳的太陽》(Swimming Sun)和《黑日焰火》(Black Sun Flames)就顯得更加神秘、難以界定。卜衛是現居北京的保加利亞藝術家,早在 20 年前他便數次遊歷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並對東方哲學與文化産生了興趣,還花了 4 年時間在印度靈修。2005 年,他再次穿越中亞,到達中國,並決定以“耐心和思考”進行創作。他堅信這兩項修為使他變得敏銳並讓他的藝術作品成為可能。

卜衛是現居北京的保加利亞藝術家,早在 20 年前他便數次遊歷中亞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並對東方哲學與文化産生了興趣。

近年來,卜衛大部分作品都是攝影與繪畫的結合,他將影像印製在手工製作的宣紙上,再用畫筆進行加工。而他的耐心與思考,則全部投注在尋找隱藏于斑駁墻面、尤其是中國宮殿和古建築墻面的結構和意象之中。2007 年,在去印度拉賈斯坦邦的旅途中,他發現了通往這些畫面的視覺和審美上的通道並將它們再創于紙上,在不斷提高創作技巧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圖片“浮現”于墻的表面。頤和園的宮墻是他重要的靈感來源。卜衛最先觀察到的是一些具體的事物:龍、烏鴉、鷹、魚和貓,這些構成了他的“小龍與鳥”系列。紙上的纖維和墻面的裂痕形成了巧妙的對應,他用顏料將沒有圖案的部分刷得更白,動物的輪廓則用深色加重,這樣一來,紙的柔軟被掩蓋了,畫面顯示出強硬的質感。其後的“時間印記”和“威尼斯傳説”系列裏,卜衛更進一步,作品變得抽象,結構取代具體的動物成了他挖掘探索的對象。

由於在中國生活了多年,又是使用宣紙作為材料,他偶爾還不知不覺將中國畫的意象也融入其中,創作了類似枯筆山石、瀑布的作品。然而差異也很明顯,除了更堅硬、更強悍以外,卜衛喜歡幾何圖形和有規律的排列,這些在傳統中國畫中都很少見。來自他家鄉索菲亞的評論家從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是來自他們自身歷史與精神記憶的形象,斯坦尼斯拉伕·帕穆克契夫在為他的首次個展《小龍與鷹》所寫的評論中説卜衛那種不可思議的神話般的剪影“讓人想起保加利亞詩人鮑裏·斯赫裏斯托夫(Boris Hristov)的《神話》(Mythographs)”:“卜衛的作品堪稱‘神話詩學’,在作品中,來自童年的回憶、夢想、幻想和恐懼與人類文化記憶相互交織。”

《游泳的太陽》

墻對喜歡上街的攝影師來説是很特別的存在,它們塑造了街道的形態,同時影響著人走在街上的感覺。以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為代表的街拍大師,通過不斷按下快門捕捉人與街道擦肩而過的感性體驗,抓住了這個世界的表像。一度,這種嘗試是對講究構圖與曝光準確性、追求經典瞬間的攝影程式的反叛,和對攝影本質的接近。而將繪畫與攝影融合起來的卜衛,與墻則形成了長期的凝視的關係,對他來説,局部的墻不是整條街道的一部分,而是時間縱深的入口。隨著時間的流逝,墻上的裂痕漸漸加深,如同他在照片上一筆筆加深已有的紋路,使詩與記憶逐漸顯影。卜衛也進行一般的攝影創作,拍攝了不少人像,但他以攝影為基礎創造的墻,卻並非對攝影可能性的探索,而是對這一媒介所不能及之處的補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