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誰給油畫私人訂制定個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8 17:47:10 | 文章來源: 美術網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油畫作品,從田園山水,到靜物,再到肖像,在光與影的博弈中,人們看到了油畫—這一在歐洲中世紀專為宗教題材服務的畫類,其對人或者物特殊而神秘的表現方式。儘管油畫在中國幾千年的藝術傳承中沒能留下只言片語,但這種寫實敘事的繪畫方式,正在被剛剛崛起的中國中産階級所接受。

當然,審美上的對接也帶來了市場的供需繁榮。無論是遠道而行、以重金換來畢加索油畫《兩個小孩》,還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大放異彩的曾梵志版《最後的晚餐》,抑或還有陳逸飛的《周莊》以及少女系列,與這些畫作粉墨登場、受到熱捧幾乎同時,中國油畫家群體的生計有了很大改觀。但另一個問題也顯得格外棘手—在缺乏官方定價體系的背景下,溫度漸熱的中國油畫市場,是否有人已經開始吹起價格的泡沫?那些持重金而來的收藏新人,在參與油畫私人訂制過程中,又該遵守怎樣的遊戲規則?

為一幅肖像畫詢價,從300元到100萬

美如是一位“New money”,這個稱謂在國外常常被譯為新貴、新財富,但在中國翻譯界,人們更多時候把它譯為“暴發戶”。

“我就是暴發戶,靠電商起家,沒日沒夜幹了7年,得到人生中第一桶金,或者也是最後一桶。”如今,美如的網店不再牽扯她的精力,有專門一個團隊24小時線上為中國數以億計的網民們提供最前衛的服裝及配飾,而美如自己正在籌劃她的收藏之旅,她説自己很喜歡油畫,因為油畫給人的感覺多半是真實而立體的,比起大寫意的中國畫,油畫更容易被欣賞,也更容易感染人。

但美如的收藏之路走得並不平坦。事實上,從今年春節開始,到她見到本刊記者時,幾個月的時間裏,她只為獲得一幅肖像畫而上下奔走、左右躊躇。

“我的初衷特別簡單,就是希望能有一位油畫家,給我畫一幅半身肖像畫,筆觸細膩,光影適度,像我就好。”在美如看來,自己的第一幅收藏品,與其是靜物蘋果,還不如是訂制的肖像畫。

這樣一個簡單的需求,按説應該很快就能被滿足。

“油畫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了,在我小的時候,人們都説看油畫不能離得太近,一定要站遠一點才能看明白。其實不是油畫需要欣賞距離,而是欣賞油畫的人,本身對這種繪畫模式感到陌生。”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寫實油畫家王天昊這樣説。1988年,王天昊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係,此後又就讀了魯迅美術學院油畫係的研究生班,是一名職業畫家。在他看來,這幾年中國的油畫市場發展得很不錯,市場中的人們各司其職,作為畫家,只要安心創作即可。但在十幾年前,一名油畫家不僅要創作,還要買材料、搞宣傳以及做各種雜事。“市場火爆了,畫家只要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王天昊説。

畫家們都在忙創作,對於美如這樣有私人定制想法的初級收藏者而言,是件好事。但美如並不這樣看。

“春節時,我跟好幾位收藏圈的朋友打了招呼,希望大家能夠為我推薦一位油畫家,幫我完成一幅肖像畫。”隨後,美如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夠得到一些反饋:“同樣的尺寸,不太嚴苛的要求,有的人報價1000~2000元;有的人報價1~2萬元;有的人報價10~20萬元;甚至有個別報價達到了上百萬元。”更令美如唏噓不已的是,有一天,她的一位線上客服告訴她,在某某網上搜索人像油畫,搜出了300元一幅的價格。這樣懸殊的價格,讓有著多年服裝貿易經驗的美如無所適從。

“有名的不一定畫得好,畫得好不一定能成功”

我們無法要求兩片葉子長著完全一樣的紋路,同理,我們也無法要求畫家筆下的美如都如出一轍。王天昊説,畫作的差異背後,是畫家人生閱歷、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但無論哪種差異,把300元到100萬元的定價區間擺在任何一個初級收藏者面前,都會被視為一組難解的福爾斯密碼,即便他出得起100萬元。

在藝術批評家楊衛看來,定價混亂正在困擾著中國油畫市場。“總的説來,知名度越高的畫家,其作品價格越貴。而知名度高低又與這個時代有關。有些畫家知名度很高,但他的畫作未必有太高的藝術成就。”楊衛這樣説。

而王天昊卻説,相比之下,學院裏的學生畫作價格最低,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敢要高價;畢業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是一個畫家價格的形成階段,這期間他們很擔心自己作品的價格出現下滑,比如有的畫作賣出10萬元,他們就不太可能因為其他原因以1萬元的價格賣出另外的作品;而到了像曾梵志這樣一下子賣出1個億的時期,反而不用擔心自己的身價了。

“但即便畫得好,也不表明這個畫家一定會成功。成功需要很多因素,曾梵志的作品賣出天價,有誰能説他的同學中,沒有比他畫得更好的?”王天昊這樣説。

畫家韓中人擅長抽象油畫,看似無形,實則有形,在大剛大柔之間,蘊含著智者對於生命的感悟,以及對輪迴因果的精闢揭示與總結。1991年,他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四工作室,這裡是中國油畫天才誕生的搖籃。從那時他就開始做“城市系列”的創作,此後經年,他的作品一直得到很好的反饋。

這幾年,韓中人感受到了中國油畫市場發展的環境很好,展覽多,藝術品市場也很活躍,這些在上個世紀90時代初他開始美術夢之旅時是沒有的。但他同樣困惑于藝術品定價系統在繁華中的缺位。在他看來,內地的畫廊協會不健全,沒有定價機制。“頭幾年很多人做藝術品投資,真正專注收藏油畫的人並不多。另外,這個市場沒有一個大致的衡量標準。早在七八年前,台灣就有了畫廊協會,而中國內地的畫廊協會在近

幾年才成立,我倒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所以價格體系、評判標準現在看來還沒有得到統一和規範,藝委會的角色也有待豐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如遇到的問題,在韓中人看來,是所有藏家,不分大小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藝術家拍腦門決定價格,但也有很多藏家為之買了單。比如早期一些拍賣公司推出所謂的一線畫家精品,也有很多半為投資半為收藏的藏家來購買,最終這些畫作因為定價偏高,砸在了藏家自己手裏。”

在有些國家和地區,藝術市場對於作家作品有著嚴苛的評判機制,如果作品沒有為推進美術史做出貢獻,即便這個作家從少年畫到白髮,他在市場中仍會處於價格底部。

賞玩藝術不易,誰該且行且珍惜?

而在中國油畫界不算太大的圈子中,私人訂制也很常見,除了人物肖像,其他的題材也都有所涉及,就連陳逸飛早年的油畫精品中,也有很多是私人訂制。但定價的確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一方面,畫家不可能自降身價;另一方面,人們對於油畫收藏的熱情或者也不應該被“天價”澆滅。

對於美如而言,這幅訂制肖像何時能夠簽約,現在還不好預測。她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能“看懂”她的畫家,畫一幅值得收藏的作品。

據業界分析,在中國,中産階級參與油畫收藏還是小部分。從中産階級這一群體的崛起,到開始試著接觸藝術品市場,再到真正因為喜歡而收藏某些門類藝術品,還需要一段時間,而私人訂制恰恰是一扇容易被推開的門。“在這種訂制中,收藏者可以在眾多畫家和風格中做選擇,也會對價格構成有一定的了解。”對此,一位策展人表示。

身處畫室的畫家們則認為,如果懷著投資之心而來,則油畫領域需要專業知識,比如怎樣去評價藝術品,挖掘其升值空間,把握藝術家的存活指數,這是一套複雜而考驗功底的程式。“但如果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也許只會考慮是否喜歡這幅作品,如果喜歡,價格又在他能夠接受的範圍內,他就會帶著作品離開。”一位畫家這樣説。畫家何鐵生也説,對藝術品的評判當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説,但這一定不是關鍵的。藝術品一定有好壞高低之分。看不出好壞高低,只能是修煉不夠。

回到藝術品價格上來,很多人表示,藝術品市場的渾水起于貪婪,而非藝術本身,要維護這個市場的秩序和熱度,據數據顯示,2013年秋拍,中國油畫市場,畫家靳尚誼作品均價為1065萬元/平方尺,排名第一;畫家常玉作品均價在982萬元/平方尺,排名第二;畫家吳冠中作品均價為396萬元/平方尺,排名第三。僅從排名前三位畫家的作品均價就能發現,即便都處於市場高度關注的鎂光燈下,畫家作品價格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令人目眩。更何況那些隱匿于畫室中的私下洽購?

玩藝術不易,且行且珍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