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CCAA十五年 中國觀念藝術的勝利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29 13:53:48 | 文章來源: hiart.cn

曹斐此次沒有帶來影像作品,而是她今年的新作《608》


1998年,瑞士收藏家希客意識到中國對“當代藝術方面的討論只發生在由學院派藝術家和媒體組成的極其有限的範圍裏”,所以他創建了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以此“吸引人們來對其進行更大範圍的討論,即使是批判”;2014年,如希客所願,隨著該獎十五週年大展序幕的拉開,再次對中國當代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股潛在的浪潮正在涌動。

這也是繼3月底龍美術館(浦西館)開幕展之後,上海這方寶地因為中國第一個的當代藝術獎項的到來,而再次成為聚焦地。4月26日下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PSA)人頭攢動,藝術圈裏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聚集於此,共同為這個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當代藝術獎慶生。這既是CCAA創始至今的第四次,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展覽。本次展覽的策展小組由栗憲庭、劉栗溧、李振華、李立偉(Lars Nittve)四人組成,其中李立偉擔任國際策展顧問。它的歷任總監凱倫·史密斯、皮力、顧振清,獲獎藝術家周鐵海、顏磊、鄭國谷、白雙全等,以及獲得藝術評論獎的姚嘉善、王春辰、朱朱都親臨了現場。

19位藝術家的50余件作品分佈在PSA五樓的展廳。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媒介探討著人與藝術和世界的關係,並試圖用新的語言系統建立三者之間更廣泛更全面深入的聯繫。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最有影響力獎項的獲獎藝術家作品展,或許是作品選擇的緣故,現場並沒有呈現出震撼人心的一幕,作品的解讀方式和語境在這裡反而顯得尤為重要,或許此次展覽的意義更多在展覽之外。

和國內大部分與市場銜接緊密的傾向架上繪畫等二維作品的獎項不同的是,CCAA的獲獎藝術家大多傾向裝置、新媒體等媒材,先鋒、實驗是這一獎項的基調,鼓勵獨立藝術的先鋒實踐。在過去的15年裏,CCAA共為25位藝術家頒發了獎項:獲得最佳藝術家獎的白雙全、段建宇、劉韡、鄭國谷、徐震、顏磊、蕭昱、周鐵海;2002年開始設立的最佳年輕藝術家獎得主孫原&彭禹、宋濤、曹斐、曾禦欽、孫遜、鄢醒;以及2004年新增的傑出成就獎獲得者顧德新、黃永砯、艾未未、張培力、耿建翌。這份由老中青組成的名單,似乎正梳理出一條有別於上一波當代藝術主流的藝術形態。

如果説上世紀80年代的“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使中國的當代藝術由邊緣走向主流,那麼這個見證了一群藝術家從上世紀90年代的半地下狀態到登堂入室,從藝術要自由到媒介和個人語言、方法上的轉型的獎項,是否預示著以觀念為主導的藝術形式從以往散落在民間機構的局部小規模呈現,正逐漸匯聚成下一個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分支?

但圈內人士對於將這群藝術家歸為“觀念藝術”看法不盡相同。“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就未對“觀念藝術”的説法給予正面回應,他表示這批獲獎藝術家是當代藝術發展脈絡上的“點”,而對選擇這些藝術家能看到這條線索上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價值,這種價值強調藝術家的創新,比如文化立場和媒體的多元。另一位評論家黃篤認為CCAA是對主流藝術之外的另一種價值觀的肯定,推動了多樣性中的一種類型,而這種類型正是觀念藝術。王春辰則認為“觀念藝術”這個詞仍有待商榷,但需要強調的是“中國觀念”。

實際上,對觀念藝術的討論並不是今天才開始。早在去年年初,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的年輕藝術家群展ON|OFF就引發了對觀念藝術的廣泛討論,再加上近年陸續出現的藝術家個案、雙年展等形式,這次的CCAA十五週年展更像是一次對中國觀念藝術發展線索全面清晰的回溯。

每一種獎項都代表了一種價值評判標準。而CCAA與生俱來的擁有了一種“混血”的國際面貌,這主要體現在每一屆由國內國際學術界的頂尖學者、美術館館長組成的重磅評委。國內包括栗憲庭、侯瀚如、皮力、馮博一等,國際則有大名鼎鼎的藝評家哈羅德•澤曼、倫敦蛇形畫廊展覽與項目聯合總監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總策展人卡羅琳•克麗絲朵芙等人。中西混搭的評委陣容確保了不同文化語境下達成的共識。但同時也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通向國際舞臺的便捷通道,就像希客所説:“因為在評審中,我們總是包括幾位國際上重要的策展人,所以他們在評選期間可以找到符合比如卡塞爾文獻展、各種雙年展或者重要美術館展覽的作品,即使最終沒能獲獎,進入候選名單對於這些藝術家來説也是一個向國內外還不了解他們的策展人宣傳自己的好時機。”當藝術家在被選擇的時候,首先被選擇的實際上是評委,所以這其中貫穿了希客以及歷任總監的某種趣味。

觀念藝術在多元的當代藝術語境下勝出了嗎?或許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在CCAA十五年大展進一步肯定了這種趨勢。只是,它的本土化過程還需多久?尚不可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