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曾健勇“迷路”東京畫廊 當代筆墨重新遭遇自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3 23:01:2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迷路•曾健勇個展開幕式現場

4月12日至5月7日,由田畑幸人策劃“迷路•曾健勇個展”,在北京798藝術區東京畫廊+BTAP舉行,共展出曾健勇新近創作的水墨畫作16件。

迷路•曾健勇個展開幕式現場

曾健勇2012年應邀在東京畫廊+BTAP舉辦“寓言•異象”個展,延續其“大隊長”、“黑領巾”、“主角”系列創作的同時,一些更為靈動的形象正在自由生長:對圖像性視覺語義結構的解讀,從而轉向為描述一種更具感性意味的繪畫經驗,曾健勇愈發將繪畫視為一種“內觀”的通道而非“外化”的訴求。抑或者説,曾健勇在這個過程之中深刻體識到繪畫作為一種生命感知的方式而存在,與此同時最為傳統的繪畫觀念被重新激活,追尋傳統畫學理論中超越塵俗的稟賦和氣質,成為其一個時期著重思考和探究的課題。新近完成的“迷路”系列,即是對傳統山水畫圖式和空間的重置、轉換和新的演繹,前期的繪畫語言風格成為一種新的修辭格式,雲山、松石、溪岸、坡草,在一種鬆動而空靈的擦寫和暈染中,有倪雲林的清曠、米友仁的濛鴻。

觀眾觀看曾建勇山水畫作

相較于當代繪畫理論的繁縟與矯飾,曾健勇似乎更願意使用傳統虛淡的詞句來形容細膩的觀感。應該説,“迷路”系列是曾健勇對傳統水墨繪畫精神的一種回望,眼睛在心的觀照中映現出對自然萬物的新體驗:恬靜養神,弗役于物。毫無疑問,曾健勇不再依賴沉重的身體表達,而是起身離開走向室外去發現陽光、空氣和水,傳統文人生活的超然意象在此時極富有感召力。之所以如此,在於曾健勇對傳統筆墨語言與繪畫理論趣旨有著日漸自覺的悟醒,更在於其知識結構的更新以及如何看待自我價值的真實性。宏大敘事的思維邏輯完全讓位於微觀情緒的敏銳把控,曾健勇的水墨探索,開始趨向於對傳統質感空間的圖像重構。

曾建勇 迷路 No.2 95x128cm 2014

藝術中國現場問答:

問:是怎樣開始産生畫山水的想法的呢?

曾建勇:有一次去千島湖,回來之後就産生了一些畫山水的想法。後來遇到田畑幸人先生(東京畫廊總監),他問我最近在做什麼,我説在畫山水,他聽了就很激動,立刻就去看我的作品,他很支援我嘗試一些陌生的題材,於是就開始發生了轉變。同時,生活在北京,也會很自然地關注周邊的自然環境,關注多了就會産生畫的想法,自己以前也想過把人物擠出畫面,別人這些評價我作品的話,如“好看的”、“可愛的”……我自己是不認可的,我就在想把畫面中的主角去掉靠什麼來支撐,比如陽光、空氣、水、氛圍等等。

曾建勇 漂流 128x95cmx2 2013

但在實踐中,也會發現其實古人也是先在自然中觀察,用宣紙和毛筆來表現自己的觀察,找到適合筆墨表現的內容。在自然中,你會發現自然有很多細節是沒有被表現過的,我們因為掌握新的觀察方法以及中西結合的技法,我們可以找到現代人需要去表現的細節。比如傳統中的斧頭皴、披麻皴,當第一個人發現這很好用,後面的人就學,等到後來別人都不需要再觀察,這些東西就可以用來組合,來抒發自己。回頭來看,我們也可以建立像這樣的一套東西,我們把這套東西轉化成一套更個人化的、更當下的符號,當去完成它的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曾建勇 故園標本 No.1 144x72cmx3 2013

問:從表現故事情節到表現山水,應該不僅是一個“去人物化”的過程?

曾建勇:對,這跟在畫面上講個故事,編個情節完全是另外一套思維方式。人生活在自然裏面,會發現自己真的很渺小。這可能跟自己的年齡,或對生活、對藝術的認識發生改變有關係,後來發現好像這個社會的氛圍也在發生改變,一開始是自發的,後來發現環境也在發生改變,就不知道自己是受環境影響的,還是與時代同步的在發生變化。從對圖像的重視,轉變為對繪畫語言、繪畫本體的重視。

曾建勇 天空不老 144x72cmx3 2013

問:在畫山水的過程中,有沒有主動地去借鑒一些古代前人的經驗?

曾建勇:當一開始畫的時候沒有,後來又回頭找出來翻,翻著突然發現受影響太大了,就又保持一定距離,這是一個反反覆復的過程。(採訪/許柏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