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M雙年展“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這次展覽更多的是關注展覽背後的策展機制,短時間內就引發美術館界、策展界、學術界對這一話題的廣泛討論。3月1日上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四層展廳舉辦了“策展機制與美術館”館長圓桌論壇,更是將這一話題討論推向高潮。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主持了此次圓桌論壇,王璜生在開場介紹到上世紀’85新潮前後,中國的展覽形式、組織方式開始發生變化,表現之一為理論研究者的介入,這促進了藝術家與理論家之間的高度互動,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策展人。上世紀90年代末,一些在美術館的展覽開始出現策展人,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策展制度開始跟美術館發生關係。在美術館裏面如何去理解策展人制度?這是此次圓桌論壇討論的核心,這在中國藝術界也是很有意義的命題。
范迪安(中國美術館館長):美術館機制與策展人機制應當形成一種合力
范迪安認為在西方20世紀的現代藝術進程中,策展人的出現對美術館的展覽方式提出了挑戰。他將反傳統觀念的現代藝術比喻為黑馬,而美術館則是套黑馬的韁繩,最後將這些黑馬都拉到美術館的墻上、空間裏當作新的經典進行展覽,所以美術館和現代藝術之間是一種博弈。但是到了20世紀的後半葉,特別是最後30年到今天,展覽策劃和美術館又是一種博弈,這種博弈總體上來看是整個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一種標識,因為策展人會更多地直面藝術發生現場,直面藝術觀念和思想中那些最具有先鋒性、前沿性、挑戰性的特徵,所以策展人是在藝術發生現場與公眾接受之間來進行自己的思想勞動。
在講到美術館與策展人的關係時,范迪安強調中國藝術進入了一個策展人的時代,也進入了一個美術館的時代,他希望這兩個時代能形成一個合力,形成一種視覺文化藝術推動的合力,進而推動藝術的發展。同時,美術館是一個相對固定體制的産物,它內部的組織機構是穩定的,但展覽策劃是一個具有創作性的、思維性的活動,這種穩定性和創新性之間通常會表現為一種矛盾。因此怎麼把展覽機制更科學地納入到美術館整個運營機制裏面,這可能是中國美術館界、策展界要探討的問題。
賈方舟(美術批評家、策展人):中國策展人與美術批評家的關係
賈方舟認為與西方的情況不一樣,中國的策展人是從批評家裏面誕生的。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那是中國批評家集體參加的一次關於展覽策劃的活動,但當時還沒有策展人的概念,只是説,批評家是這個展覽的組織者。賈方舟認為真正的中國策展人是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之前中國的批評家們都從事著美術編輯工作。1989年以後,批評家從編輯角度參與當代藝術的話語權沒有了,出於一種歷史責任,這些批評家還希望能夠發揮自己在當代藝術中的一些力量,就興起了通過展覽的方式來體現他們的話語權,這個過程是為時代所使然的。在談到批評家與策展人的區別時,賈方舟認為策展是一個權利批評,策展人具有一種權力,他可以確定主題、選擇藝術家,在這樣一系列過程中體現出他所擁有學術權力;批評家只是一個單純的以文案的方式體現他的話語權。此外,策展人除了把握當代藝術的一些核心問題以外,還需要完成溝通藝術家,聯繫場地,獲得贊助等工作,需要一種更全面的能力。
易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傳統和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身份
易英認為在博物館、美術館生態中,策展人基本上是一個“謊言”,並不是最重要的。他説,從項目負責人的角度看策展人,他的工作就是把一堆東西以合適的方式放在合適的地方,從這個角度來看,策展人是和博物館、美術館同步産生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策展人這個概念。易英教授認為,我們討論策展人主要是在當代藝術的範疇內進行的,因為當代藝術總是對一種穩定、平衡、和諧、普通趣味的破壞,是在體制外進行的。當代藝術是需要策展人的,他負責把當代藝術推向社會。
李小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美術館應摒除弊病,迎合策展的介入
在中國美術館界,李小山一直是一位言語鋒銳的館長。他在這次論壇的發言一開始就提出對現狀的一種擔憂,他認為在中國的美術館生態裏面,有這種策展需求的場館實屬少數,除非美術館有主動積極的需求,否則策展人要介入美術館生態系統的難度是很大的。他認為,這種現狀的原因在於中國的美術館生態過於官僚化、行政化,缺乏一種文化理想。他進一步提出,我們亟需建立一個穩定的、制度化的美術館生態系統,這樣策展人這個“無形的手”才會變成“有形的手”。
高鵬(今日美術館執行館長):當代藝術展覽中的策展人選擇問題
今日美術館是呈現中國當代藝術現狀及先鋒性的平臺,高鵬在工作中一直在思考,在這些展覽中,誰來決定、選擇策展人,他認為背後也有一個巨大的“無形的手”,高鵬通過今日美術館的一些展覽案例闡釋了這一觀點。王廣義在今日美術館的回顧展選擇了黃專擔任策展人,劉小東的個展選擇了侯瀚如,今日文獻展選擇黃篤擔任策展人,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美術館都會考慮一種新的可能性。 高鵬還介紹了在籌劃的一個七天的青年藝術項目,上帝用七天時間創造了世界,今日美術館選擇合作藝術家用七天時候在14米的主廳創作、展示,但這個項目是沒有策展人的,這種項目方式也是今日美術館對當代藝術展示過程中策展人介入模式的一種另類嘗試。此外,高鵬還介紹了今日美術館“藝術櫥窗”、“今日微刊”等項目,通過這些方式思考什麼是策展人?誰來決定策展人?誰可以做策展人?
彼得·安德思(歌德學院中國分院院長):藝術策劃應與當地情境相聯繫
彼得·安德思是做戲劇研究的,他在演講中將博物館體系與劇院體系做對比,劇院有舞臺管理、劇目安排等團隊,同樣,美術館也有不一樣的使命,有不同的專家團隊,但不一定都是策展人。美術館在經營的時候是需要考慮目標觀眾的,這是策展人在做展覽策劃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尤其是做當代藝術的時候。此外,藝術策劃怎麼與當地情境相聯繫,以怎樣的藝術品詮釋特殊情境,這也是策展人在工作時需要考慮的。雖然現在有很多當代藝術活動,雙年展也呈現爆炸式狀態,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更需要思考怎麼來培養策展人,如何來創造策展人。
此外,還有眾多學者、館長分別從自己的研究、實踐角度發表了自己對“策展機制與美術館”的看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關注美術館與策展機制之間的隱性矛盾,是先有內容和實踐?還是先有機制和立場?兩者之間是否存有一種平衡關係?龔彥還介紹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策展方面的新計劃;加州藝術學院教授裏·馬爾科普洛斯在發言仲介紹到獨立策展人在西方的出現,1969年赫拉德·史澤曼(HaraldSzeemann)擺脫體制,策劃了展覽“當態度成為形式”,他也成為了第一位獨立策展人;法國勒馬加讚藝術學院院長伊夫·奧佩提塔洛從具體展覽案例説明策展人與美術館之間的關係;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也從正在展出的齊白石展覽的角度,分享了他運用策展的一些概念將傳統藝術拉近與當代關係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