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就地出發-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展於今日美術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3 09:42:36 | 文章來源: 雅昌收藏頻道

 

2014年3月2日,北京連續多日的霧霾終於盡散,下午15:00整,《st.art就地出發——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國際大展》在今日美術館隆重開幕。策展人子賀與製作人涂睿明,歷經近一年時間,打造了一個全新意義上的陶瓷藝術的盛宴。此次展覽展出30余位藝術家的多維度的陶瓷藝術實踐作品。通過這些藝術實踐,聚焦陶瓷文化,呈現陶瓷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創造力及對其身份的轉換。

陶瓷、絲綢、造紙等等都對世界産生過影響,但只有陶瓷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形態,甚至於戰爭的誘因,都産生過全方面的影響,因而可算做為中國文化實力構成中,唯一真正影響世界的事物。中國陶瓷藝術,從此一改其工藝美術的地位,正式被學術界接納,這是中國陶瓷藝術歷史性的時刻,它預示著中國的當代陶瓷藝術,從此走出工藝美術的工藝史窠臼,開始進入一個嚴肅的藝術史階段,預示著中國當代陶瓷藝術,迎來一個重新與世界對話的新紀元。

此次展覽的30余位藝術家參展的作品與他們往日作品的風格有很大差別,無論是形式、技法、表現方式或是思想表達,讓我們看到了大師此前從未展現給我們的另一面思想。

傅鐳的《百晃圖》所觀照的事物,並非陶瓷的實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層面,切入對與泥土發生關係的人的一個集體精神狀態的觀照,這個狀態呈現出一種職業的病態。

李曉峰的《海光》,則通過將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重新塑造了歷史資訊的美學編碼。

沈少民的作品《黃路燈》以及《我是我自己的結果》,分別使用了現成品方案和符號學方案,延續了沈少民一貫的詩性敘事的個人傳統,其作品將對舊文化的遺存與景德鎮作為陶瓷聖地在當下所呈現出的荒誕、悲劇色彩和強權特徵納入批判。

蒼鑫的《蒸化》選擇了一種神話學再表述的方式,對歷史與現實進行精神分析。藝術家黃岩的作品則體現出針對陶瓷本體性的邊界進行試探的方法論。

藝術家崔迪的《逐》,則通過陶瓷作為泥土的另外一種形態的特徵進行被強化的再表述,對文化殖民進行了演繹性反思。

藝術家龔循明的《溯源之冰川》,則通過將陶瓷的材料特性、繪畫性、以及雕塑的空間性、觀念代入的時間性,共同探尋文化在本源層面的自然主義,同時對工業文明對生態的破壞展示了某種可能的結果:偽造的冰川成為消失的自然景觀的最後憑吊。

藝術家陳訓成的《黃公望考》則通過裝置藝術,以枯枝、陶瓷、煙霧,重現了意向的富春江,讓觀者置身煙霧之中、枯枝之下,未見富春江而如臨富春江。。。更多藝術家的參展作品之精彩非一言兩語可完述,還需觀者親臨才能體會其中意味。

陶瓷發展到今天,在陶瓷的母地,在器用方面,淪為一種廉價品,在文化藝術方面,淪為民俗藝術,除了古人的留下的成就,今人在陶瓷文化的前瞻性探索上,幾無所成。現代陶藝的發生,從一個現實角度上看,是西方美學與現代主義對來自中國的傳統陶瓷文化系統的全面否定與文化轉基因。傳統陶瓷的器用問題,在現代陶藝中,轉變為陶瓷材料的他用問題。

從上世紀20年代以來至今,這是一段陶瓷文化在材料層面的反叛,現代陶藝剝離了傳統陶瓷的器用功能,將陶瓷材料萃取為藝術表達的附屬物,從而走向了陶瓷文化自有本體的反面。

正如此次展覽地點,今日美術館的使命: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前進。今日,不僅是此時,也是過去與未來。我們理解藝術之今日,我們成就與承擔藝術之今日,我們分享藝術之今日。此次展覽立足“今日”,回望過去,著眼未來,因為遠古的過去與遙遠的未來,承先啟後,所以有“今日”的存在,有“我們”的存在。

今天,獨立學者子賀,通過策展《st.art就地出發》這個展覽,試圖對陶瓷在人類文化發生學層面進行重新考問,在繼承中國唯一學術傳統——立足當下,回溯“文”的本體性的方法基礎上,提出完全迥異於西方美學系統的文化當代性命題。

此次展覽將延續至3月17日,關注陶瓷藝術的朋友們不要錯過此次陶瓷藝術的盛會,還請到場體味藝術家們的陶瓷藝術思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