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另一種挖新 畫廊為何“翻箱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8 12:40:13 | 文章來源: hiart.cn

 

2014年新年期間,業內幾家指標性畫廊相繼推出了老藝術家的展覽項目。這種不謀而合,是出於畫廊個體某種特殊的考慮,是臨時的巧合,還是籌劃已久,這是否有可能成為一級市場新的發展方向?挖掘有潛力的新人、年輕藝術家是近些年國內畫廊的普遍共識,也是藝術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向前看”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How old are you!”時髦的翻譯為“怎麼老是你!”,這句話是你看到N多展覽後下意識發出的感嘆嗎?畫廊此時將視線鎖定於老藝術家群體,逆勢而動,“翻箱底”是一時興起還是早有規劃?背後究竟是怎樣的經營策略?是否暗示著將在藝術界掀起一輪挖掘老藝術家的風潮?策展人出身的付曉東掌舵的空間站,在年初推出了“畫史氏曰”,展出的是一位七旬國畫藝術家的水墨、寫生作品,畫面透出藝術家在平凡生活中的自然、愜意與輕鬆。空間站是否將要推出老藝術家的展覽項目,付曉東給予了明確回答:不會。“王秉復是50年代央美老國畫係畢業的藝術家,當時趕上國畫大改造,儘管受迫害,他始終提倡傳統、學古人,反對蘇式教學,不跟隨潮流或口號。我們看中的是這種獨立人格、強悍的自我精神、對藝術的態度。更多意義上是提供老藝術家的個案,以反思整個當代藝術的發展現狀,希望通過展覽對當下話語進行回應和討論。今後是否繼續推出看情況,有好的作品,我們不會看藝術家的年齡、出身等等。”

尺幅更小的紙開工克筆寫生作品《邯鄲寫生-79》(13x19cm) 空間站的初衷並非如此,此事純屬巧合了,付曉東也強調做這一展覽並沒有考慮市場因素,銷售情況就順其自然吧。而台資背景的連鎖畫廊索卡以及中外合資畫廊博而勵對此問題的態度相當明確:是在推動老藝術家。但兩位畫廊主,純粹的生意人,在“推動老藝術家”這件事情上,除了關注點不同,策略不同,對“老”藝術家的界定也各有偏好。撥通索卡蕭富元電話的時候,他剛落地台北在藝術家洪淩家中拜訪。北京索卡在年後開幕了第一代留俄藝術家孫雲臺老先生的個展,展出作品統一定價十萬一張。用蕭富元的原話來講,“這些作品索卡在買入時價格低,現在希望以較低的價格吸引藏家”,他笑稱當做索卡的新春福利吧。

展廳中的29件油畫風景,均創作于1989-1999年間索卡選擇推出老藝術家作品的原因有兩個。藝術市場大環境方面,推新人、年輕藝術家的展覽太多,力度甚至有些過了。年輕藝術家剛剛介入市場時,藝術面貌不穩定、變數也大,因此價格不要太高,過多的曝光于市場、炒作價格,只會“英年早逝。”第二,現在大多數畫廊都在做年輕的藝術家,一定程度上已經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從索卡自身條件分析,索卡20餘年來積累的老一輩藝術家、尤其是第一批留學法國、蘇聯藝術家的作品資源,高手過招,PK的是核心競爭力,“拼庫存”是高手之間的遊戲。另外,橫向來看,同時代的畫廊主要以年輕藝術家為對象,除了大勢所趨,關鍵一點是推廣年輕藝術家成本相對較低,“一張趙無極可以買多少張某某年輕、新銳藝術家”,這説法雖略顯粗俗,或者還沾有濃厚的銅臭味、沒有藝術該有的高大上,但卻很現實。別人可能做不了,索卡在這方面卻佔有優勢。他透露今年索卡將側重做老藝術家的展覽,具體而言,對象就是早年留學法國、蘇聯的老藝術家,這一代人將西方美術帶到中國,才有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藝術史上扮演承前啟後的角色,索卡做這個項目是希望人們清晰地了解中國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中國的藝術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的。這批作品有500余件,他表示將不定期展出。下一個展覽同樣是美術史的介紹,作品來自林風眠、趙無極、吳冠中、劉國松、洪淩、朱銘、徐累等15位藝術家。

去拜訪博而勵畫廊,剛巧遇到布展和畫廊工作人員長時間的開會。為什麼選擇計劃做老藝術家的展覽?“老的就是新的”,Waling Boers亮出的回答真有趣。某個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重要的繪畫流派,在他看來卻不重要,他更在乎作品本身,在當時幾乎不具備藝術市場的環境下創作的作品,被放置在當今的文化語境中會出現怎樣有意思的內容,這是他感興趣的,也是做這個項目的出發點。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這一項目中的“老藝術家”,並非很年邁,也有別於該畫廊推介的年輕、活躍的當代藝術家,比如楊心廣、廖國核。其概唸有特別的界定,專指中國藝術史某一時期——星星畫會、無名畫會和同時期獨立的藝術家。 第二,這並非一個系列展覽,但會以個展和群展的面貌呈現。年初舉辦的個展中藝術家黃銳,便屬於那段藝術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即將於3月1日開幕的群展“85前的非官方藝術”及4月中旬張培力個展都是這個展覽項目的重要內容。第三,這些老藝術家作品開出的依然是市場價。

黃銳在開幕現場的表演從這個老外談及中國老一輩藝術家時目光中散發的光芒裏,我捕捉到的是這麼一條資訊,也是我最真切的感受:一個老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我更願意相信他是被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吸引,而不是冷戰思維抑或帶有意識形態的美麗包裝,他代表的還是更廣大的海外群體對中國的一種判斷和再認識。

黃銳、博而勵畫廊負責人Waling Boers(右一)及展覽開幕到場的友人當然了,精明的生意人從來都不會將所有的雞蛋裝在同一隻籃子裏,年輕藝術家和老一輩藝術家都要做,雙管齊下。蕭富元在冷眼剖析年輕藝術家表現“過火”之後,也不忘記補充一句“我們當然還會繼續做年輕藝術家的推廣。” Waling Boers送別我的時候,更希望下次的採訪是關於博而勵畫廊的年輕藝術家項目。畢竟對他們來説,一個是主流,一個是USP(廣告學術語:unique selling point獨特的銷售賣點)。

或許,老一輩藝術家、被市場逐漸遺忘的具備美術史價值同時處於價值洼地的老藝術家們,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受人尊敬的獨立人格和藝術態度,都是需要被挖掘的。篡改那年春晚小品鴨蛋的一句臺詞“長江後浪推前浪,請不要把爹拍在沙灘上”。太熱,太燥,太單調,需要換換空氣,多元才能和諧,市場和審美的需求畢竟不單一。我個人認為,作為一級市場主體的畫廊,挖掘、推介有潛力的藝術家,是它的永久使命,不妨暫時放緩追逐經濟回報的腳步,偶爾“有理想”地翻出“老東西”,沙灘下難免就有被掩藏的珍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