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2014年達喀爾雙年展暨中非藝術項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6 16:24:47 | 文章來源: 藝術國際

第11屆達喀爾雙年展(Dak’Art 2014)將於2014年5月9日至6月8日在塞內加爾共和國首都達喀爾舉行。展覽分為主題展、特邀展、紀念展、非洲雕塑展和校園展。同時,組委會還特別開闢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活動,這是中非首次通過非洲國家雙年展的形式,展開當代藝術的互動交流。

普世的藝術生産 (Producing the common)

2014年達喀爾雙年展,以法國文學家愛德華·吉利桑特(Édouard Glissant)定義的 “整體世界”為出發點,試圖尋找整體性。“世界始終變化,但依然保持相同,我們擁有對它的想像”。策展人相信,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産生著對一個奇異世界的普遍渴求。

與其他領域相比,藝術更能創造人類、自然和宇宙之間的相互關係。它以最大的誠意考慮人類共同的願望、恐懼、希望和日常的紛爭。這是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提出的“感性分配”。本屆雙年展的主題“普世的藝術生産”,是試圖用充滿活力的方式將政治與美學聯繫起來,在藝術展覽會這個特殊的空間裏,藝術作品不期而遇,通過各種活動和運動而暫態製造一個公共空間。

“普世的藝術生産”是進行集體分享的自覺行為,是藝術家感受、思考影響著每個人、影響“整體世界”的因素,尋找藝術家對藝術、藝術進程的批判性思考的新模式。

行為中的展覽、展覽中的行為

在本屆雙年展組委會的邀請下,策展人曼蘇爾(Mansour Ciss Kanakassy)、歐陽甦將在達喀爾設立中國展區,不僅展出當代藝術作品,還將開展與非洲國家藝術家的互動活動。展覽不僅是單純的展示,而且是將作品展出、藝術創作、批評探討作為一種行為,在這種行為中,創造藝術家之間、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對話。

策展人的相遇

為什麼去非洲?為什麼是中非藝術家的相遇?動機當然有對非洲當代藝術的陌生感、好奇感。中國與非洲的“相遇”源遠流長,早在新大陸發現以前的鄭和船隊,中非就有了不解之緣。非洲廣袤的土地、神奇的藝術造型、通靈的音樂、獨特的世界觀,無不吸引著世界的關注。

在與來自塞內加爾藝術家曼蘇爾的交談中,我們迅速發現彼此的看法如此接近,即作為藝術家和藝術策展人,也可以在兩個大陸之間的經濟生活之外,開展具體的藝術項目,借助直觀的藝術手段,展示藝術家對多元文化、跨文化的思考和參與,它們可以是非常個體的經驗,也可以是一種集體的態度。

曼蘇爾作品

2014年中非當代藝術家的活動“相遇——北京-達喀爾-北京”,是以曼蘇爾出生地的方言“Ndadjie. Pekin-Dakar-Pekin”為題的中非藝術項目,在離達喀爾70公里的(Villa Gottfried)進行。

非方策展人曼蘇爾,非洲聯盟十字勳章獲得者,並榮獲2008年達喀爾雙年展大獎,集藝術家與社會活動家于一身,也是殖民文化的堅決反對者。他説,因為自己的藝術作品和言論,如果60、70年代出現在達喀爾街頭,他會被殺害,現在,他卻得到非洲各國各界的支援,並在非洲當代藝術領域享有很高的聲望。2012年受北京雙年展的邀請,曼蘇爾首次來到中國,他的參展作品是他設計並印製的非洲統一貨幣。通過在中國的參展交流,他看到了中非藝術家開展互動活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週游”歐美幾十年,但始終堅信自己的根在非洲。他認為,當代非洲要在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經濟的前提下,不僅要保持與歐美的傳統交往,更應該重視與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文化交流;第三世界國家有許多非常優秀的藝術家,但他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仍然微小,藝術家們需要通過創作、互動,發出更加強烈的聲音。

2014年達喀爾雙年展暨中國展區的活動,不僅是一次展覽和藝術活動,也是各國藝術交流的一個站點,是藝術家互動的起點。差異與共性的合奏,帶來的也許並非美妙、但一定會是豐富的樂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