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泉州當代藝術館模型展出 “玫瑰金”折射多元文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7 14:19:48 | 文章來源: 東南早報

泉州當代藝術館概念性方案模型首次與市民親密接觸

“玫瑰金”折射泉州多元文化

模型中,泉州當代藝術館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一目了然。

昨日上午,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泉州西街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西街舊麵粉廠內,一系列與泉州當代藝術館有關的活動,因為有了翔實的文圖介紹,生動的概念性方案模型,以及由藝術館項目發起、規劃者,泉籍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現場介紹,備受矚目。

在昨日的泉州西街首期項目啟動儀式上,泉州當代藝術館基金籌委會成立,目前已經募集到基金6000多萬元。這些天,由加拿大建築大師弗蘭克·蓋裏設計的泉州當代藝術館概念性方案模型,也首次面向市民展出。阿芳現在就帶您去瞧一瞧,據説建築方案地面以上的主體建築面積有14000平方米呢!

色彩:詩意“玫瑰金” 凝聚著設計師眼淚

在西街舊麵粉廠的《弗蘭克·蓋裏建築大師作品暨泉州當代藝術館設計方案展》展廳內,兩座分別為1:200和1:400的方案模型首次與市民近距離接觸。很多市民都被建築表層,閃著金屬光澤的鈦合金玫瑰紅所吸引,這種被蓋裏詩意地稱作“玫瑰金”的顏色裏,凝聚著設計師的眼淚。

在美國洛杉磯,當蓋裏為泉州尋找到這種顏色時,突然唱起一首名叫《夕陽紅帆》的歌曲,唱著唱著,他流淚了。這是他童年時好友唱的歌,玫瑰紅色的建築材料,像極了泉州古城在夕陽下的顏色,令蓋裏想到泉州的帆船揚帆于海上絲綢之路,也喚起了他關於家鄉與童年的回憶。

藝術館的玫瑰紅色,呼應泉州特有的紅磚與火紅的刺桐花。顏色隨光線變化,時而深沉、時而鮮亮,彰顯出泉州的多元與活力。

設計師蓋裏與泉州當代藝術館草圖(資料圖片)

外形:融入泉州元素 串起古城文脈

文都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讓蓋裏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就深受觸動。為完善設計方案,當時他不斷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尋找靈感。最終,東西塔、紅磚建築、古船風帆、刺桐花等元素,都融入到設計方案中。但不是簡單的“搬運”,而是用現代的建築語言,將這些元素結合在建築中。

蓋裏在設計時,既延續了原先的典型建築風格,又考慮泉州的特點以及藝術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位於西街片區,臨近東西塔),在建築顏色、材料上與泉州古城古跡形成視覺、空間呼應。

藝術館方案中,波浪般的外形讓人想起泉州古城老宅翹起的屋檐,又似泉州港口搖曳的帆船。其中的玻璃結構,則似泉水,順著西街流淌潤澤古城,打通一整條泉州文化氣脈。

建築的正面似宮殿,背面則如可攀登的城墻,側面好像塔樓和藏書閣,形狀上呼應刺桐花;透明的材質讓館外行人得以窺見塔一般的建築內部,館內觀眾亦可遠眺東西雙塔。

市民登上藝術館的觀景臺,能將古城風貌、千年地標東西雙塔等景觀盡收眼底。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當代在互生中對話。

鐘樓、東西塔、藝術館、臨漳門,一條古老泉州的文化軸線,在蓋裏的設計方案中呼之欲出。

內部:滿足不同展覽需要向傳統致敬

建築內部的“虛塔大廳”,則與館外東、西實塔遙相呼應,內部設計的不同展廳用來呈現不同體量的作品:從平面繪畫到震撼人心的超大裝置都有棲身之處。

館內、館外均設有多功能空間:廣場、公園、劇場、圖書館、會議廳等,滿足市民各類功能所需,有望成為泉州承載國內外重大儀式的活動場所。

蓋裏在藝術館設計中,展現了當代的觀念、造型、材料和建造技術,卻又處處傳遞對泉州傳統文化的敬意。這與泉州當代藝術館的目標與承載的精神相合:守護古老的文化遺産、擁抱來自世界的當代性,在流動的歷史中始終保持自信與開拓精神。

設計師:“我最了不起的設計只能屬於泉州”

被譽為建築界“畢加索”的弗蘭克·蓋裏今年85歲了。去年元宵節,蓋裏在他的本命年裏帶著泉州當代藝術館概念性方案來到泉州。出發前,他在信裏反覆向自己在泉州的忘年交,泉籍知名藝術家蔡國強強調:“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了不起的建築之一,而且這個建築只能屬於泉州——我的老朋友蔡國強的故鄉。”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蓋裏在世界各地完成了一系列地標性建築的設計,包括西班牙古根海姆的畢爾巴鄂美術館、美國洛杉磯的沃爾特·迪士尼音樂廳、美國紐約比克曼“水波”大廈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