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第二屆CAFAM雙年展即將啟動 展示國際青年策展力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4 11:51:07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第二屆CAFAM雙年展將於2014年2月28日至4月20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目前,展覽正在緊張的準備當中。CAFAM雙年展是國內首個以學院美術館為平臺的國際雙年展,2011年以“超有機”為主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深獲社會各界好評,並被多家機構及媒體評為2011年度中國“年度最佳展覽”。第二屆CAFAM雙年展秉承第一屆的學術基調,以“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為主題,堅持國際性、當下性、前沿性的學術方向,深入探討當代文化與藝術的發展與實驗的精神、面貌與特徵。

以“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來命名本屆雙年展,其含義指向當今藝術世界的潛在思想與意識是如何主導、控制、影響、反饋藝術的行為和實踐,當“無形的手”指向藝術現象的呈現時,其實已經意味著諸多的權力話語的滲透和干預。這些恰恰是當代藝術文化需要反思與回應的,也因此通過國際化的策展人去展開“無形的手”的策展表現,就內在地、潛在地呈現諸多可以討論的話語和論題。它既有藝術教育的含義,也有藝術實踐的命題,還有藝術體制化的問題,更有藝術功能與轉化新認識的論題。

如何立足學院平臺舉辦具有自我特色的雙年展,這是中央美院美術館的目標,也是近年來一直在探索的命題,第二屆CAFAM雙年展的總體策展方式將採取創新形式,基於藝術學院策展專業的設立及發展,及其在當代的策展活動中發揮的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本屆 CAFAM雙年展邀請六所國際重要藝術學院的策展專業指導教師為學術主持,策展專業畢業並具有較出色策展成果的學生擔任策展人,共同構成具有創新意義和教學實踐及實驗意義的策展團隊,來策劃、組織、實施本屆CAFAM雙年展。因此本屆雙年展也是一屆特色鮮明的雙年展:策展團隊、藝術家精英化、年輕化及國際化程度高;六所院校在國際策展教學與實踐上影響力大;研究方向更具創新性、研究性和探索性,昭示學術前沿的端倪。

這是一次國際藝術院校策展教學的實踐碰撞,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胡丹潔、中國美術學院的馬楠、法國勒馬加讚藝術學院的維羅妮卡•瓦倫蒂尼(Veronica Valentini)、荷蘭大蘋果藝術機構的安吉拉•赫拉爾迪(Angela Jeradi)、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的翁笑雨以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基特•哈蒙茲(Kit Harmmonds)將在這個國際平臺呈現出前沿的策展實踐。

六個策展人的方案分別是:

胡丹潔(中央美術學院):《金枝》的密碼——巫術、鬼魂,與面孔的經濟學; The Code of The Golden Bough -- Economics of Witchcraft, Soul, and Faces

展覽的出發點是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的巨作《金枝》。展覽主題“看不見的手”與《金枝》的用意有著驚人的一致,便是探討各種藝術形式之間轉換的隱藏的規律。雖然現代化完全推翻了原始、宗教、愚昧,直覺,理性主義、工具主義無限擴張的經濟發展使我們陷入困頓迷茫。我們還是應該用更為直覺的良知來調和理想主義帶來的對於世界的傷害。在這個意義上,當代藝術不是對於現代藝術的英雄主義、理性主義、樂觀主義的繼承,而是對它們的一種質疑、糾正和顛覆性的反叛。

安吉拉•赫拉爾迪Angela Jeradi(荷蘭大蘋果藝術機構)博弈論:哪兩種動物最相似? Game Theory: which animals are most like each other?

本展覽旨在使用大眾傳媒和娛樂已有的程式,用遊戲的手段去生産代替性的權力結構。但是這個遊戲即是幻想的,也是現實的。也就是説,我們怎樣使用大眾傳媒的手法,耗盡現有的權力結構,並顛覆這些結構中的藝術形態?共用和娛樂的活動可以引致意味深遠的社會交換嗎?

基特•哈蒙茲Kit Harmmonds(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幻肢,木偶並不比它們的操縱者更愚蠢 Phantom Limbs, or 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

本場展覽的一個根本主題在於文化如何在權力影響下被生産、被框定以及被展示。其中包括經濟與殖民的因素。在當下,類似的結構與意識形態隨著全球力量的轉換而發生相應的修改。誰在説、誰在聽、我們為何傾聽特定的聲音,以及或許是,我們為何自欺欺人地去看去聽,都是當代藝術的核心問題與主題。當代文化以複雜的方式表達自身。本場展覽則希望與這些當代文化的趨勢與潮流共舞。

維羅妮卡•瓦倫蒂尼 Veronica Valentini(法國勒馬加讚藝術學院):模糊性•和其他形式的遊戲 On Ambiguity and other forms to Play with

展覽試圖分析佔主導地位的自由體制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與形式塑造了我們對於藝術、知識、自然世界甚至生活本身的理解。當代全球經濟體系以及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存在和運轉處在一個更加廣泛的語境之中。此次展覽對該語境進行思考並著眼于相互關聯的影響:與經濟直接相關的是新的主體性的出現。

翁笑雨(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物的議會:一個迷失自我的展覽 The Parliament of Things: an Exhibition that Loses Itself

物的議會以超現實主義的魔幻思考以及馬賽爾·杜尚變戲法般的策展策略為出發點,將焦點放在展覽策劃與藝術創作的交叉口上,探討了“挑選”、“排列”、“組織”以及“陳列”等策略如何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在策展實踐和藝術表現中碰撞穿插。

馬楠Ma Nan (中國美術學院)博物館地下室; The Museum Cellars

策展人名單的國際化,可通過展覽方案略覽不同院校在展覽策劃方面的教學理念,這是此次雙年展的一大看點。此外,本屆雙年展共有72位藝術家參展,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南韓、法國、英國、荷蘭、西班牙、巴基斯坦、黎巴嫩、泰國、墨西哥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也是一次跨越不同文化圈的藝術展示。參展藝術家中不少還是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以“情境藝術”出名的提諾·賽格爾(Tino Sehgal) 早在2004年就榮獲瑞士巴塞爾藝博會的巴羅斯獎,並於2013年榮獲威尼斯雙年展為最佳藝術家頒發的金獅獎;關注黎巴嫩當代歷史的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曾參加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紐約惠特尼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2011年獲得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 來自美國的著名裝置藝術家馬克·迪翁(Mark Dion) 主要探討博物館系統的整列和物品收藏,來討論它們之中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作品多次在泰特、MoMA等機構展出,並獲得史密森美國藝術博物館藝術獎等獎項。

這是一屆跨越地區、跨越文化的橫向策展實踐的雙年展,展覽特別強調這些策展人所呈現的問題、話題具有超經驗的性質,即它們是超越當下情景、特定類型、單一學科的藝術展覽表現;同時,作為策展,也強調它不是孤立的展覽計劃和落實,而是一種超策展的學術研究,它縱向地思考歷史,又橫向地架通不同學科知識的對話,以藝術的方式來昭示當代國際社會的關注點與特殊性。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