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蘇富比回應堅稱功甫帖為真跡 劉益謙不退藏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24 09:47:33 | 文章來源: 經濟參考報

 
“我不會退掉藏品,並將於3月如期在龍美術館展出,除非能有更新的證據。”上海藏家劉益謙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2013年9月19日,劉益謙從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5000多萬元人民幣競得蘇軾的《功甫帖》,引發業界關注;時隔3個月,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鐘銀蘭、單國霖、淩利中三位研究員突然質疑此書帖是晚清時期以“雙鉤廓填”手法炮製的偽品,更是平地起驚雷,掀起一場真偽之爭。一個月來<<功甫帖>>“羅生門”持續升級。
拍賣方:三度回應堅稱“真跡”
1月13日,紐約蘇富比中國古代書畫部發佈14頁的研究報告,對上博專家提出的“蛛絲馬跡”一一回應。
報告稱,蘇富比專家團隊經過再次論證,並聽取包括中國內地文博前輩在內的國際及國內專家和業內人士的專業意見,堅持認為拍賣的蘇軾《功甫帖》是真跡。不同意該作品是清中晚期“雙鉤廓填”的結論。
2013年12月21日,上海某知名大眾媒體刊文指出,上博專家認為,此帖是清中晚期從石刻拓本中鉤摹出的鉤摹本。次日,蘇富比表示“一旦收到上博的研究報告,將針對其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回應。”
2014年1月1日,上博研究員發佈逾萬字研究報告,列舉《功甫帖》非真跡的種種蛛絲馬跡。3日,蘇富比聲明仍“堅決認定《功甫帖》為蘇東坡的作品”。並對三位專家以個人名義對個別私人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商業行為進行公開評論表示驚訝。
而上海一位資深藏家質疑,蘇富比為何不公佈專家團隊名單?或可舉行學術研討會,以顯示探討《功甫帖》真假的誠意。
質疑方:對拍方研究報告“無可回應”
自1月1日發佈研究報告以來,上博3位專家未再對《功甫帖》的真偽正式回應。
13日蘇富比研究報告出來後,研究員單國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會看、不理它”,並指出“《功甫帖》是摹本,可能是自己寫的,沒有雙鉤廓填”。
“雙鉤廓填”指的是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然後再填墨。
而研究員淩利中接受記者採訪則説,圍繞《功甫帖》展開的是學術探討,因此鬚根據蘇富比報告中的“學術含量”來決定是否回應,而對此次蘇富比報告只能説“無可回應”。
2014年首日的《中國文物報》上,單國霖發表《蘇軾〈功甫帖〉辨析》一文闡述此帖為摹寫的看法,但未出現“雙鉤”字眼。而鐘銀蘭、淩利中的《從法帖中雙鉤--談〈劉錫敕〉、〈功甫帖〉墨跡的鉤摹性質》一文則認為是“雙鉤廓填”。
北京一位書法家撰文表示,“不會看、不理它”,這不應是學者應有的態度。真理越辯越明,真相也是如此。
收藏方:堅定收藏,如期展出
尚未感受迎接藏品的欣喜,劉益謙卻先迎來一聲“棒喝”:5000多萬元買回“贗品”?
自上博專家發聲質疑以來,劉益謙公開發表5次聲明。儘管他認為“這是個好事情,對《功甫帖》真偽的爭議有助於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但隨著爭論的升級,讓他“身心俱疲。”
“我會在適當的時候,用掃描機掃完後放大50倍,這就看得出來到底是寫的還是鉤的。”劉益謙認為,拍賣是市場行為“我也不是瞎買的,藏品從30萬美元報價,經過十幾輪競拍到800多萬美元,這已證明書帖的市場價值和認可度。我不買的話,前一口叫價的是日本人。”
儘管有人表示願意接手藏品,但劉益謙目前尚無退貨或轉手意願,而且藏品會如期在上海展出。同時他也留下一連串疑問:上博專家為何沒有先在專業研究刊物發表研究成果,而是在大眾媒體以官方的名義發佈結論性的觀點?從競拍成功到回歸,其間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為何不早一點而是等到分期付款結束才發出質疑?為何3位專家會有不同的結論?公立文博機構專家應以何種方式介入市場鑒定更合適?如何才能有一個更接近真相的説法?
《功甫帖》真偽之爭是“照妖鏡”還是“試金石”?
《功甫帖》真偽之辯的僵局,正是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困境的縮影。激辯的背後,是收藏市場的亂象叢生;而探求真偽的過程,或許會襯出各方的學識水準及其職業道德和良心。
“點中”文物市場亂象“死穴”
蘇富比堅稱“真跡”,上博專家認為是“摹本”。面對真偽之辯,人們深感迷茫。劉益謙説:“現在藝術市場誰都可以説話,嘈雜無序。希望國家有關部門成立相對權威的機構。”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理事劉幼錚表示,鑒定評估是目前文物藝術品市場混亂現象的“死穴”,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權威機構。
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委員會副會長張寧介紹説,最權威的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但這個組織只對國家博物館進行鑒定分類、評估級別,不面向社會。然而隨著文物市場的活躍,社會市場鑒定需求越來越大。這種情況下,出現博物館職工、退休同志以及一些社會自學成才的人員順應需要走向市場。
不僅文物面臨誰來鑒定,文物鑒定者也面臨無人鑒定。張寧指出,社會上一些鑒定部門和鑒定人都沒有資質,我國也沒有鑒定資格認證。“電視上露一露,或者寫了幾本書,就可以做鑒定。這導致水準低下且缺乏職業操守,甚至導致説假話的‘鑒定家’大受歡迎。”
學術應如何介入市場?
上海博物館3位專家對《功甫帖》藏品的質疑,引發關於學術干預市場的熱議。業內人士對此意見不一。
張寧認為這“無可厚非。”在人才稀缺的情況下,文博專業人員是社會力量的重要補充。負責任地為社會提供鑒定服務,是引導、規範市場應盡的責任。專業人士再不介入,市場將更糟糕更無序。
但張寧也同時強調,文博專業人員提供市場鑒定服務,一方面要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鑒定水準;另一方面要堅守職業道德操守,不能被利益驅動失去原則,否則就會自毀長城。
“學術與市場兩者交集時須慎重。”北京榮寶拍賣總經理劉尚勇則指出,鑒定的市場標準與學術標準不同。學術研究出於公益目的不避對錯,經常翻案。市場卻要維護私利,不可輕易觸犯。
劉益謙表示,學術機構要參與市場,前提是學術要嚴謹,要有公信力,否則得不到尊重。而且他認為,專家應以學術探討方式發表報告而不是製造娛樂新聞“讓原本應以學術方法辨析的疑義回歸學術,讓原本應以理性方式解決的問題回歸理性。”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也認為,在專業範圍內進行各種形式的探討均有必要,但通過大眾傳媒來導引,則容易使人們陷入誤區。
文物鑒定需突破困局
“希望《功甫帖》不要成為一個懸案。”劉益謙期待通過學術爭論接近真相。
古代書畫的鑒定爭議一直存在。張寧説,針對《功甫帖》,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會診”,併為各自的結論背書,留于後人參考研究。
陳履生表示,《功甫帖》的真偽暫時還無法有一個明確的説法,而由《功甫帖》所牽涉到的中國書畫鑒定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積極面對,從宏觀上解決中國書畫鑒定的主流話語問題。
業內人士建議,首要的是建立一個國家權威的中國書畫鑒定體系。當前獨立的仲介鑒定機構和鑒定師鳳毛麟角。
培養專業的鑒定人才。上海資深藏家認為,老一輩的文物鑒定大家除了熟諳藝術史,還往往擅長書法、精於繪畫,有識別真假的雄厚內力,而當下鑒定者往往偏重學術研究,藝術修養較弱。應培養古代字畫鑒定人才,尤其要注重補上“藝術修養”的短板。
用科技創新打開鑒定中的技術瓶頸。科技鑒定的興起,是對傳統鑒定的補充、深入。但專家也強調,推進科技鑒定也要強調職業操守和專業背景,否則更容易誤導市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