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2014中國十大藝術趨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7 13:58:57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眼前這條穿過“金錢地獄”的路是共謀的結果,“實施某種選擇必然會犧牲掉其他選擇”(以賽亞·伯林語),今天的中國藝術獲得了兌換價值,卻離見證時代和喚起審美的初衷越來越遠了。現狀肯定不是完美的、自然的,而當我們談論趨勢時,談論的不僅僅是市場。理清趨勢並不是預測這一年有誰能賺大錢,而是讓同行者看清路口。對資本又愛又恨的藝術家,也許只有自己當上了土豪才能解決矛盾糾結。

未來,水墨仍是中國藝術最趁手的兵器,問題是如何與當代發生關聯;年輕人已經很成熟了,但薑還是老的辣;不管一級市場、二級市場還是幕後交易,都是土豪有辦法;大家見面少了交流反而多了,有Wi-Fi的地方就有藝術細菌;藝術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藝術圈有很多賣藝術的小火柴;大黃鴨遊走了,天空之鯨會飛來;藝術越來越不像藝術,可私人美術館卻越來越像美術館;還有一個秘密要告訴你:畫大畫的天價藝術家,其實最愛莫蘭迪。

趨勢一:當代水墨最熱門

既與中國文人傳統相關又將多元文化運用自如的當代水墨,將是未來最熱門的中國藝術。此水墨非彼水墨,其中的翹楚與美協領導、國畫大師和官方主辦單位無關,也與西方人設定的語境無關。過去兩三年的預熱看到成果,2013年,藝術圈幾乎無人不水墨,連方力鈞個展都以水墨為主了。2013年12月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水墨藝術:借古説今中國當代藝術”展之後,當代水墨被視為已經成為目前最重要、最有活力的藝術形式。

批評家賈方舟援引大都會亞洲藝術部王辛的話説,大都會博物館10年前就考慮做這個展,而這兩三年確定以水墨為題進行策展後,更是啟發了中國藝術機構先下手做起了當代水墨。2013年秋拍,保利在香港推出當代水墨專場,香港蘇富比也推出了早期現代水墨大師專場,當代水墨可説是當代藝術中行情最好的板塊。畫廊和美術館也在持續推出當代水墨展,參與的藝術家既有過去就畫水墨的,也有大量改畫水墨的。很多過去不好賣的藝術家,畫水墨之後也供不應求了。

2013年1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墨藝術: 借古説今中國當代藝術”展。這是大都會博物館首次推出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展出3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70件作品,分為書法、新山水、抽象和筆墨四部分。

趨勢二:中國土豪有辦法

別説是中國市場,以後就連全球藝術市場都要看中國土豪的臉色。美國、歐洲、印尼的基金會都已逐漸退場,現在只有中國人才舍得這麼花錢,對土豪來説,就像在歐洲買名牌買豪宅,在拍場上橫掃畢加索和莫奈也是展示財力和品位,進行穩健投資的辦法。

1.06億美元買畢加索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2130萬美元買畢加索《閱讀的女人》,500萬美元買米開朗基羅的炭筆畫,2820萬美元買畢加索的《兩個小孩》,一擲千金的都是中國土豪。過去中國土豪愛買元青花和流失文物,現在買西方藝術史上留名的精品才是王道。

境外藏家已經撤退,轉身成為顧問、推手和送拍達人。中國藝術拍賣一開始就與“中國土豪家裏有什麼,以及土豪家裏還需要什麼”有關。萬達是在買了1000多張吳冠中、趙無極、李可染、潘天壽、石魯、吳大羽之後才開始盯上畢加索的。而國內已經建成或正在興建的私人美術館是當代藝術的重要客戶,很多展覽就是為配套大型地産項目而生的,沒有藝術概念都不好意思蓋豪宅。所謂資本博弈、市場焦點,其實無非是幾個資本雄厚的收藏家的選擇,夫妻倆在家一商量,第二天就能舉出某位藝術家這輩子沒賣過的高價。為迎合土豪口味,拍賣甚至叫出了有8有6的吉利價。

趨勢三:年輕藝術家獨當一面

這個時代剛發現的金子就已經被鑄成金條了,年輕人懷才不遇那種事絕對不會在今天的藝術圈發生,學術和市場兩方面準備好了各種條件,讓人眼前一亮的新人迅速被推上高位。未來年輕藝術家將獲得更多機會,聚光燈下,他們與成名藝術家混搭出場,前者用後者證明名氣上升,後者用前者來表現心胸和活力不減。

過去5年間,機構奮力發掘年輕藝術家,從央美的“未來展”到“青年100”到“新星星美展”,發掘年輕人的藝術計劃從未斷過,這些計劃除了給年輕藝術家展出和銷售的機會,還給予他們江湖經驗。2013年9月,賈藹力獲得“顏文樑藝術獎”,此時他不過三十歲出頭,已經通過一系列的青年藝術展成長為一個有口碑有價位的“老藝術家”。英國蛇形美術館總監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Hans-Ulrich Obrist)更超前,他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聯合發起“89+”,已經開始關注1989年及1989年後出生的藝術家。

趨勢四:有Wi-Fi的地方就有藝術

藝術知識和資訊傳播、初級藝術品銷售、藝術交流,未來都將在網上完成。線上展廳是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標配,還有導覽App和微信公眾號。谷歌藝術計劃的“街景小推車”在中國率先進入了湖南省博物館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而官方也有數字化工程將敦煌經不起現場看的寶貝放上網。蘇寧易購和國美線上開設藝術品頻道,保利、嘉德開啟與淘寶的合作,電商有機會將小眾拍賣拓展為大眾消費。

專業發佈藝術資訊的網站比其他媒體更勤快,雅昌的編輯可以從香港藝博會飛到威尼斯雙年展再飛到卡塞爾文獻展,數十天連續發回現場報道。藝術家是自媒體世界的活躍分子,你能從他們的發佈和互動裏讀出今天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生態。連領導開會都改成召開“國際藝術學院院長網路研討會”,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説已經全球化。

要進修藝術也不必專門跑到美院讀什麼研修班,從TED到播客(視頻分享)到一席,全世界最好的藝術家和藝術界人士受邀講解他們是怎麼想的。而在網易公開課,可以看到全球19所大學的美術類課程。這個時代的問題不是學不到,而是怕你學不完。

趨勢五:沒有藝術家群體,只有個人品牌

實際上已經沒有四大天王、四大金剛了,未來一人一品牌,每個藝術家只代表他自己。曾梵志是這種趨勢的代表人物,破紀錄的1.8億港元實際上代表的是個人品牌的進一步確立。不像2006年張曉剛拍出天價帶來的整體繁榮,曾梵志的崛起並沒有帶動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表現。

藝術家的發展甚至不是企業化的,而是若干行業跨界合作,共同推動的結果,未來有更細化的分工和更專業的團隊來維護藝術家的品牌。畫廊、拍賣行、藝術機構、傳媒的介入都不可或缺,不是勢必如此,而是要做大做強勢必如此。有些藝術家甚至會聘請公關團隊來進行線上、線下行銷。個人化創作、扎堆取暖及自己打理自己的工作模式已經終結,這是因為今天公眾對於資訊的接受是服從式的,就如38%的人觀看朋友推薦的視頻節目,更多的人只關注成為熱點的藝術。這促使藝術家不斷地製造動靜,以便業界和公眾為他轉椅。

趨勢六:藝術圈需要更多專業人士

畫著大衛長大的人已經夠多了,藝術圈現在需要更多專業人士,比如懂外語的、熟法律的、精IT的、會修片的。版權糾紛、查稅風波需要熟悉法律法規的人來解難,搞多媒體藝術的需要IT達人來幫忙解決技術問題,做影像和攝影的也有大量的片子要剪要修,藝術越來越綜合,藝術工作將逐步被拆解。

中國藝術圈一向看重西方,良好的語言能力必不可少。雖然陳丹青認為“學會外語對一個藝術家來講跟交流毫無關係”,但是今天藝術圈還是將懂外語視為入門的必要條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招博士生,外語好的比專業好的更受青睞,因為他有大量的國外著作要組織翻譯。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王春辰是英語專業出身,OCAT藝術總監盧迎華也是。外語不好沒得救,外語好了,藝術現學就夠了。

趨勢七:大作變小

當代藝術素來偏愛大尺寸,尺寸與意義直接相關,視覺衝擊比觀念更有價值。作品非要做得頂天立地才算當代,藝術家被史詩巨作累得夠嗆。物極必反,未來省時省力省料的小作品將成為新的流行。劉野、張曉剛等藝術家都越畫越小,以超大型雕塑聞名的隋建國也只做拳頭大的泥塑了。更小的尺寸適合的空間和場合更多了,價格也才是大作的幾分之一,利於銷售,適於收藏。

而就藝術表現而言,小作品偏向西方古典風格,或者如莫蘭迪創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小畫審美系統,總之需要極其精緻才算得上好。畫幅雖小,對藝術家的考驗一點都不小,更能在方寸之地展示水準。另外,別以為小畫沒有升值潛力,一幅95cm×90cm的裏希特(Gerhard Richter)2008年就值1億元人民幣了。

趨勢八:藝術越來越像公共事件

藝術不僅針對體制和社會發言,甚至把自己也做成了公共事件,而不再費心去將體驗轉化成審美。藝術變得更注重爆炸性,更雕琢舞美效果,還會更頻繁地登上社會新聞版面,成為社會景觀之一種。這其中有自發的、策劃的活動,也有因為泛藝術化傾向而難以界定的行為。此外還會出現更多公知型和偶像型藝術家,樂於與傳媒互動,根據社會議題設計作品。

和過去直接與政治批判掛鉤的藝術不同,未來藝術家會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更具體的社會熱點上。裸奔不算激進,公開的一夜情還會發生,甚至可能把比蒼蠅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放入展廳裏。他們努力不讓公眾覺得藝術這件事與自己無關,但是容易讓自己變得跟藝術沒什麼關係。在這類藝術中,藝術家的光環褪去了,他們試圖對社會施加直接的影響,不過有時會適得其反,反而令藝術“變成像個多功能的沙龍廣場”。

趨勢九:大展來中國搶錢搶關注

外國展覽在中國將繼續享受超國民待遇——更多關注、更多傳播、更多收入。上海草間彌生展開幕的第二天,觀眾排的隊蜿蜒如長龍,每進入一個房間至少要等半小時,擁擠程度堪比公眾開放日的威尼斯雙年展。就連在羅浮宮門前中國遊客都是最搶眼的,更別説送到自家門口來的大師展了。

在草間彌生之前到中國的博伊斯、安迪·沃霍爾和培根,是藝術圈必看的展覽。而“佛羅倫薩與文藝復興:名家名作”、“走向現代——英國美術300年”、“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畫派珍藏特展”等則更受公眾的歡迎。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在香港維多利亞灣展出大黃鴨,觀眾擠破頭。而大黃鴨在北京展出一個多月,兩所公園門票收入分別過億,衍生産品及其他相關收益超過兩億元。大黃鴨的好成績引來更多試水者,據説堪培拉的“天空之鯨”(skywhale)熱氣球也將亮相中國,因為這件由於太怪而備受爭議的作品只要能在中國火一把,一定能改變世人對它的冷遇。

趨勢十:私人美術館成當代藝術主場

官方美術館繞不開大師和美協,私人美術館可以,因而具備了更大的自由度和發揮空間。加之私人美術館多聘請有國際資源的專業人士打理,未來私人美術館將會比官方美術館更加學術化、國際化,也更貼近觀眾。

如今不少活躍的私人美術館已經是同類中的翹楚,如上海震旦博物館有非常系統的古代精品器物收藏,廣州時代美術館比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更多,而今日美術館一直是當代藝術家可以寫進簡歷的展出地點。未來,這些美術館將擔當中國當代藝術的主場,沒在官方美術館辦過展沒什麼,沒在某些私人美術館辦過展才屬於資歷不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