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2003年在徽州宏村
[作者手記]中國古代宋人范寬常年往來于終南山、太華山一帶,對關陜景色有深刻的感受和描繪,存世有《溪山行旅圖》。近現代江蘇畫家傅抱石《江山萬里行》可以走長江,也有走長城的,但是很少有畫全中國的。沉浮不僅一個人想畫中國畫,畫中國,並且還組織帶領一大幫中國藝術家開創並且堅守著這個美麗的中國夢。在90年代初他就萌生了這個想法,2003年的時候正式提出並且發起跨時三十年的主題寫生創作工作“中國畫·畫中國”全國系列藝術活動,任總策劃、秘書長。2003年到今天已然堅持走過了風風雨雨的十年,十年堅守,走過這個夢想的三分之一。
沉浮原名陳夫,出生於莊子故里——安徽蒙城。陳傳席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皖人不可小視》,“徽人到處,經濟文化隨之”。是的,徽州人傑地靈。沉浮從小天性純真美好,喜歡做夢,對未來有無限憧憬,7歲時開始習畫,年方25歲就把個展開到了北京。
最早誕生”中國畫·畫中國”的想法之後,靳尚誼先生給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援,並且給當時沉浮的策劃書上面寫了一行字:“大為同志,陳夫的創意此活動很好,有利於中國畫的繁榮與發展……”, 落款是“靳尚誼,望給予參與和支援”。之後沉浮拿著電話號碼就直接去了美協,當時沉浮是第一次見到劉大為常務副主席,劉大為當時正在主持一個會議,但是看到消息之後覺得也為之一振,一拍即合,讓《美術》雜誌社參與主辦。
自2004年9月以來,堪稱中國美術史上浩大工程,以“中國畫、畫中國”為主題的全國性繪畫藝術創作活動,震撼了整個美術界,計劃用30年時間畫遍中國,被業內人士稱為“時間跨度最長,畫家陣容最大,活動規格最高”的寫生創作工程。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的靳尚誼先生稱此活動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創舉”。第一屆參與的藝術家由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精選出來的30余位全國知名畫家齊聚南京,包括劉文西、范揚、靳尚誼、楊延文、孔維克、易洪斌、朱道平、郭文濤、張志平等等,“中國畫·畫中國”全國系列繪畫藝術創作活動從此啟動。自那以後,中國畫、畫中國,寫生、創作、出版、展覽,一時間風靡中國。這項活動使藝術家進一步找到了自己創作的本源,極大地調動了創作激情和靈感,一批批高水準的藝術作品應運而生。
著名畫家劉文西曾在參與“中國畫·畫中國”時説:“今年我已71歲,爭取活到100歲,要年年參加活動,只要我還能走得動,我想會儘量走到底。”著名畫家馬西光説:“由於任務重,時間緊,我不得不改變了以往采風以畫為主的做法,而全力投入觀察、了解、調查、研究我感興趣的具有江南特色的人和事,頗有新的收穫。”
那麼組織這個偉大活動的小子沉浮,在這十年來的沉沉浮浮中又有怎樣的故事呢?他是如何走上美術之路?又是如何在這條道路上歷練自己的呢?
蒙城小子逃學作畫 離家學美術
1972年,在安徽省蒙城縣許疃公社,皖北一個很偏僻的小村子裏,沉浮(陳夫)那年7歲。村子裏來了一個人,據説是浙江美術學院的學生,走村串戶的可以為鄉親們畫頭像。那時候在鄉村,有個不成文的約定,家裏有老人去世或者遲暮的年齡都會請人來作畫,一般都是頭像或者全身像。沉浮家也請來了這位學生為家中老人作畫,那是沉浮第一次深深被“美術”吸引,一根炭精條,一張白紙,用九宮格的方式在紙上打底稿定位,隨著碳粉一層層疊加在紙上,身邊親切的人就活靈活現的躍然紙上,沉浮當時就看著迷了,儘管那時候根本未曾察覺這種藝術對自己未來的致命吸引。不過僅僅這一張畫開始就讓一直覺得生活平淡的小沉浮突然興奮起來,一直處於皖北寧靜小村生活中的這種環境,以及之前從未有過這種對美術近距離的接觸和認識,都讓當時的沉浮覺得生命突然變得鮮活起來,雖然那時候絕對想不到日後會走上美術之路。隨著這位畫像先生在家短暫居住的幾日,小沉浮拿出家裏最好的吃的,最好的喝的“供奉”給這位先生,都是為了能和他多交流幾句。那兩天裏,每當父母早上出門以後,沉浮就背著書包從學校偷跑回家,死死盯著畫像先生,看他筆下生發出來的奇妙世界,一筆一畫都深深得印刻在了沉浮心裏,有時候一張畫一看看半天都不過癮。可惜時間還是很短暫,很快先生走了,沉浮卻徹底迷上了畫畫。緊接著沉浮加入了學校的興趣小組,可是自打迷上了繪畫,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從班裏的前幾很快跌到了班裏的後幾名。當時沒日沒夜的涂塗抹抹,上課老師在講臺上講課,沉浮就在底下畫老師,沒有少挨批評,也沒有少挨粉筆頭砸腦袋。那個年代緊接著就是打倒四人幫,農業學大寨,以及毛主席去世,周恩來總理去世。沉浮當時在興趣小組沒少畫黑板報,彩色粉筆,室外露天的黑板報,完成一次黑板報其實要花費挺大力氣。但是往往一場雨下來,辛勤勞動就要付之一炬。沉浮為了保存的勞動果實,每次畫完室外黑板報,回家後自己還會偷偷用紙筆記錄下來。
那個年代是一個非常講究分數的年代,可能也是由於剛剛恢復高考不久,每個人都對知識充滿渴望。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正規的考上一個大學,尤其是沉浮的父母,但是具體是考什麼大學,他們和沉浮都很茫然,也不清楚。不過沉浮自從迷上畫畫,初中考高中的時候竟然沒有考上高中,因為文化課太差,英語不及格,數學也不及格,後來只能接受復習一年的結果,終於考上高中以後,沉浮很快又進入了一個高中的美術小圈子。
但是真正走近美術,應該是1982年的暑假。高中畢業後沉浮沒有考上大學,父母覺得臉上無光,他自己在家也受氣,於是就跟著姐姐到了阜陽師範學院的遠方表姐家去散心。除了第一次見到了維納斯、大衛的石膏像,又一次在阜陽師範學院看到了7歲那邊見到的炭筆畫的很多人像素描,這讓沉浮再一次沉醉!那時候也是沉浮第一次知道考美術也可以進入大學,於是這個蒙城小子就讓伴隨自己來到阜陽的姐姐隻身一人回到蒙城告訴父母,自己決定在這裡留下來參加考前班補習繪畫,背水一戰,堅決踏上一條美術的不歸路!
自我反鎖 小洞中“窺”探練眼
當時第一次知道美術也可以考上大學的沉浮,下定決心考上第一個他知道的大學——阜陽師範學院。進入考前班之後,一個人租了一間只有六平米大的房子,叫做“西曬房”,由於房間三面都沒有窗戶,只有一扇門的那種很封閉的房子,唯陽光可以西曬,只有一張床,基本下地以後就到門口,夏天那個小屋內酷暑難耐,為了涼快些,他把雙腳泡在水盆裏,到高考時雙腳腫得穿不進鞋子,只能穿著大大的膠鞋趕考。當時的作畫工具就是一些三合板裁成小畫板,兩個夾子,幾張素描紙,一些炭筆和鉛筆。當時就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學美術。
阜陽師範學院美術系考學的專業課當時分為素描、速寫和水粉。一心想把專業課提升上來的沉浮就把自己反鎖在小屋內,預計好自己一週的食物和水,然後自己把鑰匙交予隔壁老太太,有事需要出門的時候就敲隔壁的墻,請老太太開門,自己再出去。由於當時畫人還是比較封建,尤其是大部分鄉村都是覺得人在去世之前才畫像,有的甚至是已經去世了家裏人才張羅幫他們畫像,單獨請模特又不可能。於是沉浮就在門上鑿出一個小洞,從小洞中可以窺探到外面大雜院內的形形色色人物,畫速寫得迅速得捕捉到人體的運動規律,熟悉動態,把握和了解身體的每一塊肌肉和線條,以及精神上的描摹。沉浮就通過這個門上的小洞每天在屋內觀察外面的人走路、吃飯、聊天、跑步、雜耍等等,基本可以觀察到大雜院內每一個不同的人的日常生活動態。雖然“窺視”的語境在攝影中一直存在,那種“決定性瞬間”的年代已經定格,但是沉浮用攝影快門一樣的動作,不斷訓練自己的默記能力,加之大量瘋狂的速寫訓練,現在回憶起來,沉浮都對那段“小孔成像”的日子和那時候塑造的默寫能力感到感恩和懷念。用他自己樸實而認真的話説就是:“如果外面你的模特或者説門外活動的人走過了,就是走過了,你就看不到了,所以你必須讓自己的手跟上眼睛。”
除此之外,為了讓素描進步,需要不斷修改,可是長時間自己悶在屋內又無法交流和進步,沉浮就把畫好的素描放在腳底,每天早上醒來以後第一眼就會看到作品,然後就會有一種新鮮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畫面,使用這樣的辦法幫助自己尋找畫面的缺陷,不斷去調整,去進步。這樣封閉式的自我訓練持續了半年多,好幾次沉浮敲墻請隔壁老太太開門,推門出去以後都會發現已是滿天星辰。與此同時,努力的結果也得到了當時很多老師的肯定,都覺得沉浮的進步驚人,甚至比很多學了好幾年的學生畫的好。就是這樣,“小孔成像”的孤獨訓練背後練就成一雙精確和擅于捕捉的眼睛。
書畫同源 書法路上的自醒
大學時代一心專注繪畫的沉浮忽略了書法,由於書法課枯燥的顏體、柳體等等的不斷臨帖,讓本性自由的沉浮覺得過於束縛,老師只是讓自己重復臨帖。那時的沉浮並不明白書法和繪畫的關係,也不知道書法會對日後的美術創作産生多麼大的作用,但是畢業前的書法課是要打分,必須要及格。
當時沉浮的大學書法老師李傳周(現在已經去世)告訴沉浮説:“書法是線,是骨,書法寫不好,畫面也是立不起來的,整個畫也無從把控。”這一句話似乎點醒了沉浮,他立刻開始補習書法,逐漸去摸索書畫之間的關係,並且逐漸認識到書畫同源。
《説文解字》是沉浮選擇開始了解漢字的開始,這本書被認為是東漢末以前的百科全書,正如許慎的兒子在《上説文解字表》裏面所説:“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賈逵),作《説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當然對於沉浮來説,他從《説文解字》裏面開始了他的書法新天地,從頭溯源,在這本書裏他深刻的認識到了“六書”,通過自己的勤勉、專注與執著,不斷去挖掘裏面的深意,也不斷去解構,然後用自己的辦法再去重構一個自己的藝術體系。
1985年正值85美術學潮,當時任職于南京美術學院的美術評論家李小山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畫的窮途末路》,在美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完全否定了中國畫,説中國傳統畫沒了出路。當時的沉浮也引起了深思。1986年下半年沉浮一直在考慮一種方式,試圖在自己的書法中不僅延續傳統漢字的意蘊,又想把最現代的東西融合進去,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可以把自己的畫與字交融在一起,結論就是將自己的漢字書法作為創作母體,然後結合畫不斷去探索嘗試。這個裏面不僅是人文的,歷史的東西,還包含對文字本身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對傳承的一種延續,這些都讓沉浮激動不已。由於反覆研究《説文解字》帶給沉浮的思考讓他一直都在思考漢字到底是怎麼來的,除此之外,因為熟知顏草隸篆的各種交替演變,包括工種和功能兩個方面,讓沉浮自己獨到的“形意”書法開始逐漸形成,並且最終在90年代初開啟了書畫界的一個新大陸,取得權威的認可,也帶給學術界一縷春風。
90年代初,25歲的沉浮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展覽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張亞彬先生的主張下在北京香山飯店進行展出,當時是1990年9月26日,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的第二天。此次展覽由當時的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親自推薦到亞運會文宣部並親自題詞,王平(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常委)、王恩茂(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國家領導人以及韓美林、田世光,沈鵬夫婦等都出席了畫展。
丹青妙筆 鐵骨柔情一枝梅
沉浮素有“梅花王子”之稱,最早對梅花情有獨鍾源自大學時候的花鳥專業,上大學時,沉浮對當時陳丹青的一篇講話觸動較深,那時候陳丹青已經在美國。沉浮在學校用自己的卡帶式錄音機聽陳丹青講述關於美術的故事,有一次講到陳丹青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看到一幅展出的王冕的梅花,還是雪景寒梅圖,這是當時八國聯軍搶走的一個國寶級的一件珍品,參觀者路過那幅作品是有規定的,不許拍照,不許臨摹,當時他就十分憤慨,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丟失了多少這樣的真跡不説,更無奈竟然無法過多的學習。這對沉浮來説也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在大學的時候花鳥專業,自己找到一套畫梅的方法,梅花作為四君子梅蘭竹菊的首位,又是號稱國花,梅花更象徵一種精神,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都歌咏梅花。沉浮也將梅花選為切入點。1993年,沉浮的梅花作品還隨大學老師徐德隆到美國進行展覽。當時徐德隆先生(已去世)對沉浮説:“你要是能把梅花畫好,其他花鳥都不在話下,為什麼呢,梅花沒有葉子,只有花和枝幹,因為它不像別的花一大片葉子下來就可以遮醜了,因為葉子可以用來遮醜。”於是更加堅定了沉浮對梅花的態度。
沉浮畫梅,起筆與收筆,任由心在主宰。其梅,無身、無骨、無肉、無形也無相,但處處散發著胎氣的芬芳。梅的精氣神,躍然紙上。有時候夢裏也梅所喚醒,推窗一望,虛空裏、大地上,處處皆梅也。沉浮乃梅癡也。當然他的梅花得到很多認可,楊延文説是“鐵骨柔情”。除了其梅花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被展出和收藏以外,2007年沉浮被任為南京中國梅花藝術館館長。
90年代的中國夢 30年的夢想 10年的堅守
自2004年9月以來,“中國畫·畫中國”已經走過風風雨雨的十年。這個全國性繪畫藝術創作活動震撼了整個美術界。儘管30年的承諾目前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是這十年內的沉沉浮浮、高潮和低谷都讓那個畫中國的蒙城小子不斷成長和沉澱。在不斷的學習、困難和洗禮中,現在的沉浮身上更多的是熱情、執著還有感恩。
追根溯源,“中國畫·畫中國”來源於沉浮的“徽州夢”。那是在徽州追夢期間的一天夜裏,沉浮仰臥古床,回憶起從藝生涯,讓他睡意全無。中國畫畫什麼、如何畫的問題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想起自己在藝術形式上:從最早的形意書畫,到中期的回歸傳統(以梅花為創作主體),又到現在的走進自然注重寫生……,一次次的轉型,一次次的調整,有主動也有無奈。為什麼當下時風把中國畫吹得如此動蕩不定?那就是忽視寫生、忽視生活,忽視創作的急功近利之風。這股不良風氣使中國畫壇一時間群“王”畢現,一時間筆會四起,眾畫生腰揣筆印雲遊四方,而留下的“作品”畫者應該最清楚是上乘之作還是庸品。不對自己的每幅作品負責任,歷史是不會對你負責任的!中國畫怎樣畫?畫什麼?徽州的寫生也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去哪畫呢?去?……去?
突然,他的思維凝固到了“中國畫、畫中國”幾個字上,對!中國畫就應該畫中國!今年畫安徽,明年畫江蘇,後年可畫新疆,再後年……,歷三十餘年可畫遍中國。表現祖國,正是一個有責任的藝術家最應該追求的。
一個人力量單薄,可聯合志同道合的畫家,組織一項“中國畫·畫中國”的大型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可為祖國山河立新傳,表現中國山、中國水、中國人、中國情、中國精神,可以很好地記錄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展現中國人前進中的精神風貌和人文思想。沉浮思路明晰起來,越想越有意義,越想越興奮。
回到北京,沉浮把設想向時任中國美協主席的靳尚誼先生全盤托出,靳主席高興地説:這才是中國畫應走的發展之路!同時,這個想法得到了時任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劉大為、《美術》雜誌主編王仲的高度肯定,並鼓勵他將這個創意拓展為集體的行為、全國性的活動。自此,一場浩大工程的大幕拉開了。
如今,沉浮一路走過來,為了堅持這個“畫中國”的夢,作為策劃者和組織者他遇到過各種挑戰和壓力,甚至曾賣過車,賣過房子來堅持將這個活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股激情、熱情和執著,讓他以超常的智慧和耐力,在各方面的幫助下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使這一活動越辦越好。
現在,當人人都在大談“中國夢”的今天,我們仔細品讀沉浮這個90年代初就生發並且堅持到現在的“中國夢”,更覺得有一股韌性和感動。
當問到沉浮下一步還有什麼更多的計劃的時候,沉浮説:“以前我説過,用三十年的時間,現在才走了10年。我把這一件事(畫中國)做好,做到位就很好了。以前困難都過去了,現在和以後會越來越好!”
看著最近手臂肌腱都畫到斷裂的沉浮,想想這個蒙城小子的這個“中國夢”,一點也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