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南京博物院將開放 大殿為遼代建築風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5 15:23:46 | 文章來源: 揚子晚報

經過4年9個月改擴建,南京博物院開放在即,不少市民尤其是建築系、藝術系的大學生早已“按捺不住”,準備集體去“膜拜”。南博素有南京“最美的民國建築”之稱,但令人好奇的是,南京現存的民國建築幾乎都是明清范兒,唯獨南博是雄偉壯觀的倣遼建築風。這座南京城裏的經典建築緣何與眾不同?普通人如何關注這座建築的獨特之美?昨日,南博相關人員接受採訪,一一道來。

揭秘前世 差一點就是“盛唐之風”

南京博物院素有南京“最美的民國建築”之稱,這座經典的大師之作,一直是南京最為醒目且耐人品賞的風景之一。近日,隨著南京博物院改擴建後將重新開放的消息,有關它的新聞漸成熱點。

除了歷來對民國建築懷有很深感情的南京市民外,記者在南京各高校論壇裏看見,不少建築系、藝術系的學生在打聽南京博物院開放的日子,準備集體前去“膜拜”。而此前,東南大學建築系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這座建築是該係學生必須觀摩的作品之一。

但令人好奇的是,南京中山東路沿途現有多座民國建築,但從外觀上看,南京博物院顯得風格獨特,和其他民國建築完全不一樣。“它為何是這樣的?”一位網友的發問,引發更多人的好奇。

記者了解到,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主樓和“人文館”,主樓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

原建築方案為清代風格,後經梁思成和劉敦楨二位先生以獨樂寺山門樣式修改,呈現出這副模樣。”昨日,南京博物院陳列展覽部展覽設計師李文彬向揚子晚報記者介紹,南博原為著名建築師徐敬直設計,最初的版本和南京大多數現存的民國建築一樣,也準備倣清代建築。

但後來梁思成在主持修改設計時,鍾情于中國繁榮鼎盛時期的唐代建築風格,然而在當時,梁思成手邊發現和調查中國最早的古建築只有位於天津薊縣的獨樂寺,遼代建築風格,彼時是1935年,“所以只好按獨樂寺山門樣式進行修改”。李文彬介紹。因為遼代距離唐代時間不長,在古代一種建築風格持續百餘年也算常事,因此梁認為遼代建築應該延續有唐代北部的建築風格。

“其實,如果再晚一些,南博大殿就可能做成唐代風格了”,李文彬介紹,兩年之後,即1937年,梁思成先生在五台山發現了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嶄新看點 遼代風和明清風“對對碰”

“南博的建築設計思想是力圖突出中國早期的建築風格,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區別於中山東路上其他幾幢大屋頂的倣古建築,因此採用近代倣古建築中最為古老的建築風格——倣遼式建築。南博外觀高大雄壯,梁柱鬥拱粗壯古樸,四面起坡的丈屋頂星曲面翹起,雖然十分龐大,但給人輕快騰飛之感。”一位專業人士曾著文如此評價。

對於本就喜歡中國古建築的李文彬而言,倣遼風格的南博要比其他明清風格的民國建築“美得多”。在他眼中,唐代建築的風格大氣而不失靈動,呈現古樸莊重之美,但明清的建築風格則顯得沉穩有餘,較為死板。

這座建築究竟有哪些獨特之美?換言之,普通市民應該如何看懂南博的建築風格?李文彬推薦了四大看點,通過這幾大看點就能直觀看出這座建築與其他民國建築不一樣之處。

一大看點是南博大殿的立柱,細心的人可看出,這一排立柱中最外側的兩個立柱是向內傾斜的;它和第二大看點“屋脊”,構成這座建築最為引人注目的外觀,南博大殿屋檐兩邊呈弧形漸漸向上翹去,呈現出一種“升起”的狀態。兩處如此式樣的獨特設計讓整座建築既顯得氣勢恢宏,又不失輕盈之感。

李文彬推薦的第三個看點是“鬥拱”,唐遼建築風格的鬥拱擁有古樸之美,而且也是一個功能性構件,但後來至明清時期,鬥拱已經“退化”成一個純裝飾性構件,在如今的南博大殿內,觀者仰頭就能感知到它的古樸之風。

而南博和其他民國建築第四個較大的不同是其屋頂兩脊的“鴟吻”。據李文彬介紹,鴟吻是建築屋脊上的一種裝飾構件,它位於建築屋脊的正脊兩端。傳説鴟吻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鴟吻為其中之一,它好吞火吐水,因而被賦予避火、鎮邪的意義,是中國古建築中一個獨特構件。

即將開放 南博門票開通網上預約

李文彬介紹,因為開工僅一年就遇到抗戰,工程直到1946年才恢復進行,到1948年中博遷臺,大殿還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狀態,原規劃的人文、自然、工藝三館,只有人文館勉強投入使用。“目前看到大殿的狀態是1955年劉敦楨先生指導下完成的屋面鋪設,墻體砌築等裝飾裝修後的樣子。”李文彬介紹,即使這樣,這座建築仍不失為一樁經典之作。

據了解,重新開放後的南京博物院,為了保證安全以及人們的參觀效果,南京博物院參觀免費不免票,觀眾需要提前預約後參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