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新加坡雙年展:發掘未知的印尼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25 11:49:27 | 文章來源: artinfo

作為2013新加坡雙年展的27位策展人之一和印尼藝術專家,Tan Siu Li(音譯:譚秀麗)在過去幾個月中頻繁前往印度尼西亞。作為新加坡美術館總覽現當代印尼藝術的策展人,譚秀麗和美術館的助理策展人伊曼·伊斯梅爾(Iman Ismail),以及兩位居住于印尼的聯合策展人阿米努丁·TH·西雷加爾(Aminuddin TH Siregar),和米婭·瑪麗婭(Mia Maria)一起選擇了將出現在主題為“如果世界改變”的雙年展上的藝術家和作品。

在這次進行于即將於10月25日開幕的雙年展之前的採訪中,她談到了目前的印尼藝術界和這次將要展出的印尼藝術作品。

你認為現在最活躍的印尼藝術在哪?

傳統來説,日惹(Yogyakarta)一直是印尼當代藝術的重鎮。如果你想看藝術品,和藝術家見面,去那兒就對了。但是近幾年在日惹的藝術活力略有減退,藝術家也不像以前那麼活躍了。

但是總體來説,日惹仍舊還是成名藝術家和藝術展會的大本營,比如日惹雙年展(Jogia Biennale)和ARTJOG。一些之名的藝術學院和研究機構,如Cemeti和IVAA,也都坐落在此。

許多藝術家仍舊從印尼各地來到日惹,學習藝術,做駐紮藝術家,或者就是展示他們的作品。於是,因為低廉的租金和現成的支援藝術生産的技工,很多藝術家都在日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使得日惹仍舊是藝術愛好者的必去之地。

除了以上這些,我個人認為目前在雅加達也發生著很多事情。像ruangrupa,Salihara,和Forum Lenteng這樣的藝術機構所建立的人際網路在過去幾十年中,滋養了新的一代創作者。他們輕而易舉地超越不同藝術種類,他們的作品也更多根植于城市語境當中,是日惹那種藝術之外非常有趣的選擇。在今年的雙年展上你就能看到比如艾瓦·安美特(Irwan Ahmett),蒂塔·薩利娜(Tita Salina),馬哈迪卡·尤哈(Mahardika Yudha)和安谷·普萊米亞布都(Anggun Priambodo)的作品。雅加達正在越來越火,我認為在2013新加坡雙年展上這些藝術家的出色表現一定會激勵更多來自雅加達的藝術家。以往通常都是來自日惹的藝術家會被選中參加雙年展和其他一些國際展覽。

你覺不覺得比之1998年的“烈火莫熄”運動之前,印尼藝術家現在“溫順”多了?

現在的視覺語言也許不如我們在1990年代看到的那麼強烈——政治運動時候——而且許多年輕藝術家在藝術生涯的早期很輕鬆地就取得了成功。所以是的,在他們的作品中那種掙扎的感覺少了很多,但是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精神,把他們和前輩相比就像是把蘋果和雞蛋相比較一樣。印尼藝術也從1990年代的“抗議”藝術進步了,那種藝術最後也變成了商品化的。現在有新的不一樣的問題來探討,因此進化出了新的藝術手段和視覺語言。

你都是怎麼選出這些印尼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的?

縱觀東南亞國家,印尼藝術無疑是在國際展覽中最多被展出的。但我和我的合作策展人討論今年雙年展上對於印尼作品的選擇時,我們都清醒認識到了這一點。無疑,如果我們選擇常規的成名和流行的藝術家肯定輕鬆多了,但是我們希望2013新加坡雙年展能夠給那些我們認為一定會成為重要人物,但是目前還沒那麼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一些機會。部分因為這些藝術品很難賣出去,部分因為這些藝術家被人們都忽略了。

最終的藝術家名單很好地平衡了成名藝術家和新晉的少數派年輕藝術家,比如緹絲娜·桑扎雅(Tisna Sanjaya),也有一些在國外已然成名但在國內卻無人問津的藝術家,比如艾瓦·安美特和蒂塔·薩利娜,或者相反的情況,比如很少在國外展出的納斯潤(Nasirun)。我們還有一些驚喜,比如自學成才的藝術家羅西德(Rosid),儘管我們呈現的他的作品並不是一件嚴格意義上的藝術品;還有建築師艾克·普拉武圖(Eko Prawoto)。我們之所以選擇了後兩者的作品,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擴展“藝術”的維度和視野,將一些其他有趣的門類納入進來,比如建築。同時探索那些不太像“藝術品”的現存的客體——這些客體雖然不那麼藝術,但卻用一種很有意思的方式回應了雙年展的題目,開啟了全新的話題。

從這次選擇的作品中反映了印尼當代藝術的什麼?

這反映了當代印尼藝術和藝術創作有著非常寬廣不同的光譜。我的夥伴策展人和我都希望我們的選擇能夠同時印尼和本地觀眾都有所啟發,有所樂趣。他們將發掘一個和傳統的商業展覽會上迥然不同的印尼藝術的新的側面。

這些作品有沒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或線索能夠反映印尼社會的主要問題?

是的,但是事實上這對於雙年展上的很多作品都是這樣。我們這樣的線索是對社會問題的評論。比如馬哈迪卡·尤哈的作品《黑河之臉》(“The Face of the Black River”),談論了環境惡化,當地政府對於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不作為。再比如安谷·普萊米亞布都的《Toko Keperluan》就探討了消費主義的文化。

同時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保護和保存歷史文化遺産也是很重要的一種願望,這也反映在對精神力量、傳統文化、信仰以及他們在當代世界的位置的討論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