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方向】
整場嘉賓發言後為技術討論環節,技術討論環節由陳慰平老師主持,發言的四位嘉賓分別是:微軟技術顧問總監——夏鵬,格靈神通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勇,賓士中國研發部高級工程師——薛瑋,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夏鵬的發言首先提到大數據的四個維度:數量、種類、速度與可信度。微軟認為在任何地方,都能管理任何尺寸大小的數據。而在數據處理的工程中,需要做到統一的監控、管理以及保證數據安全。夏鵬隨後舉了幾個例子來説明微軟利用大數據創造的的實用價值。大數據可以進行基因採集,在司法調查的過程中大數據可以優化案件調查,可視化數據發掘可以定性定量回答特定的問題。趙勇的發言主介紹了先進的三維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技在到安全監控和商業分析等領域的應用。薛瑋圍繞著賓士研發的新産品來介紹在“數字化生活”中如何給用戶提供好的交互。在賓士研發的“on your comand”系統中,給用戶提供了無限的體驗,便利的遠端操控,自然的處理以及完善的感官體驗。李大維的“新車間”是國內第一個創客空間,他圍繞著“很隨意的環境數據收集”的主題講述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用無人機拍攝“google”游泳池,另一個是測試pm值。李大維提出如今對數據的收集已經非常容易,非專業工程師也能隨心所欲的利用現有技術進行數據採集。但是如何去分析環境數據,把數據變成資訊,再進一步升級為“知識”,才是核心和難點所在。
Q&A環節
1、以前認為數據很難採集,現在收集數據越來越容易,那麼如何去使用數據? 夏鵬:現在社會數據呈爆炸式增長,所以應該利用專門的工具去處理數據。比如用戶通常會使用微軟的excel處理。並且現在很多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提倡將數據消費化、平民化、市場化,把不那麼機密的數據透明化,公開給大眾。例如江蘇就有開放一個數據平臺的計劃。
2、有多少百分比的數據是可以相信的? 趙勇:這個問題得分情況討論。傳統數據基本都可以相信,比如聲音、PM值等等,這些技術現在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但是有些數據可信度會低一些,比如關於視覺問題的數據,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此可信度大概在60%——70%之間。
3、現在許多小學生都可以玩技術,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去學習技術,分享數據? 李大維:其實小孩子在玩的工程中根本沒有先入為主的“技術”概念,他只是覺得好玩,並不知道自己在玩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點,首先不要把它當做是技術,然後先設定目標,再一步步進行堆積,一切都為了達到目的。代碼不會就去網上找,找到抄下來,根本不需要自己編。所以誰都可以去嘗試。
4、從企業的角度講,是技術重要還是藝術重要? 趙勇:技術與藝術是相輔相成的。應當無所不用其極。 李大維:技術分為不同的階段,前期當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很少時,他們單靠技術便能取得市場。但是到了後期,技術的傳播範圍擴大,許多公司都有了這項技術,那麼就必須把技術與生活相結合,才能取得消費者的青睞。
【用戶方向】
區別與傳統用戶研究對於用戶的定義,數據時代的用戶分析把用戶從使用端的角色,從單純服務、技術或産品的使用者角度脫離出來。數字使用者從數據的兩端無限接近數據的中心,成為數據的掌控者。在<用戶>環節,主持人是王捷老師,首先發言的嘉賓是西門子中國研究院用戶界面設計中心經理——李智昊,他介紹了西門子的基礎設施設計。西門子致力於發展能源、醫療衛生、工業自動化、城市基礎設施方面的産業。
這些設施都具備三個基本特徵:1、結構複雜,有大量的交互資訊需要處理。2、使用週期很長。3、有多個且角色不同的用戶在同時使用。針對這幾個特征西門子的設計需要關注産品的功能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此外,李智昊還提出了一個他的設計團隊的中心理念,由於任何一個系統簡化到一定程度都不能再簡化了,在做把複雜留給設計師或留給用戶的選擇時,我會把複雜留給自己。第二個發言的嘉賓是:Jane.Ngai。她是豆瓣的設計總監,來自香港。她主要介紹了豆瓣新上線的一個名為“東西”的頻道,“豆瓣東西”通過用戶間分享某款商品及其評論或使用體驗,幫助用戶發現適合自己的産品。這個頻道相比其他導購電商在關於用戶體驗的幾個方面做了改良:1、“東西”是根據用戶的喜愛程度去區分産品,分為“喜歡”和“想要”。2、“東西”為消費者提供的都是有價值的內容。3、“豆列”根據主題來分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團體。第三個發言的嘉賓是“因為設計”創始人——吳卓浩。他的演講主題是“讓設計擁抱數據”,主要講述了一些和創業公司合作的經歷,總結在合作過程中學到的經驗。他提出數據依賴於解毒的放大,數據只能提供過去發生的現象,因此建議設計師去接近客戶。在設計推廣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專家——定性用戶——局部定量用戶——海量用戶的推廣流程。第四個嘉賓是Thought Works中國首席設計師——熊子川。熊子川的發言不同於其他嘉賓,他的團隊基礎設施不夠完備,也沒有明確的理念。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需要處理一大堆流程和績效業績,協調各部門的關係,因此線下業務缺乏快速響應的靈活性。但是他們團隊也有許多好的數據處理方法。首先,數據可以在行業內,也可以在業外,在他們團隊,一線的服務人員也是數據員。其次,在操作過程中從假設開始數據發掘。最後,可以打通部門墻,讓數據流通。這樣在數據處理中就擁有了更多容器和管道。
Q&A環節
1、如今作為網路的參與者已沒有隱私可言,那麼企業如何在調查用戶數據的同時保護隱私? 李智昊:西門子在做數據收集時更關注于現場行為的觀察,和用戶一起工作去採集數據,因此避免了這一問題。 Jane.Ngai:在産品上線之前會有部分用戶參與測試,這些用戶都是自願的,所以雙方會保持開放態度。 吳卓浩:創業公司的方法是在從網際網路上蒐集來的反饋中進行權衡。但是在使用過程中要避免誤讀現象。 熊子川:一個設計應該由靈感,技術成本和用戶體驗組成,在這個過程中靈感是首要的,真正設計師的産生在於靈感,得到靈感的方式應該是個人的實踐為主,設計師需要跨學科補充許多知識,走出設計看世界之後就能讀懂許多東西。
2你們對學生有什麼期待與建議? 李智昊:我期望同學們能更多的參與到實踐中。 Jane.Ngai: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以前在學生階段做什麼工作都沒有局限,但是在工作之後就慢慢局限于自己的角色。我希望同學們到社會工作之後能多走幾步,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角色。 吳卓浩:我給同學們的建議是用團隊的方式去做事,此外用事實而非陳述的想法去證明自己的能力。 熊子川:我的建議就是盡可能地奔向客戶。
【藝術方向】
在數字媒介無處不在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也參與到數據的創造,以使用數據本身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藝術>環節,由王成良老師主持。請來的四位嘉賓都是當代藝術家,他們分別是ZKM卡爾斯魯爾藝術和媒體技術中心音樂和聲學研究所負責人——Ludger Brvmmer、帕森斯設計學院電腦和媒體設計助理教授——Benjiamin Bacon、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教師——吳玨輝、新媒體藝術家——徐維靜。他們四個人介紹了各自的藝術創作,Benjiamin Bacon和吳玨輝都是利用一些數據收集的器材製作裝置,作品都極具代表性,包含當代社會的許多符號,是科技的産物。Lydger Brvmer主要研究的是空間音效,用虛擬聲去重造現實生活中的聲音。徐維靜最近所做的一個實驗項目是利用生物技術來做藝術創作,她在培養皿中用電擊大腸桿菌的方式進行創作,通過人為電的干預來改變細菌的生存狀態,而成品充滿不可預知性。她之所以選擇細菌進行試驗是因為低等生物遠離人文視角,遠離我們所知的生命現實,激起了她探索的慾望。
Q&A環節
1、你認為哪種數據作品可以稱之為藝術作品? Ben:我認為任何由數據製作成的作品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品,但是它們往往會通過不同的途徑。比如飛機的飛行航線,有時從視覺上看也很好看,有人也會認為它是一件藝術品。
【教育方向】
基於中央美術學院的教育和學術使命,論壇邀請了國內外名院校院長,專業負責人,交互與資訊教育工作者討論在數據時代如何發展交互設計教育。教育環節由彥風老師主持。四位嘉賓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張林老師,浙江工業大學交互設計研究所的副所長——張勁松老師,同濟大學的孫效華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徐迎慶教授。這個環節的老師們主要介紹了所在學校在交互設計上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學科建設。張林老師的發言比較特別,由於她是舞蹈老師,因此在提到對數據採集的應用時,提出了一個“身體建築”的概念。把全身的分為不同的構造體。在舞蹈教學中進行局部練習而非整體的教學方法。使得身體每一個部位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活動。
講座尾聲為主持人總結發言,至此 “ 數據、智慧、生活”——im交互與資訊創新論壇論壇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