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香港當代藝術博物館M+為何一次次惹火上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19 20:56:21 | 文章來源: 21世紀商業評論

當大黃鴨還呆在香港的海港城曬太陽的5月,香港的藝術圈鬧翻了天,但惹火的卻不是這只萌爆全城的鴨子。在香港立法會“監察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情況聯合小組委員會”上,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副主席陳鑒林一番話引來軒然大波。陳説:“凡是不雅、淫褻,甚至有政治成份、侮辱成份的藝術品,都不屬於藝術品。”這件事的由頭則是M+,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核心區域、將於2017年落成的建築面積約6萬平方米、媲美世界頂級美術館的大型視覺文化博物館,重點展出的是當代藝術作品,包括藝術、設計、建築及影像等作品。為香港量身定制M+不是單純複製如泰特美術館和紐約MoMA等西方博物館。

但這已不是M+與西九文化區第一次惹火了,從1998年時任行政長官的董建華提出興建西九文娛藝區,到2008年香港立法會撥216億鉅款發展西九並開始整體規劃至今,西九莫不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近三年,西九文化區每一年都會有大新聞刺激著輿論,從閃辭的行政總裁,到花費1.77億港幣部分購買、部分收購瑞士當代藝術藏家烏利。希克的1463件作品,再到今年6月造價近50億的M+博物館計劃出爐。經歷了一次次的輿論漩渦,今年已是李立偉博士上任M+行政總監的第三年。“這個項目讓人無法抗拒其吸引力。”

 李立偉告訴記者,三年來他的初衷從未改變:“我加入M+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看到了可以打造一個大型博物館的前景,可以在世界上如此有活力的地方從零開始,從理念、團隊、內容到建築,一步步真正地由內而外地打造它。這些從未改變過。”今年6月,M+距離其願景又更近了一步,曾獲得過普利茲克建築獎、北京奧運主會場鳥巢的設計師團隊Herzog & de Meuron與本土團隊TFP Farrells獲選為M+的設計團隊。在他們的設計方案中,建築由豎向樓面與水準展廳組成,從外部來看,其結構呈現倒轉的T字形態,但與其地下凹陷式展廳相結合後,在整體空間上則形成了“+”的十字形態。Herzog & de Meuron的早期設計概念受到西九文化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啟發——位於地下的機場快線隧道,並利用其地形打造出富有彈性的展覽空間。設計師開闢了這片位於博物館下方的隧道,為大型裝置藝術、雕塑和表演藝術勾勒出凹陷式的展覽空間Found Space。在Found Space之上,水準展廳提供的是較為傳統的陳列空間,其中央廣場可通往所有畫廊空間,廣場透過頂部的橢圓形天窗獲得充足的自然採光。在一個兼有凹陷與垂直特點的區域中進行展覽,這對於藝術家和策展人可謂不小的挑戰,但如果利用得當,就能夠讓觀賞者在踏入博物館的一刻起便能獲得特別的體驗。“M+是一所為香港量身訂做的嶄新博物館,而不是單純複製如泰特美術館和紐約MoMA等西方博物館。M+承擔著根本教育的角色,它提供的項目必須超出純視覺藝術展覽的範疇。” Herzog & de Meuron 在接受《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採訪時如是説。事實上,這也恰恰是M+的定位,使用了那麼多納稅人的錢建造規模龐大的公共項目,自然離不開本土,必須為港人服務。在李立偉看來,M+是香港藝術界的驕傲,“香港渴望擁有一座全新的博物館,也許周邊的亞洲地區都有這個願景。我們希望建造一座香港藝術界旗艦的博物館,同時又能讓周邊其他現有或將來建成的博物館有所啟發,M+可以成為學習、休閒、探討和辯論的地方”。改變藝術生態M+是一所當代藝術博物館,但有些人總會過於保守而不願接受新事物。

9月,作為西九文化區的核心藝術設施之一,戲曲中心終於要破土動工了。至此,自港府建議興建西九文化區已過去了15年。15年間,建立M+的計劃可以説歷經了許多波折,並非一蹴而就,事實上,它起初不過是西九文化區的備選方案。西九文化區的計劃包括7座劇院、4座博物館、一座會展中心,另外還有眾多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和住宅樓。只不過,當香港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那些秘密交易的貓膩被暴露後,規劃者才不得不重新考慮開發計劃。

上海當代藝術館前館長何慶基曾擔任過西九文化區的諮詢委員,他撰文指出,在香港,任何新的文化機構都要面臨著高價的地産問題,啟動M+的項目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西方的博物館體制在中國並沒有太久的歷史,而且去博物館參觀不是一項普及的社會活動,公眾對於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現當代藝術”依然感到陌生。經過了幾個月的會談,諮詢委員會提出取消原計劃當中的4座博物館,代之以一個大型的藝術空間。當時諮詢委員們並不打算將之稱為博物館,於是沿用了它的臨時名字“Museum 加(M+)”,這個藝術空間將致力於展示20與21世紀的視覺文化産品,著重強調香港的視角和“當下的”展覽手段。何慶基表示,“M+”的很多方面都存在曖昧不明的成分,是有意為之,為的是給未來的工作人員的想法留下空間。

但此後,M+關於視覺文化的定位一直遭到業內質疑,特別是去年與烏利。希克達成一筆藝術品的交易與捐贈收藏後,M+遭到了猛烈的攻擊,比如“未有館、先博物”、“收藏了一千多件垃圾”等。面對這些批評,李立偉依然直率地表達自己心中的看法,直面這些棘手的問題,他告訴記者:“沒有批評的聲音才讓人擔心和吃驚。批評聲音的出現大致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因:第一是由於事件與他們有直接關係,因為我們所做的將會改變現在的整個生態;另一個原因則是由於個人品味的不同,而對此我們可以做的並不多。我們是一所當代藝術博物館,但有些人總會過於保守而不願接受新事物。你可以在世界各地發現此類問題,並不僅僅發生在香港。”

的確,就視覺藝術來説,其定義是難以被概括的,此前的分類如電影、錄影藝術、設計、建築等的區別已越來越模糊。“是時候接受這些分類之間的流動性了。可能在香港文化生態中,視覺藝術及視覺文化的體現相較于表演藝術來説,一直未受到重視。但對於藝術、設計、建築等的視覺性表現,總體的關注度正在快速增加。”李立偉説道。經歷了風風雨雨的M+仍在前行,李立偉告訴《21CBR》記者,他的團隊目前正主要忙於M+的建築與設計,以及對移民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中國藝術家進行研究,同時還會繼續購入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藝術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