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萬物有靈》于深圳OCAT開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29 16:04:2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萬物有靈”,自19 世紀歐洲人類學開始,即指對萬物皆有活動之力的信仰,比如萬物皆有精神或靈魂,這種觀念尤其存在於非現代文化中。現在人們還是普遍認為萬物有靈者的世界觀是和現代科學相抵觸、不相容的。現代科學家將非現代文化中的“萬物有靈觀”解釋為類似人的特徵在自然物上的一種“投射”。萬物有靈觀也常被限定為 (前現代形式的) 宗教觀念, 因而被當成是有別於知識的“信仰”。

“萬物有靈”最早源自古代西方哲學和神學對“靈魂”概念及其本質的討論 (“萬物有靈”[animism] 的詞源是拉丁文“靈魂”[anima]),是19 世紀晚期人類學和心理學領域中探尋人類最初、“原始”宗教的一個關鍵概念。這一概念基於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假設:“野蠻人”無法認知物質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因而一開始就錯誤地賦予物質和客體以生命、靈魂或精神——按照客觀唯物主義的假定,物質是“死的”。之後心理學研究繼續補充:作為文化發展及個人成長的一個階段,最初産生“萬物有靈”的錯誤認識是基於對“思想萬能”的信仰,這導致我們的“意識在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中有所反映”(弗洛伊德)。就像“原始人”一樣,萬物有靈觀逐步被書寫成一系列虛構的對立面, 建構出一種空間—地理的“外部”和一種原始的、有待進化的“過去”, 以強化和合法化西方帝國現代性。

這個展覽項目基於近來對萬物有靈觀這種慣常理解的去殖民化的嘗試。展覽質疑了現代假設出來的對生命和非生命、內在和外在現實、自然和文化的區分,而非研究所謂的萬物有靈文化。現代性本身真的是建立在對萬物有靈觀的摒棄上嗎?殖民化現代性的作用就如同讓這些邊界制度化和學科化的“劃界實踐”嗎?建立博物館也算是現代對萬物有靈觀的抨擊嗎?展覽還找到了現代性內部以現代科技媒介和動態經濟的模式必然向萬物有靈觀“回歸”的跡象,也對自然、勞動及資本三者的關係提出了質疑。

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Anselm Franke)為2012年台北雙年展策展人,現任柏林著名的藝術機構世界文化宮視覺藝術/電影部門主策劃人,他將在開幕前期進行演講,與本地的藝術實踐者及藝術愛好者進行交流和對話。本展覽始於安特衛普,已巡展到柏林、伯恩、維也納和紐約,OCAT深圳是亞洲第一個展出“萬物有靈”的藝術機構,該展覽將展出30位/組藝術家的32件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