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與利用之間的尷尬,一直伴隨著莫高窟。遊客抱怨説,遊覽時間太短,看起來太不過癮;管理人員説,遊客過多,對洞窟和壁畫的損害太大!
不過,這種尷尬不久後就會消失,因為莫高窟已經找到了新的存在方式——數字化。利用數字化技術,遊客不進窟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所有壁畫,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更仔細,同時,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進退維谷”——保護利用難平衡
炎炎烈日,阻擋不了遊客們的熱情。8月是敦煌莫高窟的旅遊旺季,數以萬計的八方來客,再次涌入敦煌莫高窟。洞窟外,人群摩肩接踵,排隊等候入洞參觀;洞窟內,遊客人頭攢動,在昏暗的光線中,試圖捕捉到壁畫和雕塑背後的故事。
“現在每天接待的遊客量都在六七千人次以上,而莫高窟接待遊客的科學數量應在每天三千人次左右。”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説。
遊客人數太多,對莫高窟文物環境的擾動會很大,直接威脅到文物本身的“壽命”。莫高窟只得採取限制措施:敦煌的洞窟總數達735個,但是每位遊客每次只能參觀8到10個洞窟,參觀時間為兩個小時左右。遊客紛紛抱怨:時間太短,看起來太不過癮!管理人員無奈:遊客過多,對洞窟和壁畫的損害太大!
“駐顏有術”——敦煌文物數字化
“洞窟和壁畫不管怎麼保護和修復,隨著時間的推移,總體趨勢仍是不斷退化的。要想讓她‘容顏永駐’,使用高保真的數字技術,是目前最佳的手段。”樊錦詩説。
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副主任孫志軍告訴記者,數字化工作分成兩部分,前期拍攝環節叫做“化整為零”,將每一幅壁畫分成31釐米×47釐米的若干小份進行拍攝;後期電腦合成部分叫做“化零為整”,把前期拍攝的碎片式畫面處理還原成整體壁畫。這是一個繁瑣、枯燥而又艱苦的過程。
“焦點是否清晰、曝光是否準確、光照是否均勻,畫面是否達到了50%的重合度,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孫志軍説。為了讓敦煌壁畫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敦煌研究院數字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在陰暗逼仄的洞窟內工作七八個小時。他們每4人組成一個拍攝小組,在特製的軌道上,運用高解析度數字相機小心翼翼地移動和拍攝,以精準獲取每一塊壁畫上的全部資訊。
而每個拍攝小組都有一個對應的後期處理小組,另外還有專門的糾正小組、驗收小組,全部加起來總共有13個小組60人參與數字化拍攝工作。他們要確保採集的每張照片都符合《敦煌壁畫數字化技術規範》的要求。
據孫志軍介紹,完成一個洞窟的數字化工程需要很長時間,以61號洞窟為例,壁畫面積為756平方米,整個拍攝環節用時兩個半月,投入4個小組20多名工作人員,除了攝影師還有後期處理小組、專人負責現場監控,而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後期圖片拼接上,一個數字化洞窟的後期處理時間往往要比拍攝時間多3至4倍。
孫志軍介紹,截至目前,他們已完成了59個洞窟的拍攝,其中22個洞窟的圖像拼接已完成,按面積算,已採集壁畫圖像10812平方米,約佔敦煌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24%。
“有了這些高清數字圖像,遊客不進窟就可以看到莫高窟的所有壁畫,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更仔細,遊客想看多久,就看多久。”樊錦詩説,“如此一來,進窟的遊客少了,或者沒有遊客進窟了,我們就可以對窟內的壁畫等文物進行最嚴格的保護,最大限度延緩文物的退化進程。”
與壁畫的數字化採集相比,立體彩塑的數字化採集和存儲,更加複雜困難。讓人欣喜的是,這方面敦煌研究院也已取得了技術突破。據孫志軍介紹,他們通過與一家公司合作,已試驗性完成了莫高窟332號窟3尊彩塑的三維資訊採集和3D復原。“從色彩上看,復原作品與原作在色彩上還有一些差別,隨著技術完善,這一問題應該能夠解決。”孫志軍説。
此外,在莫高窟北15公里的戈壁邊緣,經過數年建設,一個形如起伏沙丘、與大漠渾然一體的建築已經落成。這裡是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預計明年5月投入使用。“在這裡,遊客將獲得與洞窟實景不同的感受和體驗,特別是展示典型洞窟的球幕電影,將洞窟的絢麗與多姿,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樊錦詩説,從保護、研究到展示,數字技術都有廣闊的利用空間,她的夢想是用數字技術把敦煌詮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連結數字化技術與虛擬博物館
在博物館藏品數字化領域,靜態平面數字技術、靜態立體數字技術、動態平面數字技術、動態空間數字技術(包括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動畫技術)等目前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大博物館紛紛向虛擬博物館進軍,以擴大觀眾人群,增強觀展體驗。2004年法國盧浮宮把3.5萬件館藏和超過13萬件庫藏作品放在網站上,提供3D虛擬參觀服務。運營9年來,上網逛盧浮宮的觀眾已與去巴黎實地參觀盧浮宮的觀眾數量相當。
2011年,美國耶魯大學公開了該校博物館收藏的25萬個藝術品圖像;美國梅尼爾收藏博物館與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合作,對藝術家檔案進行數字化並公開。
英國廣播公司則與英國圖像目錄基金會合作,推出了網上藝術博物館,展示全英21萬張油畫、丙烯畫和蛋彩畫。近年來國內博物館也紛紛試水數字化技術,北京、甘肅、西藏等省區的各大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採用數字化技術完成對文物的資訊採集、管理等工作,並開始嘗試開設一些遊客數字化參觀體驗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