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時期 跨界藝術商業,挑戰社會認知
放棄繪畫事業的趙半狄,給藝術界留下了問號。自1999年後,趙半狄開始運用熊貓作為其藝術創作符號,開啟了“熊貓時代”。其實早在1996年,趙半狄便開始運用熊貓符號進行其諸多跨界嘗試中的一個方向。
1996年,趙半狄第一次運用熊貓進行公共藝術創作,做的是年曆,“那會兒年曆上都是大美人,我和歌手張淺潛,還有熊貓,做了一個三口之家的年曆。”這本怪異的年曆讓他血本無歸。
雪梨雙年展策展人卻認可這種特別的影像,他請趙半狄為1998年的雪梨雙年展創作新的熊貓作品,並作為當年雙年展的海報之一。“那會我還沒有想好是否運用熊貓作為創作元素,就是有種好玩的心態。”
此後,趙半狄又創作了與熊貓對話的作品,包括戒煙燈箱廣告等,讓自己的創作更為公共化。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趙半狄開始攜帶其熊貓玩偶亮相。
為什麼是熊貓?趙半狄告訴記者,“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中國的符號,作為一個個體,試著‘擁有’這個符號,最初只是個有趣的試驗,但當這種‘綁定’産生了奇特的化學反應之後,我覺得這簡直是一扇熊貓之門。我有義務給中國社會展現一個特別的景觀,是隱喻,也是行動,關於公共話題,也關於審美,我能感覺到,這是我逃離脆弱之後要去的藝術世界。”
1999年以後,趙半狄便完全進入了自己的跨界藝術時代。他脫離繪畫,以各類奇特方式和媒介,實踐著與之前藝術理念不同的作品。趙半狄創作“熊貓奧運會”、“熊貓時裝秀”、電影《讓熊貓飛》等等,他將自己的跨界藝術伸向了時尚圈、電影圈。這些被趙半狄自稱為“挑釁藝術邊界”的作品也挑戰了人們的認知。英國著名藝術刊物《藝術評論》如此評價趙半狄作品:“站在社會主義主流藝術和資本主義商業藝術的交叉點上”。
同時,趙半狄擁有的這種跨界能量又讓其成為各類商業品牌合作的座上賓。2007年中國大眾汽車力邀他導演並出演短片“大眾熊貓”;2013年,世界時尚品牌迪奧男裝邀請他執導並出鏡迪奧平面廣告,標題是“趙半狄和熊貓的迪奧儀仗隊。”策劃這一廣告的,除了迪奧男裝的設計師 Kris Van Assche,還有英國著名時尚雜誌《POP》的主編Ashley Heath。他對趙半狄藝術的評價是:“作品大膽而有趣,專注並了解時尚世界的密碼”。
決定終結熊貓時代的趙半狄已度過了其創作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中,作為畫家的趙半狄是沒有爭議的,而“綁架”國寶熊貓的趙半狄,從一齣場就註定充滿爭議,趙半狄説,“這也許就是古典和當代的不同。跨界包括兩個層次,挑戰藝術形式甚至門類的界限,挑戰社會事件和藝術作品的界限。充滿惰性的社會和個體,不容忍這樣的跨界,這些爭議在某種程度上證明,我是有創造力的藝術家。”
幕後揭秘:誰在為趙半狄埋單?
很多大型的當代藝術都頂著“項目”的來頭,由投資人或贊助者的資助完成。趙半狄的“熊貓人”跨界藝術也是如此。維持他創作並不斷“燒錢”的是畫廊、藝術基金會,以及個人。
説到個人,不能不提到兩個瑞士人。一個是勞倫斯(Lorenz Hebling),作為著名的香格納畫廊老闆,他是趙半狄藝術項目的一貫支援者,比如登上國際時裝周的“熊貓時裝秀”,就是由他慷慨解囊。另一個瑞士人便是前瑞士駐華大使,著名收藏家烏裏·希克(Uli Sigg),“熊貓奧運會”和電影《讓熊貓飛》等項目都由他力推。其中,“熊貓奧運會”花費的40萬美元便由希克個人贊助。而與電影《讓熊貓飛》同時進行的藝術實踐中,希克曾用100萬元買下了青少年以熊貓為題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用10萬元購買了鄭州一名女中學生的作文《我爸就是一隻熊貓》。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支援的背後回報則是趙半狄這些跨界藝術作品。事實上,趙半狄和熊貓的各種圖片和影像在收藏界一直具有不菲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