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網路藝術:從編碼遊戲到視覺奇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9 10:36:26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網路藝術自出現以來已經經歷了20年的發展。儘管機構和畫廊始終對網路藝術的未來充滿信心,但其市場發展始終緩慢。即便如此,新的網路藝術家群體不斷涌現,而傳統藝術家同樣熱切地參與其中。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路藝術的概念也不斷延伸,乃至改變了藝術本身的定義。

2011年連續三個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組學生定時登錄Facebook記錄自己正在做的事。事情發展迅速,而一切開始變得混亂不堪。學生利用社交媒體安排校內外的聚會和活動。很快,就出現了各種光怪陸離的派對照片——包括一次校園聯誼會上的水刑。然後,一位校園頂尖的運動員被發現和一個暴力販毒集團扯上了關係……

其實,這一切不是真的。《迷亂宿舍》(Dorm Daze)是英國藝術家艾德·弗尼勒斯(Ed Fornieles)的一件表演作品。它包括數十個虛擬人物,還有一些虛擬事件。弗尼勒斯扮演了一位正在和校園聯誼會女王約會的激進的兄弟會小夥兒。其他角色——數學狂人、哥特頑童、籃球明星兼冰毒販子——則由藝術家的朋友和熟人扮演。每當有人更新自己的狀態,情節就會向前推進一步。“整出故事就像冰上的裂紋不斷發展演進,”弗尼勒斯回憶説,“作為藝術家,這就是我所感興趣的:事情如何進展、變化、轉折,可能遠遠超出你的預想。”

《迷亂宿舍》代表了正當流行的網際網路藝術——運用一個著名的媒體平臺,然後顛覆它。這一項目同時包含其他媒介。弗尼勒斯製作了兄弟會宿舍中的爭吵場景的雕塑,將之用在網路敘述中。與這些事件相關的物體作為雕塑在畫廊中陳列。(弗尼勒斯)的代理畫廊是倫敦的卡洛斯/石川(Carlos/Ishikawa),他的作品在畫廊中售價為5000美元到1.7萬美元不等。7月,他將在洛杉磯米海·尼克丁畫廊(Mihai Nicodim Gallery)舉辦展覽。“也許是一塊精心製作的‘被血和嘔吐物污染的地毯’,將會成為令人難以置信的墻上作品。”藝術家介紹説。

1990年代早期,當網路藝術剛剛出現時,藝術家常常在萬維網本身的結構上做文章。當時,出生於德國的沃爾夫岡·施特勒(Wolfgang Staehle)建設了一個電子公告牌系統《事物計劃》(The Thing),作為探討、傳播所謂“網路藝術”的網上論壇。1998年,英國藝術家希思·邦廷(Heath Bunting)製作了名為《讀我.html》(_readme.html)的網路文本。在這個網頁上,每一個單詞都可以連結到同名的地址。名為“JODI”的荷蘭-比利時組合的代表作品是一個網站:wwwwwwwww.jodi.org。整個網站只有一些混亂的數字符號,遊客一路點擊進去,最後出現的是編程代碼——代碼的形狀就像一枚原子彈。(神奇的是,這一誕生於1995年的網站至今依然存在。)

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路藝術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我覺得現在(網路藝術的概念)比1990年代中期更加難以定義,”惠特尼美術館新媒體方向的兼職策展人克裏斯蒂安妮·保羅(Christiane Paul)從網路藝術發展之初便始終關注其發展。“我們所見的一切正變得更加混雜。一件作品通常具有多種表現方式:既是應用程式,又是數字化作品,同時也是裝置。” 弗尼勒斯工作並生活于洛杉磯和倫敦,他的作品穿梭于虛擬和現實間,“我學習的是雕塑,但我喜歡在不同媒介間轉換。”

甚至那些在傳統領域的藝術家也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摻一腳。三年前,洛杉磯概念藝術家約翰·巴爾代薩裏與名為“致你藝術”(ForYourArt)的機構合作創作了《在靜物中2001-2010》。這個App允許使用者根據藝術家亞伯拉罕·凡·貝葉林1667年的繪畫《宴會靜物》(Banquet Still Life)創作自己的版本。“我喜歡這類委託,” 巴爾代薩裏説道,“因為它讓我有機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情。”這個App允許使用者重新調配一件古代荷蘭繪畫中的水果、貝殼等元素。

現在還有大量數字化的平臺,既是虛擬的也是現實的。美國洛杉磯的光線畫廊(Light & Wire Gallery)和法國的超級藝術現代博物館(Super Art Modern Museum)都策劃網路展覽。3月,一個名為“傳送”(Transfer)的畫廊在紐約布魯克林開了一家實體空間,而該畫廊代理的藝術家均是深深紮根虛擬世界的藝術家。今年春天,紐約移動影像藝術博覽會有一個名為“史上成交的最短視頻藝術”項目,由瑪麗娜·蓋普麗娜(Marina Galperina)和凱爾·恰卡(Kyle Chayka)策展。包括22個不同藝術家的6秒作品,全部來自Twitter旗下的應用程式Vine,用戶可以通過這一應用程式分享短小的視頻。其中一件由安吉拉·瓦施蔻(Angela Washko)創作的作品以200美元出售給了一位荷蘭策展人。收益可能很小,但這一作品引起了媒體關注,它被稱為“在商業市場上成交的首部以Vine製作的藝術”。

此外,機構層面也有顯著變化趨勢。惠特尼美術館從10年前就開始委託藝術家為其網站創作網路作品。今年春天,JODI為美術館網站創作了一個30秒動畫,每天日出及日落時分,該動畫會在彈出窗口播放。此外,“EYEBEAM藝術及科技中心”(Eyebeam Art+Technology Center)和紐約新博物館下屬的網站Rhizome也都是重要的藝術-科技孵化器。

Rhizome每年一度的“七對七”會議請來7位藝術家和7位科技專家匯聚一堂展開頭腦風暴會議,通常會誕生出人意料的作品。在去年的會議上,攝影家泰倫·西蒙和身故不久的網際網路活動家艾倫·施瓦茨創造了Atlas,這是一個按照國籍分類的圖片工具。“它如此優雅精緻,” Rhizome執行主席希瑟·科科倫説道,“它讓你可以比較類似于‘自由’這樣的詞語在不同國家的視覺形象分別是怎樣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